第277章、政治人物的脑回路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晏殊也明白赵祯是为了他好。留他在宫,其实是保护他。
明道元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却也因此让他与武人的关系极好。
同时他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并且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又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阁也多一时之贤,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史学家艳称的“庆历新政”,实际上也是由晏殊总领其事的。
他这一生搅动风云,已经是坐在了火药桶上。如果再牵扯到军权,这火药桶非爆了不可。
要知道文官,不,应该叫他们政治人物,他们从来都不在乎做的事是否与国与民有利,他们看中的从来都是政治利益。
晏殊很想提醒赵祯不要引爆这个火药桶,但是望着赵祯的眼神,晏殊很清楚一件事情。
那他知道如果皇帝真的下定了决心想要调动别的军队不太容易做到,毕竟大宋的武人已经受到了文人数十年的打压,但是这不是说就没有听令的了。比如杨家,只要皇帝下旨,他们还是会听的。
只不过这样一来,君臣的矛盾只会激化。太宗之后,文官们很是弄死了一批武将精锐后,文官的权力才渐渐攀升到了顶峰,武将才开始被压制,但是皇帝最近的行为是越来越抬举武人了……
是。妖魔鬼怪们是需要武人的力量,文官们基本用不上。但是陛下啊,不知生,焉问死?
这妖魔鬼怪历朝历代都有记载,然而它们却没有一个拥有祸乱朝廷的能力。武人却有。
别的不说,就把最近跟皇帝顶牛,不行新政的这一批文官全部拿下,整个朝廷就要瘫痪。
当然,如果一个接一个的罢职夺职甚至是砍头,只要皇帝有胆量,不怕杀的人头滚滚,有当年五代十国的凶狠,那么朝纲还真的有可能被重塑,整个社会秩序都会被重塑,当然,大明会混乱一阵子,然后会有无数的人因此丧命,甚至会有人造反。
但一个唯皇命是从的朝代也许就这么诞生了。
硬骨头总归没有软骨头多,这一点儿已经在五代十国证明过了的。现如今朝堂上的硬骨头之所以看起来比较多,是因为大部分这是大宋朝,不会治文人罪的大宋朝。
赵匡胤是武将造反夺权,深知骄兵悍将难以驾驭,所以当皇帝后尽可能不重用甚至还要像防贼似的防范武将。而治国又需要人才,不重用武将,就只能重用文人。这一时期,不杀文人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让自己“朝为牧田郎,暮登天子堂”。开国皇帝赵匡胤制定的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花钱买和平导致武将无用武之地等原因造就了文人地位的急剧攀升。
赵匡胤曾立誓碑于太庙密室,后世君主祭祀及新太子即位,均须恭读碑文: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赵匡胤的政策使得宋朝的文人生命安全有了保障,可以说,宋朝的文人才是真正获得文人尊严的!而且,宋朝文官的俸禄极高,皇帝有意识的将国家收入的一大部分拿出来“赏赐”给每一个士大夫。正是“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
有这样的皇帝,大青巾们才会团结在皇帝身边。至少这是文官们努力菅造与维系的。
可是现在,皇帝频频动用军队。他想干什么?
晏殊望着神色不对劲的皇帝和内侍,心中的惊惧可想而知,他连忙跪在地上大喊道:“陛下!请陛下三思!请陛下三思!陛下!不能这样做!太祖太宗的祖制。小小的妖魔鬼怪,不足为虑。一旦动用刀兵,不仅武夫重新夺权,大宋社稷亦会不稳!陛下!陛下三思啊!”
什么妖魔鬼怪。晏殊并不在乎,他就怕赵祯食髓知味,真的重用起武人来。
而这是很可能发生的。毕竟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情况。契丹人与西夏人全欺负过大宋了,而大宋是怎么转危为安的呢?
那绝不是什么岁币的功劳。只有军队能打,岁币才有用。如果军队不能打,再多岁币也没用。
这一点,主持军事改革的晏殊比哪个都要清楚。所谓的“岁币”其实不过是文官们抢功的行为。
打仗,他们不行。教化?那更是在开玩笑。
所以他们才忽悠大宋上下弄出了岁币,然后他们得这和平之功。
打赢了也给钱,宋真宗御驾亲征在檀渊城下打败了20万铁骑,然而最终却签订了对宋不利的檀渊之盟。虽然史官对其评价很高,认为北宋王朝用每年30万银绢,结束了长达25年的战争,换来了宝贵的和平,赢得了难得的发展环境,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但是游牧民族人不事生产的,20万大军的军事失败,他们自己就好受了。
汉朝打败了匈奴,说是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如果汉朝也像宋人一样,不断给岁币,不断给胡人叙命,就是终汉一朝,也不可能会有匈奴灭亡的一天。
打胜了,还要给钱给好处,这也是最最特殊的东方独有了。
整个世界史都难以找出第二例来。
因为其它地方的人“蠢”?
他们不明白打胜了仗要求赔偿,发展本国的硬实力,是“愚蠢”的?应该给敌国钱粮,让他们发展起来,再打一仗的“政治智慧”果然是亚洲独有的啊!
因为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忽悠的过去。
晏殊也明白赵祯是为了他好。留他在宫,其实是保护他。
明道元年,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时值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却也因此让他与武人的关系极好。
同时他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虽处富贵,但生活相当简朴,并且乐于奖掖人才,当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又能识富弼于寒素之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晏殊执政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皆受重用,台阁也多一时之贤,做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为史学家艳称的“庆历新政”,实际上也是由晏殊总领其事的。
他这一生搅动风云,已经是坐在了火药桶上。如果再牵扯到军权,这火药桶非爆了不可。
要知道文官,不,应该叫他们政治人物,他们从来都不在乎做的事是否与国与民有利,他们看中的从来都是政治利益。
晏殊很想提醒赵祯不要引爆这个火药桶,但是望着赵祯的眼神,晏殊很清楚一件事情。
那他知道如果皇帝真的下定了决心想要调动别的军队不太容易做到,毕竟大宋的武人已经受到了文人数十年的打压,但是这不是说就没有听令的了。比如杨家,只要皇帝下旨,他们还是会听的。
只不过这样一来,君臣的矛盾只会激化。太宗之后,文官们很是弄死了一批武将精锐后,文官的权力才渐渐攀升到了顶峰,武将才开始被压制,但是皇帝最近的行为是越来越抬举武人了……
是。妖魔鬼怪们是需要武人的力量,文官们基本用不上。但是陛下啊,不知生,焉问死?
这妖魔鬼怪历朝历代都有记载,然而它们却没有一个拥有祸乱朝廷的能力。武人却有。
别的不说,就把最近跟皇帝顶牛,不行新政的这一批文官全部拿下,整个朝廷就要瘫痪。
当然,如果一个接一个的罢职夺职甚至是砍头,只要皇帝有胆量,不怕杀的人头滚滚,有当年五代十国的凶狠,那么朝纲还真的有可能被重塑,整个社会秩序都会被重塑,当然,大明会混乱一阵子,然后会有无数的人因此丧命,甚至会有人造反。
但一个唯皇命是从的朝代也许就这么诞生了。
硬骨头总归没有软骨头多,这一点儿已经在五代十国证明过了的。现如今朝堂上的硬骨头之所以看起来比较多,是因为大部分这是大宋朝,不会治文人罪的大宋朝。
赵匡胤是武将造反夺权,深知骄兵悍将难以驾驭,所以当皇帝后尽可能不重用甚至还要像防贼似的防范武将。而治国又需要人才,不重用武将,就只能重用文人。这一时期,不杀文人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普通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让自己“朝为牧田郎,暮登天子堂”。开国皇帝赵匡胤制定的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花钱买和平导致武将无用武之地等原因造就了文人地位的急剧攀升。
赵匡胤曾立誓碑于太庙密室,后世君主祭祀及新太子即位,均须恭读碑文: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赵匡胤的政策使得宋朝的文人生命安全有了保障,可以说,宋朝的文人才是真正获得文人尊严的!而且,宋朝文官的俸禄极高,皇帝有意识的将国家收入的一大部分拿出来“赏赐”给每一个士大夫。正是“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
有这样的皇帝,大青巾们才会团结在皇帝身边。至少这是文官们努力菅造与维系的。
可是现在,皇帝频频动用军队。他想干什么?
晏殊望着神色不对劲的皇帝和内侍,心中的惊惧可想而知,他连忙跪在地上大喊道:“陛下!请陛下三思!请陛下三思!陛下!不能这样做!太祖太宗的祖制。小小的妖魔鬼怪,不足为虑。一旦动用刀兵,不仅武夫重新夺权,大宋社稷亦会不稳!陛下!陛下三思啊!”
什么妖魔鬼怪。晏殊并不在乎,他就怕赵祯食髓知味,真的重用起武人来。
而这是很可能发生的。毕竟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情况。契丹人与西夏人全欺负过大宋了,而大宋是怎么转危为安的呢?
那绝不是什么岁币的功劳。只有军队能打,岁币才有用。如果军队不能打,再多岁币也没用。
这一点,主持军事改革的晏殊比哪个都要清楚。所谓的“岁币”其实不过是文官们抢功的行为。
打仗,他们不行。教化?那更是在开玩笑。
所以他们才忽悠大宋上下弄出了岁币,然后他们得这和平之功。
打赢了也给钱,宋真宗御驾亲征在檀渊城下打败了20万铁骑,然而最终却签订了对宋不利的檀渊之盟。虽然史官对其评价很高,认为北宋王朝用每年30万银绢,结束了长达25年的战争,换来了宝贵的和平,赢得了难得的发展环境,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但是游牧民族人不事生产的,20万大军的军事失败,他们自己就好受了。
汉朝打败了匈奴,说是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如果汉朝也像宋人一样,不断给岁币,不断给胡人叙命,就是终汉一朝,也不可能会有匈奴灭亡的一天。
打胜了,还要给钱给好处,这也是最最特殊的东方独有了。
整个世界史都难以找出第二例来。
因为其它地方的人“蠢”?
他们不明白打胜了仗要求赔偿,发展本国的硬实力,是“愚蠢”的?应该给敌国钱粮,让他们发展起来,再打一仗的“政治智慧”果然是亚洲独有的啊!
因为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忽悠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