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图书馆的朝圣者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剑桥,与大家上课的教室相比,图书馆倒像是更为重要的课堂。一周不见得每日都有课,有课也不过三四个小时,但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借书还书、复印打字,算下来却占了一天中的大半时间。学会用图书馆是一门大学问。剑桥大学的图书馆系统纷繁复杂,每个系或研究所都有自己专门的图书馆,31座学院也都建有或大或小的图书馆。不过最有名望的还属藏书丰富的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library),据说英国每出版一部新书,都会送一册到这里收藏。
剑桥大学图书馆有一幅突兀的外表,以抗日战争时期碉堡炮楼的面目、粗瓦陋砖地矗立在一片青翠之中。“9。11”后盛传恐怖分子转战英国,我总暗自担忧这座高大的建筑可能被他们相中、成为下一个惨遭攻击的目标。不过一踏入图书馆的大门,便即是另一番景象。每一次我推动那厚重的旋转门,就仿佛开启历史的暗道,随着一股纸张与腐木混合的幽香,滑入尘封的中世纪。头顶上都铎王朝的华丽吊灯摇摇欲坠,柜台后永远站着神情肃穆的图书管理员先生。他微一颔首,你便得赶紧掏出那张宝贝似的学生卡,就像掏出一张通向魔法师迷宫的通行证。我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走进这座迷宫时的张皇迷乱。光是在大厅的图书馆方位地图与索引面前,我就驻足了近一个小时,终于发现我所学经管类的专业书籍只占据了偌大一座图书馆南翼六层、七层的两个夹道。更大的空间则被物理、化学、机械、电子、医药、哲学、历史、艺术、宗教、各国文学等等学科所瓜分,年代久远的书籍还单归入珍本阅览室,只可在馆内阅读,不能借出。这每一块空间单划出来,都称得上是一座独立的图书馆,但在剑桥大学图书馆中,却都只能是不可或缺的一小部分。由于藏书众多,每年新增书目速度太快,图书管理就成了一项繁重而艰巨的工作,为新书编码、做索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尽管当年出版的新书已收入馆内,却是无法在这座图书馆中查到的,保险的建议是查阅两年前出版的书籍。
大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自知这太过丰富的图书馆藏会令学生却步,每学期初都会义务举办各类主题的图书馆使用讲座,从最基本的概况介绍,到具体至某一专业的资料查阅、电子阅览的辅导,可谓细致入微,用心良苦。但即便参加了这样的活动,我仍是一头雾水,愈发震撼于这座迷宫的博大和自己个体的渺小。对我而言,较之剑桥其他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有着更为神圣和诗意的象征意义,我一直坚信在这儿我得以更贴近剑桥精神的内质,获求更纯净的学术信仰。
头几次去大学图书馆对于我来讲,更像是一种瞻仰和仪式,而非借阅的行为。走在狭窄幽暗的书架之间,书脊上寂静的尘埃让我的呼吸都沉淀下来,怕惊动了正沉溺书海的学者,更怕惊动了书页间地板下那些不朽的灵魂。晴朗的午后,在走廊里游走就是最好的享受,当我的指尖无意中擦过几百年前刻在橡木书桌上的凹槽,抬头瞥见墙上巨型肖像凝视远方的温柔目光,或是在岔道中迷失、穿过一扇未知大门时发现门脚边流动着自己的影子,与图书馆融为一体的欲望和体验便会在一瞬间电流般将我击中,我几乎忍不住双膝跪倒在地,幸福地泪流满面。
然而更多的时候,是无数个凄风苦雨的清晨黄昏,我颤巍巍徘徊在这因风雨而愈加潮湿阴森的古堡里,寻找着阴影里那些寂寞却永恒的精神。手扶着冰凉的铁质悬梯栏杆往上去,四周是无边的寂静,鞋子触碰铁板楼梯的声响因而更加刺耳,直叫我脖颈后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有一种探险的恐惧和快感。上面一层更加没有人,光线从密密麻麻的书架间吝啬地透过来,带着纸张浓重的霉味。却是这股不那么好闻的味道,让我至今思念不已。
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往往比院系图书馆的破旧,想来是因为年代更久远,借阅的人更多。同样一部书,系里收藏的是最新最近的版本,而大学图书馆里的则是最早的那个版本。一册书从书架上抽出来,手指经常就黑了,浮尘日久天长浸蚀到书皮的纹理之中,再怎么擦拭也褪不去那层暗淡。我总是有一种错觉,以为这里的书比其他图书馆的书更重。难道是灰尘的重量吗?灰尘是大学图书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猜想我所孜孜寻找的那些伟大的灵魂——写书人的灵魂和读书人的灵魂——也许就寄居其中。于是,两百页的一本薄书,在手中掂量,竟然有不可承受之重。
在一个阴霾的下午,我又爬到人迹稀少的南翼六层,窗边的长桌,正襟危坐着一位银灰色头发的先生。从侧面扫了一眼他的轮廓,我突然心中一紧,他不正是商学院德高望重的渥什姆教授吗?在我们心目中全知全能的他竟然也来这里查阅资料。他穿着淡紫色的衬衫,全神贯注在面前的一大摞书里,像个年轻的后生一样埋头做着笔记,只听得见他钢笔擦着纸面沙沙的声音。我有一刹那的冲动想走上去跟他攀谈,请教他读书心得。不过我没有那么做,不论是大声喧哗或窃窃私语在这座图书馆里都显得突兀和多余。我只是静静从他身后走过,一种温暖悄悄在我心底蔓延。在这样一个平凡的日子,看到我所崇敬的师长如此沉醉于治学,这个雕塑般的画面比任何叫人勤奋读书的训导都更打动我。
然而,当抽象的感觉变为具象的借书行为,剑桥大学图书馆就成了真正令我头痛的藏宝地。也许是因为藏书太多,这座图书馆书籍代码的编排方式十分特别,找起书来不很容易。没有经验的我好几次借书都大费周章。明明在网上查到要借书目的代码,确知它此刻就乖乖躺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里等我来借,却怎么也找不到它的藏身所在。运气好的时候,遇上熟悉索引又乐善好施的好心人指点迷津,才在灯火阑珊处觅见了它的身影。运气不好时,求助的对象也毫无头绪,帮我恨不能翻遍了整屋书架,却还是找不到那本书的影踪。有时头发花白的老先生为了我眯起眼睛一排排书架查找,找不到便脸红红的,比我还难过,仿佛倒像是他们对不住我似的。
既然是如此的不好找,为什么我却总爱来这里借书?其实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的借阅时间长。系里普通的专业书籍一次只能借一周,热门书只能借一天,而大学图书馆的借期则是八周,基本涵盖了整个学期的长度。往往在系里抢手的书我便喜欢到这里来借,乐得自己独霸。但大学图书馆有一条规矩,如若借阅期间有他人到柜台索取这本书,借书人便得在五日内归还。我就有过这样的遭遇。第一学期必修课程的必读书目定性研究方法论系里图书馆只有4本,几十个同学每日一早就得去疯抢,精疲力尽却还不一定能借到。我在网上搜索到大学图书馆还有一册未被借出,便兴冲冲赶了去,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落满灰尘的它,急忙抱回宿舍,心中窃喜了一个晚上。谁知没几日突然收到大学图书馆一封小巧的快信,言辞客气,却是要我五日内归还那本书,理由是有人索要。我虽然气急败坏,却也只得无可奈何地把书按时送了回去。
尽管有这许多的烦恼,在我的记忆里,大学图书馆却总是同至纯至美联系在一起。从系里去大学图书馆,便必须经过空阔的皇后大道。一次又一次,国王学院雄伟的礼拜堂就在我毫无防备之下,突然撞进我的视线。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它撞入我眼帘所带来的那种震撼。那天天气晴朗,柔和的阳光中,礼拜堂也染成了金色,高大,肃穆,不动声色地伫立在一片绿野之中,仿佛是天堂的入口。如果是从学院里去图书馆,便得拐到一条蜿蜒狭长的绿色小径上去。两旁的植物浓密得几乎搭起一座弯弯的花棚,脚边总有色彩艳丽的无名野花高傲地怒放,空气湿漉漉的,隐隐有股世外桃源般的清凉味道。不论是骑车匆匆经过皇后大道,还是静静走进绿色小径,通往大学图书馆的路上,我胸中怀着的,总是一颗朝圣者的心。
在剑桥,与大家上课的教室相比,图书馆倒像是更为重要的课堂。一周不见得每日都有课,有课也不过三四个小时,但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借书还书、复印打字,算下来却占了一天中的大半时间。学会用图书馆是一门大学问。剑桥大学的图书馆系统纷繁复杂,每个系或研究所都有自己专门的图书馆,31座学院也都建有或大或小的图书馆。不过最有名望的还属藏书丰富的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library),据说英国每出版一部新书,都会送一册到这里收藏。
剑桥大学图书馆有一幅突兀的外表,以抗日战争时期碉堡炮楼的面目、粗瓦陋砖地矗立在一片青翠之中。“9。11”后盛传恐怖分子转战英国,我总暗自担忧这座高大的建筑可能被他们相中、成为下一个惨遭攻击的目标。不过一踏入图书馆的大门,便即是另一番景象。每一次我推动那厚重的旋转门,就仿佛开启历史的暗道,随着一股纸张与腐木混合的幽香,滑入尘封的中世纪。头顶上都铎王朝的华丽吊灯摇摇欲坠,柜台后永远站着神情肃穆的图书管理员先生。他微一颔首,你便得赶紧掏出那张宝贝似的学生卡,就像掏出一张通向魔法师迷宫的通行证。我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走进这座迷宫时的张皇迷乱。光是在大厅的图书馆方位地图与索引面前,我就驻足了近一个小时,终于发现我所学经管类的专业书籍只占据了偌大一座图书馆南翼六层、七层的两个夹道。更大的空间则被物理、化学、机械、电子、医药、哲学、历史、艺术、宗教、各国文学等等学科所瓜分,年代久远的书籍还单归入珍本阅览室,只可在馆内阅读,不能借出。这每一块空间单划出来,都称得上是一座独立的图书馆,但在剑桥大学图书馆中,却都只能是不可或缺的一小部分。由于藏书众多,每年新增书目速度太快,图书管理就成了一项繁重而艰巨的工作,为新书编码、做索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尽管当年出版的新书已收入馆内,却是无法在这座图书馆中查到的,保险的建议是查阅两年前出版的书籍。
大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自知这太过丰富的图书馆藏会令学生却步,每学期初都会义务举办各类主题的图书馆使用讲座,从最基本的概况介绍,到具体至某一专业的资料查阅、电子阅览的辅导,可谓细致入微,用心良苦。但即便参加了这样的活动,我仍是一头雾水,愈发震撼于这座迷宫的博大和自己个体的渺小。对我而言,较之剑桥其他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有着更为神圣和诗意的象征意义,我一直坚信在这儿我得以更贴近剑桥精神的内质,获求更纯净的学术信仰。
头几次去大学图书馆对于我来讲,更像是一种瞻仰和仪式,而非借阅的行为。走在狭窄幽暗的书架之间,书脊上寂静的尘埃让我的呼吸都沉淀下来,怕惊动了正沉溺书海的学者,更怕惊动了书页间地板下那些不朽的灵魂。晴朗的午后,在走廊里游走就是最好的享受,当我的指尖无意中擦过几百年前刻在橡木书桌上的凹槽,抬头瞥见墙上巨型肖像凝视远方的温柔目光,或是在岔道中迷失、穿过一扇未知大门时发现门脚边流动着自己的影子,与图书馆融为一体的欲望和体验便会在一瞬间电流般将我击中,我几乎忍不住双膝跪倒在地,幸福地泪流满面。
然而更多的时候,是无数个凄风苦雨的清晨黄昏,我颤巍巍徘徊在这因风雨而愈加潮湿阴森的古堡里,寻找着阴影里那些寂寞却永恒的精神。手扶着冰凉的铁质悬梯栏杆往上去,四周是无边的寂静,鞋子触碰铁板楼梯的声响因而更加刺耳,直叫我脖颈后的汗毛都竖了起来,有一种探险的恐惧和快感。上面一层更加没有人,光线从密密麻麻的书架间吝啬地透过来,带着纸张浓重的霉味。却是这股不那么好闻的味道,让我至今思念不已。
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往往比院系图书馆的破旧,想来是因为年代更久远,借阅的人更多。同样一部书,系里收藏的是最新最近的版本,而大学图书馆里的则是最早的那个版本。一册书从书架上抽出来,手指经常就黑了,浮尘日久天长浸蚀到书皮的纹理之中,再怎么擦拭也褪不去那层暗淡。我总是有一种错觉,以为这里的书比其他图书馆的书更重。难道是灰尘的重量吗?灰尘是大学图书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猜想我所孜孜寻找的那些伟大的灵魂——写书人的灵魂和读书人的灵魂——也许就寄居其中。于是,两百页的一本薄书,在手中掂量,竟然有不可承受之重。
在一个阴霾的下午,我又爬到人迹稀少的南翼六层,窗边的长桌,正襟危坐着一位银灰色头发的先生。从侧面扫了一眼他的轮廓,我突然心中一紧,他不正是商学院德高望重的渥什姆教授吗?在我们心目中全知全能的他竟然也来这里查阅资料。他穿着淡紫色的衬衫,全神贯注在面前的一大摞书里,像个年轻的后生一样埋头做着笔记,只听得见他钢笔擦着纸面沙沙的声音。我有一刹那的冲动想走上去跟他攀谈,请教他读书心得。不过我没有那么做,不论是大声喧哗或窃窃私语在这座图书馆里都显得突兀和多余。我只是静静从他身后走过,一种温暖悄悄在我心底蔓延。在这样一个平凡的日子,看到我所崇敬的师长如此沉醉于治学,这个雕塑般的画面比任何叫人勤奋读书的训导都更打动我。
然而,当抽象的感觉变为具象的借书行为,剑桥大学图书馆就成了真正令我头痛的藏宝地。也许是因为藏书太多,这座图书馆书籍代码的编排方式十分特别,找起书来不很容易。没有经验的我好几次借书都大费周章。明明在网上查到要借书目的代码,确知它此刻就乖乖躺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里等我来借,却怎么也找不到它的藏身所在。运气好的时候,遇上熟悉索引又乐善好施的好心人指点迷津,才在灯火阑珊处觅见了它的身影。运气不好时,求助的对象也毫无头绪,帮我恨不能翻遍了整屋书架,却还是找不到那本书的影踪。有时头发花白的老先生为了我眯起眼睛一排排书架查找,找不到便脸红红的,比我还难过,仿佛倒像是他们对不住我似的。
既然是如此的不好找,为什么我却总爱来这里借书?其实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的借阅时间长。系里普通的专业书籍一次只能借一周,热门书只能借一天,而大学图书馆的借期则是八周,基本涵盖了整个学期的长度。往往在系里抢手的书我便喜欢到这里来借,乐得自己独霸。但大学图书馆有一条规矩,如若借阅期间有他人到柜台索取这本书,借书人便得在五日内归还。我就有过这样的遭遇。第一学期必修课程的必读书目定性研究方法论系里图书馆只有4本,几十个同学每日一早就得去疯抢,精疲力尽却还不一定能借到。我在网上搜索到大学图书馆还有一册未被借出,便兴冲冲赶了去,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落满灰尘的它,急忙抱回宿舍,心中窃喜了一个晚上。谁知没几日突然收到大学图书馆一封小巧的快信,言辞客气,却是要我五日内归还那本书,理由是有人索要。我虽然气急败坏,却也只得无可奈何地把书按时送了回去。
尽管有这许多的烦恼,在我的记忆里,大学图书馆却总是同至纯至美联系在一起。从系里去大学图书馆,便必须经过空阔的皇后大道。一次又一次,国王学院雄伟的礼拜堂就在我毫无防备之下,突然撞进我的视线。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它撞入我眼帘所带来的那种震撼。那天天气晴朗,柔和的阳光中,礼拜堂也染成了金色,高大,肃穆,不动声色地伫立在一片绿野之中,仿佛是天堂的入口。如果是从学院里去图书馆,便得拐到一条蜿蜒狭长的绿色小径上去。两旁的植物浓密得几乎搭起一座弯弯的花棚,脚边总有色彩艳丽的无名野花高傲地怒放,空气湿漉漉的,隐隐有股世外桃源般的清凉味道。不论是骑车匆匆经过皇后大道,还是静静走进绿色小径,通往大学图书馆的路上,我胸中怀着的,总是一颗朝圣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