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心中的信念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高树榕教授,从鼻梁上摘下带了多年的老花镜,目光慈和地从客厅投向窗外。历历在目的往事,一时间涌上心头,遐思若彩翩翩飞舞,他不由得对自己醉心于教育和创作的一生感慨万千。
人生如白驹过隙,50春秋弹指一挥。只因今生与讲台、与缪斯结缘,他用50年的光阴谱写了一曲奉献者的奋斗之歌。而今,早已功成名就,但他仍老骥伏枥,没有丝毫的懈怠。忆往昔,看今朝,心潮澎湃的他娓娓道出他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1933年,山东荷泽,地道的书香世家中诞生了他。童年,本该是无忧无虑的,然而他生不逢时。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从记事起就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人民的蹂躏,愤怒与仇恨的种子过早地在他年幼的心里生了根,这也成了他奋发图强最初的动力。
1947年8月,远在四川绵阳国立六中任教的父亲托山东的一位同事将他和三哥带到绵阳读书。从此,开始了他为追求真理奋斗不止的一生。
初到国立六中,高老师就结实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因当时在绵阳,共产党尚属地下党,追求进步的他也像贺敬之描述的那样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共产党宣言。至今,他还保存着当时共产党几经周折发送到他们这些进步青年手中的书籍,如莫斯科1939年出版的中文版苏联共产党历史,新华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的论新阶段等书。那时就表现出较强文学天赋的他,还和6位同学一起创办了七星文学壁报社,传达着他们对延安的向往和对文学的热爱。
中学时代的高老师立下了两个雄心壮志:其一是希望有朝一日成为文学家,其二是考入北大,然后再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
梦想的诱惑是不可抗拒的。从此,高老师在学习上更加刻苦,成绩如离弦之箭迅速攀升至榜首;生活上,他还严格要求自己,并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1953年,高老师以其勤奋的努力换来了第一份丰硕的果实——全校一百多位毕业生仅有三人考入北大,他如愿以偿地位居其中。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东语系日语专业,他希望“师夷长技”后,报效祖国,以告慰惨死在日军屠刀下的中华亡灵。然而,因专业报考人数严重失调,在季羡林等先生用“争做国际和平斗士”做理由的游说下,高老师改选了泰语专业,成了北大泰语专业首次正式招收的五名学生之一。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高老师喜悦之余是深深的焦愁:家里连去北京的路费也拿不出了。昔日的班主任知道了情况,帮他从母校申请了15元钱做盘缠。对此,高老师很是感激。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他把对恩师的感激化作了十倍甚至百倍的爱心返还给了学生。
高老师背负着梦想与期望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出车站时,他身上仅剩下1元钱了。在他看来生活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困。在北大的四年,他一直靠每月仅16。5元的国家补助生活。经济的拮据并没有淡化他的满腔求学热情,相反却磨砺了他的毅力,炼铸了他的决心,养成他融乐于苦、乐观向上的风格。
虽然学习泰文并非他的初衷,但一贯要干就干好的处事原则,使他暗下决心:既来之,则安之。
缘于对文学的无限痴迷,高老师在学好泰文的同时,扎进普希金巴尔扎克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大师们为他构筑的文学殿堂,尽情汲取知识的甘露。四年的寒窗苦读,他不仅掌握了牢固的专业知识,还博览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他以后从事文学教学和翻译创作积累了重要的素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4月,带着对燕国的依依不舍与无奈,高老师随下放的大军来到安徽芜湖地区干部学校做教师。这对一直有志留学的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面对打击,有的人萎靡颓废,一蹶不振;有的人却像黄河流经九曲十八弯,更加咆哮向前,一泻千里。
高老师属于后一种人,他有足够的承受力。他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三尺讲台同样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同样能够释放他的智慧与能量,同样能够了却报效祖国的心愿。想通了的他,在中学兢兢业业地做了3个月的教师。8月份,芜湖师专成立后,他立即被调往师专,成了第五个加盟师专的教师。
1958年11月,教育局的一位同志帮他联系好了去南京大学进修的事宜。可此时,中文系专科班和速成班的现代汉语课没人教课。为了母校,高老师放弃了别人求之不得、自己也梦寐以求的机会,留了下来认课。这一留就是37年!
躬耕讲坛37载,高老师一直以治学严谨教授有方著称。这对非科班出身的他多么不容易啊!他的教案总是改了又改,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尤其教当代文学时,他不仅把最新的学术动态充实到教案中,还把自己从事文学创研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传达给学生,并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982年他指导创办了芜湖师专第一个学生社团、江城高校第一个文学团体——天门山文学社,并出诗文集天门山麓两期。1983年夏季,天山门麓以师专唯一的展品亮相安徽省首届大学生科技展览会受到好评。他教学期间,还力求督导中文系每个班级都创办一份文学小报,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创作热情,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而且培养出了万安伦、伊德超等十多位省内知名作家、诗人。
凭着融会贯通的知识储备,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高老师还先后教过外国文学和美学课程,并终能在教学结构上形成高屋建瓴之气势。
硕果不会冷落执着之人。在教学之余坚持科研的高老师,先后有三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光明日报、文艺报、国外文学等报刊上,独立编著了美学基础教材一部,并参与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和美学通论等教材多部。
令高老师欣慰的是,他踏实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性格,不仅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学生们的爱戴,还被走上工作岗位的许多学生铭记。每逢教师节、元旦,他总能收到无数贺卡和信件,平时也经常有人来电来访。省作协的孔立新老师在回望与沉思一文中,特地提到高树榕老师,说:“有幸成为他的学生是我终生的幸福,老师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将永远滋养我。”作为教师,这是无上的光荣啊!
在事业一帆风顺之时,一直被他视为心头遗憾,未能学以致用的泰文,也因1978年到广州外国语学院编译一年泰汉词典,而重新与他结缘。之后,在贤妻的鼓励与支持下,他与房英同志一道,在中泰文学交流的田野上孜孜不倦地拓荒、耕耘。
198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他利用三年寒暑假期主译的泰国长篇历史小说四朝代(上下两册),该书荣获安徽省1978-1985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芜湖市1985-1989年度文艺创作优秀奖。1987年,因成绩突出晋升为教授。1991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他主译的泰国长篇小说曼谷死生缘。1992年,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他为会员。其事迹陆续收入中国教育专家名典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中国专家大辞典等辞书,还被聘为安徽省文艺美学学会理事、安徽省翻译协会理事
面对累累硕果和殊荣,高老师想到的只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奉献、奉献、再奉献!
自1995年退休后,高老师克服年老体衰,记忆力下降等困难,坚持搞翻译创作。近两年又相继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泰国小品文集摈榔花女,长篇小说克隆人等作品。又一部长篇小说晚娘也即将出版。
高老师一生淡泊名利,也早已远离了名利场,如果仍要说他有所追求的话,那就是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对毕生奉献的追求,对终生奋斗的追求!
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高树榕教授,从鼻梁上摘下带了多年的老花镜,目光慈和地从客厅投向窗外。历历在目的往事,一时间涌上心头,遐思若彩翩翩飞舞,他不由得对自己醉心于教育和创作的一生感慨万千。
人生如白驹过隙,50春秋弹指一挥。只因今生与讲台、与缪斯结缘,他用50年的光阴谱写了一曲奉献者的奋斗之歌。而今,早已功成名就,但他仍老骥伏枥,没有丝毫的懈怠。忆往昔,看今朝,心潮澎湃的他娓娓道出他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1933年,山东荷泽,地道的书香世家中诞生了他。童年,本该是无忧无虑的,然而他生不逢时。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从记事起就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人民的蹂躏,愤怒与仇恨的种子过早地在他年幼的心里生了根,这也成了他奋发图强最初的动力。
1947年8月,远在四川绵阳国立六中任教的父亲托山东的一位同事将他和三哥带到绵阳读书。从此,开始了他为追求真理奋斗不止的一生。
初到国立六中,高老师就结实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因当时在绵阳,共产党尚属地下党,追求进步的他也像贺敬之描述的那样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看共产党宣言。至今,他还保存着当时共产党几经周折发送到他们这些进步青年手中的书籍,如莫斯科1939年出版的中文版苏联共产党历史,新华日报社出版的毛泽东的论新阶段等书。那时就表现出较强文学天赋的他,还和6位同学一起创办了七星文学壁报社,传达着他们对延安的向往和对文学的热爱。
中学时代的高老师立下了两个雄心壮志:其一是希望有朝一日成为文学家,其二是考入北大,然后再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
梦想的诱惑是不可抗拒的。从此,高老师在学习上更加刻苦,成绩如离弦之箭迅速攀升至榜首;生活上,他还严格要求自己,并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条: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1953年,高老师以其勤奋的努力换来了第一份丰硕的果实——全校一百多位毕业生仅有三人考入北大,他如愿以偿地位居其中。在选择专业时,他选择了东语系日语专业,他希望“师夷长技”后,报效祖国,以告慰惨死在日军屠刀下的中华亡灵。然而,因专业报考人数严重失调,在季羡林等先生用“争做国际和平斗士”做理由的游说下,高老师改选了泰语专业,成了北大泰语专业首次正式招收的五名学生之一。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高老师喜悦之余是深深的焦愁:家里连去北京的路费也拿不出了。昔日的班主任知道了情况,帮他从母校申请了15元钱做盘缠。对此,高老师很是感激。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他把对恩师的感激化作了十倍甚至百倍的爱心返还给了学生。
高老师背负着梦想与期望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出车站时,他身上仅剩下1元钱了。在他看来生活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困。在北大的四年,他一直靠每月仅16。5元的国家补助生活。经济的拮据并没有淡化他的满腔求学热情,相反却磨砺了他的毅力,炼铸了他的决心,养成他融乐于苦、乐观向上的风格。
虽然学习泰文并非他的初衷,但一贯要干就干好的处事原则,使他暗下决心:既来之,则安之。
缘于对文学的无限痴迷,高老师在学好泰文的同时,扎进普希金巴尔扎克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大师们为他构筑的文学殿堂,尽情汲取知识的甘露。四年的寒窗苦读,他不仅掌握了牢固的专业知识,还博览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他以后从事文学教学和翻译创作积累了重要的素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8年4月,带着对燕国的依依不舍与无奈,高老师随下放的大军来到安徽芜湖地区干部学校做教师。这对一直有志留学的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面对打击,有的人萎靡颓废,一蹶不振;有的人却像黄河流经九曲十八弯,更加咆哮向前,一泻千里。
高老师属于后一种人,他有足够的承受力。他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三尺讲台同样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同样能够释放他的智慧与能量,同样能够了却报效祖国的心愿。想通了的他,在中学兢兢业业地做了3个月的教师。8月份,芜湖师专成立后,他立即被调往师专,成了第五个加盟师专的教师。
1958年11月,教育局的一位同志帮他联系好了去南京大学进修的事宜。可此时,中文系专科班和速成班的现代汉语课没人教课。为了母校,高老师放弃了别人求之不得、自己也梦寐以求的机会,留了下来认课。这一留就是37年!
躬耕讲坛37载,高老师一直以治学严谨教授有方著称。这对非科班出身的他多么不容易啊!他的教案总是改了又改,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尤其教当代文学时,他不仅把最新的学术动态充实到教案中,还把自己从事文学创研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传达给学生,并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982年他指导创办了芜湖师专第一个学生社团、江城高校第一个文学团体——天门山文学社,并出诗文集天门山麓两期。1983年夏季,天山门麓以师专唯一的展品亮相安徽省首届大学生科技展览会受到好评。他教学期间,还力求督导中文系每个班级都创办一份文学小报,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和创作热情,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而且培养出了万安伦、伊德超等十多位省内知名作家、诗人。
凭着融会贯通的知识储备,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高老师还先后教过外国文学和美学课程,并终能在教学结构上形成高屋建瓴之气势。
硕果不会冷落执着之人。在教学之余坚持科研的高老师,先后有三十余篇论文发表在光明日报、文艺报、国外文学等报刊上,独立编著了美学基础教材一部,并参与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和美学通论等教材多部。
令高老师欣慰的是,他踏实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性格,不仅赢得了同事们的认可,学生们的爱戴,还被走上工作岗位的许多学生铭记。每逢教师节、元旦,他总能收到无数贺卡和信件,平时也经常有人来电来访。省作协的孔立新老师在回望与沉思一文中,特地提到高树榕老师,说:“有幸成为他的学生是我终生的幸福,老师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将永远滋养我。”作为教师,这是无上的光荣啊!
在事业一帆风顺之时,一直被他视为心头遗憾,未能学以致用的泰文,也因1978年到广州外国语学院编译一年泰汉词典,而重新与他结缘。之后,在贤妻的鼓励与支持下,他与房英同志一道,在中泰文学交流的田野上孜孜不倦地拓荒、耕耘。
198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他利用三年寒暑假期主译的泰国长篇历史小说四朝代(上下两册),该书荣获安徽省1978-1985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芜湖市1985-1989年度文艺创作优秀奖。1987年,因成绩突出晋升为教授。1991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他主译的泰国长篇小说曼谷死生缘。1992年,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他为会员。其事迹陆续收入中国教育专家名典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中国专家大辞典等辞书,还被聘为安徽省文艺美学学会理事、安徽省翻译协会理事
面对累累硕果和殊荣,高老师想到的只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奉献、奉献、再奉献!
自1995年退休后,高老师克服年老体衰,记忆力下降等困难,坚持搞翻译创作。近两年又相继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泰国小品文集摈榔花女,长篇小说克隆人等作品。又一部长篇小说晚娘也即将出版。
高老师一生淡泊名利,也早已远离了名利场,如果仍要说他有所追求的话,那就是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对毕生奉献的追求,对终生奋斗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