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梦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一
敦煌是战争的杰作。
舜的时代,舜与“三苗”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部落)发生战争,舜战胜了“三苗”人,将其流放到了三危(古时候敦煌),这里才开始那个时代的人类文明。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率领3万骑兵击败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设置朔方郡、五原郡。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由陇西出发过焉支山,斩杀匈奴折兰王和卢侯王,并且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天,再次发兵,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120年,只有西域副校尉常驻敦煌,而敦煌太守代行起西抚诸国、总护南北道的职责,敦煌在军事上地位更为重要。
公元前113年,汉王朝正式设置敦煌郡,并在敦煌西面设置玉门关和阳关。
战争造就了玉门关,控制着西域通往汉朝的交通要道,是保卫国门的雄关。戍守西域的将士们把玉门关看作故乡的家门,而内地国人把它看作边关。
公元前107年,汉安帝被迫罢西域都护。
公元前104年,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失利,退回敦煌,上书要求罢兵,汉武帝大怒,发专使拦截玉门关,不许李部入关。李将军只好率领6万大军屯兵敦煌,进行休整。一年之后,他率领军队,带着10万头牛、3万匹马、一万头骆驼出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诗句中,前人以“春风”比喻皇恩,诗人是在替将士鸣不平,讽刺朝廷的边塞政策;我以为还有两层含义,其一爱国思想,春风到了玉门关不愿越关西去,恋乡思国;其二玉门关外遥远而荒凉,春风到不了那个地方。
敦煌,由一个地广人稀的荒远之地,成为一个政治、军事的重镇。
汉王朝由于战争的需要,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在那里采取屯田戍守政策,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具带到了那里。还专门设置“河渠卒”负责灌溉工作,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采取掘堰、筑堤、凿井等办法,引导疏勒、党河河水灌溉农田,使戈壁沙漠变成绿洲,成为当时较为繁荣的农业区和粮食基地,政治、军事重镇,兵家必争关隘。到了西汉末年,该郡管辖六县: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据两关:玉门关、阳关;拥有四万人口的要郡了。
在戈壁中长途跋涉的人们的眼里,在荒漠中挣扎过来的人们心中,发现这样一片充满着生机的绿洲,有谁不为之惊叹!
东汉的应劭云:“敦,大也,煌,盛也。”
史书记载:
班超在西域30年,思乡心切,晚年上书皇帝说:“臣不该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东汉末年,中原群雄逐鹿,军阀割据,统治者无力顾及西北,敦煌20年没有太守,处于无政府状态,使丝绸之路衰落。
三国时期,魏国派仓慈为敦煌太守,严厉打击豪强势力,鼓励国内外商人自由贸易,发给“过所”(通行证),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他把内地先进的耕作技术引进敦煌,大力推广,改革了农具,增加50%的收成,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十六国前期?前秦,符坚在建元末期从内地迁徙了近2万户人口充实敦煌;后凉吕光时期,发生内乱,武威、张掖一带的人们大都到敦煌避乱。
公元400年,太守李皓称凉王,建立了西凉政权,在历史上敦煌唯一的成为西北政权的都城。建立宫殿,兴办学堂,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郡大众殷,制御西域,管辖万里。
公元420年,北凉灭西凉,次年攻打敦煌,以水灌城,攻入城后,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公元441年,北魏灭北凉,守将西逃,并且迁走了万余户人家。敦煌遭受的前所未有的破坏。
公元472年,柔然部无卢真率领3万骑进攻敦煌被击退。
公元474年,柔然部又袭击敦煌,再次被镇将尉多侯击败。
北魏?孝文帝时期,派穆亮出任敦煌镇都大将,他采取了宽松的政策,休养生息,使经过频繁战争的敦煌得以恢复。孝文帝之后,由于敦煌的重要性,将它改名为瓜州。
隋?炀帝派黄门侍郎斐矩负责管理河西的商业贸易,他根据收集到的西域45国山川地形、风土人情等资料,编写了图文并茂西域图记3卷献给皇帝,指出:“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说明了敦煌地理位置的重要。他了解有3条丝绸之路,南道:出敦煌,经鄯善、于阗,过春岭,经阿富汗、巴基斯坦到印度;中道:出敦煌至高昌,经龟兹、疏勒,过春岭,经俄罗斯费尔干纳而至波斯;北道:出敦煌,至伊吾,经巴里坤、铁勒部,渡北流河到达西海。
公元608年,斐矩发动铁勒部大败吐谷浑。同年3月,隋炀帝开始西巡。
公元619年,唐朝确立了对敦煌的统治,将它改名为沙州。强大的唐朝军队在西域展开了很多次大小战役,处于大后方的敦煌,大力发展了农业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从7世纪上半叶到8世纪下半叶,敦煌经过了100多年的太平日子。
诗人张籍描绘了当时兴盛的景象:
边城幕雨雁飞低,芦苇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西安。
公元759年,由于“安史之乱”河西走廊守备很弱,吐蕃乘虚而入,孤城沙州被包围,由于军民顽强奋战,坚守达16年之久。终于弹尽粮绝,于公元781年,被迫与吐蕃订立城下之盟,以敦煌人民“勿徙他处”为条件,开城投降。
公元848年,张议潮发动起义,赶走吐蕃守将,占领了沙州城。
公元863年,张议潮收复了河西,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他在河西实现均田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医治战争的创伤,说服朝廷保留河西归义军节度使的建制,在当时深得民心。
有诗云:
河西沦落百年余,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如。
张议潮变文
公元905年,张承奉在沙州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割据自立。与甘州回鹘进行了3次战争。
公元911年,回鹘可汗率兵进逼沙州,订立了城下之盟,成为回鹘的子国。
公元1036年,西夏政权攻占沙州。在西夏200年的统治中,农业发展较快,成为西夏“御仓”窑藏粟米达百万石,还大力发展畜牧业,政府设置“群牧司”
公元1226年,蒙古军队攻陷沙州,将其改为沙州路,蒙古人大量迁徙进来。经过战争的洗劫,沙州一带一片萧条,至公元1290年,沙州、瓜州两地人口才一万左右。
公元1372年,明朝收归沙州。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古丝绸之路被渐渐冷落、荒废。
公元1539年,明朝关闭了嘉峪关,敦煌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公元1725年,清朝重新设置敦煌县,从关内移民屯垦,荒芜了两个世纪的敦煌又开始复苏。
来到玉门关的遗址前,遥望无边无际的戈壁荒漠,你才能体会伟大诗人李白关山月的诗意,意境超旷,落笔天纵,跨越了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空间,仿佛使人目睹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大战匈奴,被困七昼夜的凄惨情景,仿佛目睹唐军与吐蕃在青海湾的连年战争壮烈场面。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关征战的将士们有去不还,用他如椽大笔抒发对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表达了深切的惋惜和深沉的感慨。使人感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市遥望玉门关”的悲怆。遥望远处祁连雪山,在地平线的尽头,是一抹隐隐约约的亮光。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妇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
李白关山月
来到古阳关的遗址前,遥望远处的祁连雪山,面对半截不倒的古烽燧,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壮烈气概和“劝君更进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凄凉的胸怀!
站在阳关遗址上,在一片沙漠之中,露出倒塌的古城墙的残骸,历史的尘埃像黄沙掩埋了早已远去的辉煌。站在这里,你才能真正读懂这座穿越漫长时空的战争杰作。战争造就了它,也好多次地改造它,战争,这位杰出的雕塑家,用他锋利无比的刀刃去雕琢,去塑造这座旷世珍品!
二
莫高窟是宗教的杰作。
离敦煌以东20里,有一座山,古老而神秘的山叫三危山。在远古的传说中,西王母曾住在此山中,周穆王曾经到那里拜访过她,并且受到她热情接待,两人吟诗唱和,都有留恋之意。
宗教在敦煌的兴盛更甚于内地,不仅佛教,还有道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也在敦煌传播。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统一了印度,他崇信佛教,曾经建造八万四千座佛塔,并且开始开凿石窟,把佛教传播的国外。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宗教,只能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许多修正来适应中国这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才能在中国广泛地传播。
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我国的于阗一带,从地理位置分析,敦煌地接西域,是边关要地,随着边疆贸易的开展,文化交流与日俱增,国外的文化进了我国,佛教作为国外文化的重要方面大规模地进入我国文化空间。当时,我国的道教和儒家在意识形态方面并未形成垄断的地位,古代的老庄道家文化在魏晋时期形成玄学,至六朝时期才被转化为宗教形式而被普遍传播。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孔子所创的儒学作为学术门派出现在文化领域,到了宋代儒学在吸收佛、道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理学和心理学。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拯救苦难中的生命,宣扬信仰它的人可以解脱人生的苦恼、困厄、病痛和苦毒,成为新的精神价值,形成新的参照维度,从而使人从苦海中看到光明的彼岸;同时,佛教宣传“轮回”和“来世”的观念来拓展的善恶价值的信仰空间,对善良的人们有一个西天极乐世界的企盼和追求,形成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和精神鼓舞;对罪恶的人们有“来世”的报应,冥冥之中有一种无法躲避而公正的判决;其维持和稳定社会的功能被历代统治阶层所接受,并且加以推崇;佛教作为异教,刚开始也与中华文化相冲突,遭受到强烈的抵抗和排斥,面临着本土文化价值的严重挑战,佛教在宗教术语的译名上,采用玄学的概念,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模仿魏晋风范,在教义传播上采取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其谦卑的姿态融入本土文化;其不排斥异教,不分贫富,不计较信仰的时间,不拘泥形式,信仰自由,无牵无挂,无欲无念。
禅语:自心既佛,悟得无心无佛,不必修行,做自在人。
道教也吸收了佛教的精髓,把宇宙分为三个世界:天间,主宰者玉皇大帝;人间,主宰者皇帝;阴间,主宰者阎王。善者,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住在仙苑之中;恶者打入,十八层的地狱,接受惩罚,转世为畜生。
在佛教传入我国初期,敦煌就出现了不少的高僧。
魏?正始年间(240~249),世居敦煌,月氏人竺法护在敦煌出家,随晋武帝游历西域诸国,带回了很多佛经,跟随他的僧徒有1000之多,人们称他为“敦煌菩萨”
高僧竺法乘早年师事法护,在敦煌兴建寺庙,其影响甚至超过师父。
著名高僧于法兰、于道邃也是敦煌人,他们曾经与竺法护在长安山寺隐居。
敦煌高僧宋云,在公元516年,北魏胡太后派他和慧生一道去西域取经,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到了巴基斯坦、阿富汗,考察了许多著名的佛教遗迹,写过游记。
北凉时期,僧人昙摩密多从龟兹来到敦煌,修建了极为严净的寺院,并且开园种果树。
佛教和世人相处得很好,而且,历代的统治者对佛教有也很推崇,他们不但大力提倡,而且不惜耗费巨资,在全国各地兴建寺院,开凿石窟。
宕泉河由南而北流经戈壁荒滩,蜿蜒曲折,在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穿过,形成了条形的绿洲。在宕泉的西岸,是绵延千米高耸的崖壁,莫高窟就开凿在这里。
公元366年,建元二年,乐樽和尚从东方云游到此,突然发现三危山上金光万道,迷人的景象使他深感此地有灵异,好像是千佛照耀,就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在洞中坐禅修行不久,法良禅师在乐樽的窟旁边也开凿了一个洞窟。
北魏?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刺史,不仅抄写大量经文送到寺院,还在莫高窟开凿大型洞窟。
北周?敦煌刺史建平公于义在莫高窟建了一大石窟。
隋?文帝和炀帝都信仰佛教,他们曾经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在短短的30年里,在莫高窟建造70多个洞窟,规模宏大,气势宏伟。
唐朝在敦煌建造了灵图寺、大云寺、开元寺、龙兴寺等著名寺院。开凿的洞窟达1000多个,窟檐相通,栈道相接,重楼叠檐,富丽辉煌。
公元627年秋,26岁的唐僧(玄奘)离开长安,当他到了玉门关附近,他的徒弟石槃陀不愿意跟他去受苦中途回去了,只剩下唐僧孤独在荒凉的戈壁沙漠中向西域前进。在18年之后,他带着657部梵文经典返回,唐太宗令敦煌吏民赴流沙河迎接唐僧的归来。
公元781年,吐蕃统治者在敦煌大力提倡佛教,当时僧尼有1000多人。在那里修建了圣光寺,开凿或改建了一大批洞窟,绘制了吐蕃赞普像。
公元924年,节度使曹议金及其家族非常重视利用佛教来维护其统治,在他们统治120年中,莫高窟开凿了55个洞窟,仿效中原,设立画院,有专职的凿窟石匠、制作彩塑的塑匠和绘制壁画的画师等。
西夏时期,统治者采取“佛图安邦”的政策,大力宣扬佛教,6次派人人向宋朝购买成套的佛经。公元1159年,派人到西藏迎请迦玛迦举派大师松钦巴来传法。西夏还修建寺庙,营造石窟有八九十个,其中榆林窟被誉为“世界圣宫”
元朝,对佛教崇信,藏传佛教更受重视。忽必烈即位后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给玉印。重修了皇庆寺,开凿了一些洞窟。元朝是敦煌最后一次兴盛时期。
莫高窟,从4世纪中叶开始,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约1000余年的不断开凿,和尚开窟修行,俗人开窟为了积功德,表达对佛的虔诚,洞窟多达1000余窟,它们完整地保存了各个时期的彩塑、壁画,是一部珍贵的佛教艺术史。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和盗窃,令人欣慰的是仍然保留了492个洞窟,其中有彩塑2000多尊、壁画4。5万平方米。如果排成3米高的画廊,可达15公里,堪称世界第一长的艺术画廊!
敦煌艺术是环境艺术的杰作,是美妙而神奇的艺术!
佛教为了使人们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便将抽象的哲理用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传播。在石窟里,用壁画和石雕的形式把这些故事永久地保留下来,使人看明白。如著名的有:月光王施头、快目王施眼、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铋毗王割肉贸鸽等等释迦牟尼前世的事迹。
莫高窟的艺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墙壁上的图书馆,尽管几乎全是佛教的内容,但是,宗教也是社会的产物,其艺术想像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石窟里的艺术品都留下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烙印和痕迹,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是无与伦比!
佛教石窟是寺院建筑的另一种形式,僧人苦修行往往远离城市,而在偏僻的荒山野岭,只能因地制宜,凿岩为洞,创造新的佛教场所。中心塔柱窟是融合中国和印度的审美习惯而创造出来的建筑物。
古代建筑设计者其目的是在创造一种宗教的环境,通过环境的艺术设计把人们导入佛境。
当我在茫茫的戈壁沙漠之中,深深体会到苍凉和干渴之后,进入洞窟,那会感觉到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满目是辉煌的壁画,窟顶绚丽的华盖,满地精美的花砖,面对静穆的佛陀、慈祥的菩萨,使人恍若仙境,仿佛置身于世外的佛家净土,不由对佛国世界充满了憧憬。
三
鸣沙山、月牙泉是大自然杰作。
在敦煌城南五公里处,有一条山脉,鸣沙山,其东西长4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峰峦危峭,山脊如刃。
我选择骑骆驼进山,平生第一次骑骆驼,三匹骆驼用绳串联在一起,骆驼很高,它蹲下来我才能爬上去,牵骆驼的人看我坐稳了,吆喝骆驼起来,它是后脚先起来,我的身体猛然往前倾倒,吓得我紧紧地抓牢前面的大铁环,骆驼前脚起来之后,我坐在上面很稳当,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面对连绵起伏的鸣沙山脉,耳边响起悦耳的驼铃声,骆驼踏沙,在沙漠上悠闲地前进。骆驼队经过一处齐胸高的大水池,其形状像游泳池,可是水池里碧波荡漾,空无一人,它是作什么用的呢?我感到好奇,心中隐约预感到:是否与月牙泉有什么联系?
到了沙山脚下,在鸣沙山的怀抱之中,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大门前方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天下第一泉。
月牙泉,名震天下,其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其面积为13。5亩,平均水深3。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沙不进泉,水不浊涸,水静印月。
月牙泉,水面并不宽广,四周是沙漠,亘古至今,它不曾被黄沙淹埋过,因为它是沙漠的灵魂!四季有大风,它也不曾被吹干过,因为它是沙漠的眼睛!旱不涸,涝不盈,美而不傲,秀而不媚。“沙石填泉,泉不涸竭”神奇而独特的自然景观!月牙泉的南北是高耸的鸣沙山。因为,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山坳也是呈月牙形,吹进凹地的风由于空气力学的原理而上旋,从四周塌落下来的沙子被风儿送回山去。
我来到了月牙泉的旁边,目睹一泓泉水,铁鱼鼓浪,星草含辉“月泉晓澈”水天一色,泉水的四周,长着高高的芦苇,像眼睛的睫毛在风中轻轻地摇晃。这时候,夕阳斜依在鸣沙山上,鸣沙山倒影在泉水里,一弯新月之中,月亮包容着太阳,夕阳在碧波中游弋,蓝天上的白云在泉水中飘荡,风光无限,奇特无比!我被眼前的奇妙景色惊呆了,坐在泉水旁边,久久不愿离去,如醉如痴地观赏着,夕阳渐渐地从沙山顶上滑落,泉水中的夕阳在碧波中变幻着笑脸,悄然离去,沙山的影子像一片巨大的帷幔慢慢地覆盖在水面上,灿烂的晚霞终于浮出了水面
夕阳从鸣沙山脊渐渐滑落,我光着脚顺着陡峭的木梯往上攀登,有很多游客在滑沙,坐着沙橇从高处带着沙的音乐声飞驰而下,沙在奔流,有鼓角之声,轻如丝竹,重若雷鸣。经常有人因技术不善而翻滚下来,引来惊叫声一片。
到了山巅,我放眼望去,夕阳如血,起伏的沙丘像大海的波浪,阳光留下的沙丘阴影和阳光涂抹出金黄色沙面形成鲜明、雄浑的图画展现在我在眼前。我攀越了几个沙丘,目送夕阳消失在沙漠的尽头之后,才来到滑沙场,我心里渴望着去体验这项刺激而吓人的运动。交了费,坐上沙橇,顺着陡坡飞驰而下,耳边响起春雷般的轰鸣声,如大海的涛声,连绵不断,沙粒如波涛翻腾而下,耳闻“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我已经感觉到了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的绝妙之处。
当地有一风俗,每逢端午节,男女老少纷纷而至,前来欣赏敦煌景色“沙岭晴鸣”登鸣沙山,观月牙泉,耳闻鸣沙奇响,声震数十里,可以消灾避难。
暮色苍茫,我跟随着回归的驼队出山了,我又一次路过那个大水池。
我好奇地问牵骆驼的老乡:“请问,这水池做什么用的?
他告诉我说:“是往月牙泉供水的,不然的话”
我恍然大悟,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没有它,月牙泉怕是要干涸!我感到忧心重重,想起了已经消失的孔雀河,想起了泉城济南间歇喷涌的趵突泉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一
敦煌是战争的杰作。
舜的时代,舜与“三苗”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部落)发生战争,舜战胜了“三苗”人,将其流放到了三危(古时候敦煌),这里才开始那个时代的人类文明。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率领3万骑兵击败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伊克昭盟),设置朔方郡、五原郡。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由陇西出发过焉支山,斩杀匈奴折兰王和卢侯王,并且缴获了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天,再次发兵,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120年,只有西域副校尉常驻敦煌,而敦煌太守代行起西抚诸国、总护南北道的职责,敦煌在军事上地位更为重要。
公元前113年,汉王朝正式设置敦煌郡,并在敦煌西面设置玉门关和阳关。
战争造就了玉门关,控制着西域通往汉朝的交通要道,是保卫国门的雄关。戍守西域的将士们把玉门关看作故乡的家门,而内地国人把它看作边关。
公元前107年,汉安帝被迫罢西域都护。
公元前104年,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失利,退回敦煌,上书要求罢兵,汉武帝大怒,发专使拦截玉门关,不许李部入关。李将军只好率领6万大军屯兵敦煌,进行休整。一年之后,他率领军队,带着10万头牛、3万匹马、一万头骆驼出征。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诗句中,前人以“春风”比喻皇恩,诗人是在替将士鸣不平,讽刺朝廷的边塞政策;我以为还有两层含义,其一爱国思想,春风到了玉门关不愿越关西去,恋乡思国;其二玉门关外遥远而荒凉,春风到不了那个地方。
敦煌,由一个地广人稀的荒远之地,成为一个政治、军事的重镇。
汉王朝由于战争的需要,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在那里采取屯田戍守政策,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和农具带到了那里。还专门设置“河渠卒”负责灌溉工作,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采取掘堰、筑堤、凿井等办法,引导疏勒、党河河水灌溉农田,使戈壁沙漠变成绿洲,成为当时较为繁荣的农业区和粮食基地,政治、军事重镇,兵家必争关隘。到了西汉末年,该郡管辖六县:敦煌、冥安、效谷、渊泉、广至、龙勒;据两关:玉门关、阳关;拥有四万人口的要郡了。
在戈壁中长途跋涉的人们的眼里,在荒漠中挣扎过来的人们心中,发现这样一片充满着生机的绿洲,有谁不为之惊叹!
东汉的应劭云:“敦,大也,煌,盛也。”
史书记载:
班超在西域30年,思乡心切,晚年上书皇帝说:“臣不该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东汉末年,中原群雄逐鹿,军阀割据,统治者无力顾及西北,敦煌20年没有太守,处于无政府状态,使丝绸之路衰落。
三国时期,魏国派仓慈为敦煌太守,严厉打击豪强势力,鼓励国内外商人自由贸易,发给“过所”(通行证),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他把内地先进的耕作技术引进敦煌,大力推广,改革了农具,增加50%的收成,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十六国前期?前秦,符坚在建元末期从内地迁徙了近2万户人口充实敦煌;后凉吕光时期,发生内乱,武威、张掖一带的人们大都到敦煌避乱。
公元400年,太守李皓称凉王,建立了西凉政权,在历史上敦煌唯一的成为西北政权的都城。建立宫殿,兴办学堂,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郡大众殷,制御西域,管辖万里。
公元420年,北凉灭西凉,次年攻打敦煌,以水灌城,攻入城后,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公元441年,北魏灭北凉,守将西逃,并且迁走了万余户人家。敦煌遭受的前所未有的破坏。
公元472年,柔然部无卢真率领3万骑进攻敦煌被击退。
公元474年,柔然部又袭击敦煌,再次被镇将尉多侯击败。
北魏?孝文帝时期,派穆亮出任敦煌镇都大将,他采取了宽松的政策,休养生息,使经过频繁战争的敦煌得以恢复。孝文帝之后,由于敦煌的重要性,将它改名为瓜州。
隋?炀帝派黄门侍郎斐矩负责管理河西的商业贸易,他根据收集到的西域45国山川地形、风土人情等资料,编写了图文并茂西域图记3卷献给皇帝,指出:“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说明了敦煌地理位置的重要。他了解有3条丝绸之路,南道:出敦煌,经鄯善、于阗,过春岭,经阿富汗、巴基斯坦到印度;中道:出敦煌至高昌,经龟兹、疏勒,过春岭,经俄罗斯费尔干纳而至波斯;北道:出敦煌,至伊吾,经巴里坤、铁勒部,渡北流河到达西海。
公元608年,斐矩发动铁勒部大败吐谷浑。同年3月,隋炀帝开始西巡。
公元619年,唐朝确立了对敦煌的统治,将它改名为沙州。强大的唐朝军队在西域展开了很多次大小战役,处于大后方的敦煌,大力发展了农业经济,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从7世纪上半叶到8世纪下半叶,敦煌经过了100多年的太平日子。
诗人张籍描绘了当时兴盛的景象:
边城幕雨雁飞低,芦苇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西安。
公元759年,由于“安史之乱”河西走廊守备很弱,吐蕃乘虚而入,孤城沙州被包围,由于军民顽强奋战,坚守达16年之久。终于弹尽粮绝,于公元781年,被迫与吐蕃订立城下之盟,以敦煌人民“勿徙他处”为条件,开城投降。
公元848年,张议潮发动起义,赶走吐蕃守将,占领了沙州城。
公元863年,张议潮收复了河西,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他在河西实现均田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逐步医治战争的创伤,说服朝廷保留河西归义军节度使的建制,在当时深得民心。
有诗云:
河西沦落百年余,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如。
张议潮变文
公元905年,张承奉在沙州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称白衣天子,割据自立。与甘州回鹘进行了3次战争。
公元911年,回鹘可汗率兵进逼沙州,订立了城下之盟,成为回鹘的子国。
公元1036年,西夏政权攻占沙州。在西夏200年的统治中,农业发展较快,成为西夏“御仓”窑藏粟米达百万石,还大力发展畜牧业,政府设置“群牧司”
公元1226年,蒙古军队攻陷沙州,将其改为沙州路,蒙古人大量迁徙进来。经过战争的洗劫,沙州一带一片萧条,至公元1290年,沙州、瓜州两地人口才一万左右。
公元1372年,明朝收归沙州。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古丝绸之路被渐渐冷落、荒废。
公元1539年,明朝关闭了嘉峪关,敦煌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公元1725年,清朝重新设置敦煌县,从关内移民屯垦,荒芜了两个世纪的敦煌又开始复苏。
来到玉门关的遗址前,遥望无边无际的戈壁荒漠,你才能体会伟大诗人李白关山月的诗意,意境超旷,落笔天纵,跨越了悠久的历史和广袤的空间,仿佛使人目睹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大战匈奴,被困七昼夜的凄惨情景,仿佛目睹唐军与吐蕃在青海湾的连年战争壮烈场面。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关征战的将士们有去不还,用他如椽大笔抒发对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表达了深切的惋惜和深沉的感慨。使人感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市遥望玉门关”的悲怆。遥望远处祁连雪山,在地平线的尽头,是一抹隐隐约约的亮光。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妇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
李白关山月
来到古阳关的遗址前,遥望远处的祁连雪山,面对半截不倒的古烽燧,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壮烈气概和“劝君更进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凄凉的胸怀!
站在阳关遗址上,在一片沙漠之中,露出倒塌的古城墙的残骸,历史的尘埃像黄沙掩埋了早已远去的辉煌。站在这里,你才能真正读懂这座穿越漫长时空的战争杰作。战争造就了它,也好多次地改造它,战争,这位杰出的雕塑家,用他锋利无比的刀刃去雕琢,去塑造这座旷世珍品!
二
莫高窟是宗教的杰作。
离敦煌以东20里,有一座山,古老而神秘的山叫三危山。在远古的传说中,西王母曾住在此山中,周穆王曾经到那里拜访过她,并且受到她热情接待,两人吟诗唱和,都有留恋之意。
宗教在敦煌的兴盛更甚于内地,不仅佛教,还有道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也在敦煌传播。
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统一了印度,他崇信佛教,曾经建造八万四千座佛塔,并且开始开凿石窟,把佛教传播的国外。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宗教,只能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许多修正来适应中国这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民族,才能在中国广泛地传播。
公元前1世纪左右,佛教传入我国的于阗一带,从地理位置分析,敦煌地接西域,是边关要地,随着边疆贸易的开展,文化交流与日俱增,国外的文化进了我国,佛教作为国外文化的重要方面大规模地进入我国文化空间。当时,我国的道教和儒家在意识形态方面并未形成垄断的地位,古代的老庄道家文化在魏晋时期形成玄学,至六朝时期才被转化为宗教形式而被普遍传播。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孔子所创的儒学作为学术门派出现在文化领域,到了宋代儒学在吸收佛、道文化的条件下形成了理学和心理学。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拯救苦难中的生命,宣扬信仰它的人可以解脱人生的苦恼、困厄、病痛和苦毒,成为新的精神价值,形成新的参照维度,从而使人从苦海中看到光明的彼岸;同时,佛教宣传“轮回”和“来世”的观念来拓展的善恶价值的信仰空间,对善良的人们有一个西天极乐世界的企盼和追求,形成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和精神鼓舞;对罪恶的人们有“来世”的报应,冥冥之中有一种无法躲避而公正的判决;其维持和稳定社会的功能被历代统治阶层所接受,并且加以推崇;佛教作为异教,刚开始也与中华文化相冲突,遭受到强烈的抵抗和排斥,面临着本土文化价值的严重挑战,佛教在宗教术语的译名上,采用玄学的概念,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模仿魏晋风范,在教义传播上采取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以其谦卑的姿态融入本土文化;其不排斥异教,不分贫富,不计较信仰的时间,不拘泥形式,信仰自由,无牵无挂,无欲无念。
禅语:自心既佛,悟得无心无佛,不必修行,做自在人。
道教也吸收了佛教的精髓,把宇宙分为三个世界:天间,主宰者玉皇大帝;人间,主宰者皇帝;阴间,主宰者阎王。善者,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住在仙苑之中;恶者打入,十八层的地狱,接受惩罚,转世为畜生。
在佛教传入我国初期,敦煌就出现了不少的高僧。
魏?正始年间(240~249),世居敦煌,月氏人竺法护在敦煌出家,随晋武帝游历西域诸国,带回了很多佛经,跟随他的僧徒有1000之多,人们称他为“敦煌菩萨”
高僧竺法乘早年师事法护,在敦煌兴建寺庙,其影响甚至超过师父。
著名高僧于法兰、于道邃也是敦煌人,他们曾经与竺法护在长安山寺隐居。
敦煌高僧宋云,在公元516年,北魏胡太后派他和慧生一道去西域取经,他们经历了千辛万苦,到了巴基斯坦、阿富汗,考察了许多著名的佛教遗迹,写过游记。
北凉时期,僧人昙摩密多从龟兹来到敦煌,修建了极为严净的寺院,并且开园种果树。
佛教和世人相处得很好,而且,历代的统治者对佛教有也很推崇,他们不但大力提倡,而且不惜耗费巨资,在全国各地兴建寺院,开凿石窟。
宕泉河由南而北流经戈壁荒滩,蜿蜒曲折,在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穿过,形成了条形的绿洲。在宕泉的西岸,是绵延千米高耸的崖壁,莫高窟就开凿在这里。
公元366年,建元二年,乐樽和尚从东方云游到此,突然发现三危山上金光万道,迷人的景象使他深感此地有灵异,好像是千佛照耀,就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在洞中坐禅修行不久,法良禅师在乐樽的窟旁边也开凿了一个洞窟。
北魏?东阳王元荣出任瓜州刺史,不仅抄写大量经文送到寺院,还在莫高窟开凿大型洞窟。
北周?敦煌刺史建平公于义在莫高窟建了一大石窟。
隋?文帝和炀帝都信仰佛教,他们曾经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在短短的30年里,在莫高窟建造70多个洞窟,规模宏大,气势宏伟。
唐朝在敦煌建造了灵图寺、大云寺、开元寺、龙兴寺等著名寺院。开凿的洞窟达1000多个,窟檐相通,栈道相接,重楼叠檐,富丽辉煌。
公元627年秋,26岁的唐僧(玄奘)离开长安,当他到了玉门关附近,他的徒弟石槃陀不愿意跟他去受苦中途回去了,只剩下唐僧孤独在荒凉的戈壁沙漠中向西域前进。在18年之后,他带着657部梵文经典返回,唐太宗令敦煌吏民赴流沙河迎接唐僧的归来。
公元781年,吐蕃统治者在敦煌大力提倡佛教,当时僧尼有1000多人。在那里修建了圣光寺,开凿或改建了一大批洞窟,绘制了吐蕃赞普像。
公元924年,节度使曹议金及其家族非常重视利用佛教来维护其统治,在他们统治120年中,莫高窟开凿了55个洞窟,仿效中原,设立画院,有专职的凿窟石匠、制作彩塑的塑匠和绘制壁画的画师等。
西夏时期,统治者采取“佛图安邦”的政策,大力宣扬佛教,6次派人人向宋朝购买成套的佛经。公元1159年,派人到西藏迎请迦玛迦举派大师松钦巴来传法。西夏还修建寺庙,营造石窟有八九十个,其中榆林窟被誉为“世界圣宫”
元朝,对佛教崇信,藏传佛教更受重视。忽必烈即位后封八思巴为国师,赐给玉印。重修了皇庆寺,开凿了一些洞窟。元朝是敦煌最后一次兴盛时期。
莫高窟,从4世纪中叶开始,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约1000余年的不断开凿,和尚开窟修行,俗人开窟为了积功德,表达对佛的虔诚,洞窟多达1000余窟,它们完整地保存了各个时期的彩塑、壁画,是一部珍贵的佛教艺术史。虽然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和盗窃,令人欣慰的是仍然保留了492个洞窟,其中有彩塑2000多尊、壁画4。5万平方米。如果排成3米高的画廊,可达15公里,堪称世界第一长的艺术画廊!
敦煌艺术是环境艺术的杰作,是美妙而神奇的艺术!
佛教为了使人们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便将抽象的哲理用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传播。在石窟里,用壁画和石雕的形式把这些故事永久地保留下来,使人看明白。如著名的有:月光王施头、快目王施眼、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铋毗王割肉贸鸽等等释迦牟尼前世的事迹。
莫高窟的艺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墙壁上的图书馆,尽管几乎全是佛教的内容,但是,宗教也是社会的产物,其艺术想像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石窟里的艺术品都留下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烙印和痕迹,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是无与伦比!
佛教石窟是寺院建筑的另一种形式,僧人苦修行往往远离城市,而在偏僻的荒山野岭,只能因地制宜,凿岩为洞,创造新的佛教场所。中心塔柱窟是融合中国和印度的审美习惯而创造出来的建筑物。
古代建筑设计者其目的是在创造一种宗教的环境,通过环境的艺术设计把人们导入佛境。
当我在茫茫的戈壁沙漠之中,深深体会到苍凉和干渴之后,进入洞窟,那会感觉到一股清凉之气扑面而来,满目是辉煌的壁画,窟顶绚丽的华盖,满地精美的花砖,面对静穆的佛陀、慈祥的菩萨,使人恍若仙境,仿佛置身于世外的佛家净土,不由对佛国世界充满了憧憬。
三
鸣沙山、月牙泉是大自然杰作。
在敦煌城南五公里处,有一条山脉,鸣沙山,其东西长4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峰峦危峭,山脊如刃。
我选择骑骆驼进山,平生第一次骑骆驼,三匹骆驼用绳串联在一起,骆驼很高,它蹲下来我才能爬上去,牵骆驼的人看我坐稳了,吆喝骆驼起来,它是后脚先起来,我的身体猛然往前倾倒,吓得我紧紧地抓牢前面的大铁环,骆驼前脚起来之后,我坐在上面很稳当,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面对连绵起伏的鸣沙山脉,耳边响起悦耳的驼铃声,骆驼踏沙,在沙漠上悠闲地前进。骆驼队经过一处齐胸高的大水池,其形状像游泳池,可是水池里碧波荡漾,空无一人,它是作什么用的呢?我感到好奇,心中隐约预感到:是否与月牙泉有什么联系?
到了沙山脚下,在鸣沙山的怀抱之中,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大门前方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天下第一泉。
月牙泉,名震天下,其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其面积为13。5亩,平均水深3。2米,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沙不进泉,水不浊涸,水静印月。
月牙泉,水面并不宽广,四周是沙漠,亘古至今,它不曾被黄沙淹埋过,因为它是沙漠的灵魂!四季有大风,它也不曾被吹干过,因为它是沙漠的眼睛!旱不涸,涝不盈,美而不傲,秀而不媚。“沙石填泉,泉不涸竭”神奇而独特的自然景观!月牙泉的南北是高耸的鸣沙山。因为,这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山坳也是呈月牙形,吹进凹地的风由于空气力学的原理而上旋,从四周塌落下来的沙子被风儿送回山去。
我来到了月牙泉的旁边,目睹一泓泉水,铁鱼鼓浪,星草含辉“月泉晓澈”水天一色,泉水的四周,长着高高的芦苇,像眼睛的睫毛在风中轻轻地摇晃。这时候,夕阳斜依在鸣沙山上,鸣沙山倒影在泉水里,一弯新月之中,月亮包容着太阳,夕阳在碧波中游弋,蓝天上的白云在泉水中飘荡,风光无限,奇特无比!我被眼前的奇妙景色惊呆了,坐在泉水旁边,久久不愿离去,如醉如痴地观赏着,夕阳渐渐地从沙山顶上滑落,泉水中的夕阳在碧波中变幻着笑脸,悄然离去,沙山的影子像一片巨大的帷幔慢慢地覆盖在水面上,灿烂的晚霞终于浮出了水面
夕阳从鸣沙山脊渐渐滑落,我光着脚顺着陡峭的木梯往上攀登,有很多游客在滑沙,坐着沙橇从高处带着沙的音乐声飞驰而下,沙在奔流,有鼓角之声,轻如丝竹,重若雷鸣。经常有人因技术不善而翻滚下来,引来惊叫声一片。
到了山巅,我放眼望去,夕阳如血,起伏的沙丘像大海的波浪,阳光留下的沙丘阴影和阳光涂抹出金黄色沙面形成鲜明、雄浑的图画展现在我在眼前。我攀越了几个沙丘,目送夕阳消失在沙漠的尽头之后,才来到滑沙场,我心里渴望着去体验这项刺激而吓人的运动。交了费,坐上沙橇,顺着陡坡飞驰而下,耳边响起春雷般的轰鸣声,如大海的涛声,连绵不断,沙粒如波涛翻腾而下,耳闻“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我已经感觉到了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的绝妙之处。
当地有一风俗,每逢端午节,男女老少纷纷而至,前来欣赏敦煌景色“沙岭晴鸣”登鸣沙山,观月牙泉,耳闻鸣沙奇响,声震数十里,可以消灾避难。
暮色苍茫,我跟随着回归的驼队出山了,我又一次路过那个大水池。
我好奇地问牵骆驼的老乡:“请问,这水池做什么用的?
他告诉我说:“是往月牙泉供水的,不然的话”
我恍然大悟,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没有它,月牙泉怕是要干涸!我感到忧心重重,想起了已经消失的孔雀河,想起了泉城济南间歇喷涌的趵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