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尺桥的闲话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修文的老人们总有一些怀旧的心理。县里建阳明大道要拆了曲尺桥,在原来的桥址上建一座新桥,这消息通过县里的媒体一公布,便有人给报社写信,说曲尺桥是古建筑,要求保存下来,也有人去找领导讲述要求保存曲尺桥的理由。搞建设与保存古建筑并不是矛盾的,领导也就十分的重视,派了人去了解曲尺桥的历史,查阅很多资料和相关的文件后,证明曲尺桥并未列入古建筑之列,于是说服老人们,搞建设终是一件好事,老人们亦就释然了。但那怀旧的心理总是放不下的,拆除曲尺桥那天,一台挖掘机轰隆隆的开来,便有很多的老人涌到工地旁来一边瞧热闹一边怀旧。我办公的地方就在曲尺桥的旁边,朝窗子望出去,工地上的情景是极清楚的,只见挖掘机那粗壮有力的铁臂一伸一缩,三下五除二,曲尺桥就永远成了人们的记忆。
曲尺桥建于何年何月,早已无可考证,修文县志有关它的记载也寥寥无几,只说它原名叫永济桥,因桥形有如木工用的曲尺,故而人们又依形于名,称其为曲尺桥,清代道光二十九年,有姓卢的人曾补修过,并于桥上勒石纪铭,铭曰“卢乔保,长命富贵。道光己酉七月立”由此推之,曲尺桥当建于清道光以前,至少有一百二十年以上的历史,能否称为古建筑,不是我这篇短文想要讨论的问题,我是在想,这一座至少有一百二十年以上的桥的变迁,至少可以说明一点什么。
先来想想这座桥的模样。这桥有五墩六孔,横跨两条河,因为跨了两条河,所以就造成了木工曲尺的形状。两条河亦有名字,一条叫穿山堰河,一条叫小桥河,两条河在这里交汇,桥就修在交汇的地方,二水三岸,竟成一景。桥未拆以前,我就常常的站在桥上,遐想当年前人造桥时的思考,是为了实用,还是为了美观?这是很难推测的,一百多年前的先人们的思维与我们今人的思维恐怕很难达到天衣无缝的和谐,但可以肯定一点,把桥造成十分别致的曲尺形状,至少是在追求一种独特,这种独特一直保存到今天,还让我们去怀念、去景仰,不能不说这是我们修文前人留下的一件文化奇迹。说它是文化奇迹是可以引用前人咏赞曲尺桥的一首诗来佐征的,我们不妨把这首诗抄录下来:
弥弥双流合,曲桥跨水滨。
衡量千尺浪,裁剪一江春。
絮矩能明道,长途好问津。
谩夸题柱客,终是浪游人。
单从这首诗来看,当年把桥修成这个样子,在实用的同时,更是在追求一种美。
我们再来看看那位补修桥的卢氏。卢氏是何许人,查不到关于他的记载,无论他是那一个阶层的人,至少他补修桥是做的一件好事。我们小时候就知道有这样一句民谚“修桥补路,养儿无数”那意思是再明白不过的了,做修桥补路的事,是行善,是积阴功,有好报。一百多年后,人们还能记着曾经有一位姓卢的人曾修补过曲尺桥,足见做好事是能扬名千古的。做好事,行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美德是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的,我们修文的后人也传承了先人的美德,也做过修补曲尺桥的事。公元一九九四年的时候,曲尺桥已经破烂不堪了,人在上面行走就有些危险,县里有几位退休老干部站出来承头四处募捐培修。这件事是有记载的,好象有人还在县里的报纸上发表文章,倡导这样一种文明的精神。时间不断向前,事物都会衰老,唯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永葆青春。
曲尺桥拆了,一座新的现代的桥又将诞生。
这是时代在进步,文明在进步!
我们将在一座更新的桥上走向更新的文明!
修文的老人们总有一些怀旧的心理。县里建阳明大道要拆了曲尺桥,在原来的桥址上建一座新桥,这消息通过县里的媒体一公布,便有人给报社写信,说曲尺桥是古建筑,要求保存下来,也有人去找领导讲述要求保存曲尺桥的理由。搞建设与保存古建筑并不是矛盾的,领导也就十分的重视,派了人去了解曲尺桥的历史,查阅很多资料和相关的文件后,证明曲尺桥并未列入古建筑之列,于是说服老人们,搞建设终是一件好事,老人们亦就释然了。但那怀旧的心理总是放不下的,拆除曲尺桥那天,一台挖掘机轰隆隆的开来,便有很多的老人涌到工地旁来一边瞧热闹一边怀旧。我办公的地方就在曲尺桥的旁边,朝窗子望出去,工地上的情景是极清楚的,只见挖掘机那粗壮有力的铁臂一伸一缩,三下五除二,曲尺桥就永远成了人们的记忆。
曲尺桥建于何年何月,早已无可考证,修文县志有关它的记载也寥寥无几,只说它原名叫永济桥,因桥形有如木工用的曲尺,故而人们又依形于名,称其为曲尺桥,清代道光二十九年,有姓卢的人曾补修过,并于桥上勒石纪铭,铭曰“卢乔保,长命富贵。道光己酉七月立”由此推之,曲尺桥当建于清道光以前,至少有一百二十年以上的历史,能否称为古建筑,不是我这篇短文想要讨论的问题,我是在想,这一座至少有一百二十年以上的桥的变迁,至少可以说明一点什么。
先来想想这座桥的模样。这桥有五墩六孔,横跨两条河,因为跨了两条河,所以就造成了木工曲尺的形状。两条河亦有名字,一条叫穿山堰河,一条叫小桥河,两条河在这里交汇,桥就修在交汇的地方,二水三岸,竟成一景。桥未拆以前,我就常常的站在桥上,遐想当年前人造桥时的思考,是为了实用,还是为了美观?这是很难推测的,一百多年前的先人们的思维与我们今人的思维恐怕很难达到天衣无缝的和谐,但可以肯定一点,把桥造成十分别致的曲尺形状,至少是在追求一种独特,这种独特一直保存到今天,还让我们去怀念、去景仰,不能不说这是我们修文前人留下的一件文化奇迹。说它是文化奇迹是可以引用前人咏赞曲尺桥的一首诗来佐征的,我们不妨把这首诗抄录下来:
弥弥双流合,曲桥跨水滨。
衡量千尺浪,裁剪一江春。
絮矩能明道,长途好问津。
谩夸题柱客,终是浪游人。
单从这首诗来看,当年把桥修成这个样子,在实用的同时,更是在追求一种美。
我们再来看看那位补修桥的卢氏。卢氏是何许人,查不到关于他的记载,无论他是那一个阶层的人,至少他补修桥是做的一件好事。我们小时候就知道有这样一句民谚“修桥补路,养儿无数”那意思是再明白不过的了,做修桥补路的事,是行善,是积阴功,有好报。一百多年后,人们还能记着曾经有一位姓卢的人曾修补过曲尺桥,足见做好事是能扬名千古的。做好事,行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美德是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的,我们修文的后人也传承了先人的美德,也做过修补曲尺桥的事。公元一九九四年的时候,曲尺桥已经破烂不堪了,人在上面行走就有些危险,县里有几位退休老干部站出来承头四处募捐培修。这件事是有记载的,好象有人还在县里的报纸上发表文章,倡导这样一种文明的精神。时间不断向前,事物都会衰老,唯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永葆青春。
曲尺桥拆了,一座新的现代的桥又将诞生。
这是时代在进步,文明在进步!
我们将在一座更新的桥上走向更新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