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坝坝筵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今年国庆节,有幸参加了一个远房亲戚的婚礼,看到了乡村坝坝筵的胜景。
亲戚住在乡下,家里还算比较富庶。大女儿国庆节结婚,邀请了所有亲戚和场上近邻。女方这婚宴办在晚上,就是乡下俗称的“起媒酒”晚宴喝的是“百年老窖”三十年窖龄那种,晚宴摆了八十六桌。晚宴上,女方家长邀请亲友们第二天一早到此处吃早饭,然后一起陪同新娘去新郎家。
因为新郎家刚好是我三十年前工作过的地方,那里,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十多年没有回去过了,很是想念。趁着这假期,又趁着这方便,重游故地,何乐而不为!
第二天一早,我带着儿子,媳妇,孙子,就开始了我的故地重游之路。来到新娘家,大家刚吃过早饭,不一会儿,新郎的婚车就来了,从宝马到奇瑞,共十辆。新娘的姐妹们把新郎的红包掏空了,才准新郎和接亲的人进了屋。
新郎把新娘背上了婚车,于是我们也开始坐车了。送亲的队伍之庞大,让人咋舌,十辆小车,两辆客车,坐得满满的,在隆隆的鞭炮声中,婚车起步了。一路走走停停,十几公里的路,居然走了近一个钟头。在这里工作了近七年,那时没有通客车,往返都是步行,对这条道路的熟悉程度,应该称得上百分之百了吧?可是,这一路上,出现的景致竟是那么的陌生。没有改变的,大概就只有那山形了。所以,物非,人也非了。
来到凤鸣场,更让人吃惊,当年的那街道,去了哪里了?眼前的几条街,都是新修的,上中下,把原凤鸣场,隔成了一环二环三环了。偌大的超市,不比合江的汇通小。不逢场,街上行人不多,但围着看新娘子的人,加上送亲的队伍,还是把半个凤鸣场拦断了。从街上过往的车辆,不时长按着喇叭,要求让道。
我们来到举行婚礼的地方,这是新修的街道,似乎还没有完全入住,婚礼现场就设在大街上,搭了一个简易的礼台,距离礼台不到五米,在街边的人行道上,安放着做饭的大锅大灶,沿着锅灶摆满了沥起来的米饭,被切成两段的鱼头鱼尾,还有高高矗立,冒着白烟的蒸笼。在灶台下面的大街上,错落有致的安放着四十张桌子,后面的二十张上,都摆放着一块“谢府贵宾席”的字样,我们走后面,前面那些阴凉的桌席都被坐完了,只好在最后面的一张坐下来。负责安排桌席的主持人,拿着一个话筒,反复强调说:“放有字样的桌席是给谢府送亲的留的,请男方的客人们等着坐二排。”
不时,太阳就晒过来了,我们只好抬着桌子往阴连凉的地方搬。搬了几次后,前面似乎开始举行婚礼了,因为相距较远,婚礼现场早被那些喜欢热闹的人占据了,我们又是娘家的人,没有挤上去观礼。到十二点了,终于开始上菜了。端菜的帮忙人员,看到我们的桌子搬了这么远,打乱了她的秩序,不满意的说道:“搬这么远,我上菜都不好上。”我们桌上一个年轻人笑嘻嘻的回答道:“找老板。”我们这桌还没有吃完,身后就站满了等着吃二排的客人。让人觉得很不好意思,赶紧放下筷子。屁股还没有脱离板凳,那些人就挤上来了。我们只好赶紧让位。哪想那些人刚坐下去,那个安排桌席的主持人又上来连声吆喝,说谢府还有一桌人没有坐,这桌是给他们留的。那些坐二排的只好不情愿的离开了。
我们赶紧起身,寻找心目中的凤鸣,去了原来的区公所,那棵黄角树长大了,小孙子趴在黄角树的石阶上,舍不得离开。我们只好抱着他继续前行。老街基本上没有变化,还是那么梯梯坎坎,两旁的房屋也还是老样,比从前更加破烂,似乎历尽沧桑。我带着同学们的嘱托,来到广场上,寻找那棵最大的黄角树。远远的,就看见了它的树冠,走近了才知道,它早已被包围在居民的房屋中了。我们四看无门,见不远处有家人在门口打量我们,于是走上去对她说明来意。那人很热心,连忙去找住在大黄角树下的这户人家,一个小朋友为我们打开了大门。我们得以观赏这棵黄角树的真面目。它的位置现在在凤鸣广场边的一户小农家的后院,四方都被包围起来了,唯一的通道就是这户农家。黄角树历经沧桑,有多少年我们不知,树干的中心已经空了,翻到树干上,可以从上面爬进树干的中心。因为凤鸣场在山顶上,这棵树长得并不是很高,比起钟南山这棵来可就差远了。但钟南山这棵倒下了,也许,凤鸣这棵就可称王了。
带着满足,也有稀许的遗憾,我们告别黄角树,向学校李家庄进发。来到以前的场尾,这时已经下午一点过了,看见一个带着白色尖尖帽的,周身披挂着杂七杂八的东西的人,被几个大汉挟持着从李家庄那边过来。走近一看,才知道是今天办喜酒家的男主人,帽子上写着“我是烧火佬”身上的披挂上也写着这样的字样,周身披挂的是乡下烧柴火用的吹火筒、火剪之类的厨房用具,不时有几个熟悉的人见了,上前按住他的脑袋,搓揉一番,开几句玩笑,才又放行。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景象,真有点让人的啼笑皆非的感觉。
还没有走到李家庄,打道回府的送亲队伍就来电话通知,马上赶车回去,新娘的父母亲在娘家给大家发红包。随行的人不走了,我也只好随大流,没有见着那魂牵梦绕的李家庄,但却见识了这乡下的坝坝筵。
今年国庆节,有幸参加了一个远房亲戚的婚礼,看到了乡村坝坝筵的胜景。
亲戚住在乡下,家里还算比较富庶。大女儿国庆节结婚,邀请了所有亲戚和场上近邻。女方这婚宴办在晚上,就是乡下俗称的“起媒酒”晚宴喝的是“百年老窖”三十年窖龄那种,晚宴摆了八十六桌。晚宴上,女方家长邀请亲友们第二天一早到此处吃早饭,然后一起陪同新娘去新郎家。
因为新郎家刚好是我三十年前工作过的地方,那里,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十多年没有回去过了,很是想念。趁着这假期,又趁着这方便,重游故地,何乐而不为!
第二天一早,我带着儿子,媳妇,孙子,就开始了我的故地重游之路。来到新娘家,大家刚吃过早饭,不一会儿,新郎的婚车就来了,从宝马到奇瑞,共十辆。新娘的姐妹们把新郎的红包掏空了,才准新郎和接亲的人进了屋。
新郎把新娘背上了婚车,于是我们也开始坐车了。送亲的队伍之庞大,让人咋舌,十辆小车,两辆客车,坐得满满的,在隆隆的鞭炮声中,婚车起步了。一路走走停停,十几公里的路,居然走了近一个钟头。在这里工作了近七年,那时没有通客车,往返都是步行,对这条道路的熟悉程度,应该称得上百分之百了吧?可是,这一路上,出现的景致竟是那么的陌生。没有改变的,大概就只有那山形了。所以,物非,人也非了。
来到凤鸣场,更让人吃惊,当年的那街道,去了哪里了?眼前的几条街,都是新修的,上中下,把原凤鸣场,隔成了一环二环三环了。偌大的超市,不比合江的汇通小。不逢场,街上行人不多,但围着看新娘子的人,加上送亲的队伍,还是把半个凤鸣场拦断了。从街上过往的车辆,不时长按着喇叭,要求让道。
我们来到举行婚礼的地方,这是新修的街道,似乎还没有完全入住,婚礼现场就设在大街上,搭了一个简易的礼台,距离礼台不到五米,在街边的人行道上,安放着做饭的大锅大灶,沿着锅灶摆满了沥起来的米饭,被切成两段的鱼头鱼尾,还有高高矗立,冒着白烟的蒸笼。在灶台下面的大街上,错落有致的安放着四十张桌子,后面的二十张上,都摆放着一块“谢府贵宾席”的字样,我们走后面,前面那些阴凉的桌席都被坐完了,只好在最后面的一张坐下来。负责安排桌席的主持人,拿着一个话筒,反复强调说:“放有字样的桌席是给谢府送亲的留的,请男方的客人们等着坐二排。”
不时,太阳就晒过来了,我们只好抬着桌子往阴连凉的地方搬。搬了几次后,前面似乎开始举行婚礼了,因为相距较远,婚礼现场早被那些喜欢热闹的人占据了,我们又是娘家的人,没有挤上去观礼。到十二点了,终于开始上菜了。端菜的帮忙人员,看到我们的桌子搬了这么远,打乱了她的秩序,不满意的说道:“搬这么远,我上菜都不好上。”我们桌上一个年轻人笑嘻嘻的回答道:“找老板。”我们这桌还没有吃完,身后就站满了等着吃二排的客人。让人觉得很不好意思,赶紧放下筷子。屁股还没有脱离板凳,那些人就挤上来了。我们只好赶紧让位。哪想那些人刚坐下去,那个安排桌席的主持人又上来连声吆喝,说谢府还有一桌人没有坐,这桌是给他们留的。那些坐二排的只好不情愿的离开了。
我们赶紧起身,寻找心目中的凤鸣,去了原来的区公所,那棵黄角树长大了,小孙子趴在黄角树的石阶上,舍不得离开。我们只好抱着他继续前行。老街基本上没有变化,还是那么梯梯坎坎,两旁的房屋也还是老样,比从前更加破烂,似乎历尽沧桑。我带着同学们的嘱托,来到广场上,寻找那棵最大的黄角树。远远的,就看见了它的树冠,走近了才知道,它早已被包围在居民的房屋中了。我们四看无门,见不远处有家人在门口打量我们,于是走上去对她说明来意。那人很热心,连忙去找住在大黄角树下的这户人家,一个小朋友为我们打开了大门。我们得以观赏这棵黄角树的真面目。它的位置现在在凤鸣广场边的一户小农家的后院,四方都被包围起来了,唯一的通道就是这户农家。黄角树历经沧桑,有多少年我们不知,树干的中心已经空了,翻到树干上,可以从上面爬进树干的中心。因为凤鸣场在山顶上,这棵树长得并不是很高,比起钟南山这棵来可就差远了。但钟南山这棵倒下了,也许,凤鸣这棵就可称王了。
带着满足,也有稀许的遗憾,我们告别黄角树,向学校李家庄进发。来到以前的场尾,这时已经下午一点过了,看见一个带着白色尖尖帽的,周身披挂着杂七杂八的东西的人,被几个大汉挟持着从李家庄那边过来。走近一看,才知道是今天办喜酒家的男主人,帽子上写着“我是烧火佬”身上的披挂上也写着这样的字样,周身披挂的是乡下烧柴火用的吹火筒、火剪之类的厨房用具,不时有几个熟悉的人见了,上前按住他的脑袋,搓揉一番,开几句玩笑,才又放行。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景象,真有点让人的啼笑皆非的感觉。
还没有走到李家庄,打道回府的送亲队伍就来电话通知,马上赶车回去,新娘的父母亲在娘家给大家发红包。随行的人不走了,我也只好随大流,没有见着那魂牵梦绕的李家庄,但却见识了这乡下的坝坝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