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痴如醉的《春江花月夜》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自明代以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曰:“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后人更有评曰:“以一篇压全唐”而在所有的评论中,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的影响为最大:“那是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以其美妙的诗境,深邃的意蕴,和谐的韵律,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咏诵。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浮想联翩。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充满着清幽、阴柔之美,它们糅合在一起,自然能唤起我们心中最温柔的那份情思。以情入景,以景动人,构成了深幽诱人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一开篇便抓住题旨,勾勒出一幅壮丽秀气的春江月夜的画面:春,万物初醒,生机勃勃,娇艳欲滴。江,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浩瀚无垠。月,柔情万种,风姿绰约,欲说还休。夜,清冷静幽,神秘莫测,空幻虚渺,这八句紧紧抓住“清”“静”拓展出两层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意境。“海”是虚指,极写江潮的连绵不绝,浩瀚虚渺。诗人善感的心与江水的潮起潮落相唱和,仿佛尘世上的一切俗事,顷刻间,灰飞烟灭,宁静安祥成为诗人灵魂的主宰。明月随潮涌生,意象清新,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潮水生机勃勃的朝气。月光温柔的抚慰着世间万物,哪一处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初生的原野草地。花树在月光的拥抱中,象披上了一层轻柔的雪。诗人完全沉浸其中,似乎他也化为这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彩缤纷,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儿高贵的站在银河的边际,可望不可及,令人无限神往。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用细腻的笔触,创造出一个神话般难以言尽的境界,使月夜显得幽美恬静,奇异优雅。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诗人置身于这清淡澄静的天地,明月高悬,心如透明一般,这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去哀叹人生苦短,去日苦多。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如秋天的落叶,随风飘荡。而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绵延久长的,于是“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人与明月被诗人巧妙的联系起来,月应此而具有了生命,人应此而成为永恒,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更没有歇斯底里的绝望,诗里充满了对生命无限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那个时代充满希望的主旋律。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一句承上启下,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不知道明月孤独的呆在天边,是为了什么,难道是在等待着什么人?他或她似乎永远不会出现,然而这并不要紧,明月因为等待而更加光彩照人。月光下,只有江水在缓慢的流动,诗人陶醉在这诗情画意中,忘了自己。江月惆怅,流水无情,诗人巧妙的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重新回到这剪不断,理还乱的男女相思,离愁别恨。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总写思妇与游子的相思之情。“白云”随风飘荡,一颗思念的心在空中流浪,孤独的寻找无影踪的爱人。有多少离愁别恨在“青枫浦”上聚集,这心碎的感觉何时能解脱?“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在这个明月高照、美妙的夜晚,有多少处,多少家在这哀愁悲苦中沉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情思荡漾,让人顿生莫名的感慨。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诗人借景喻情,不直抒思妇的凄楚,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相思之苦,细腻婉转。诗人似乎化身为“明月”她感觉到思妇内心深处沉重的悲凄“明月”又是如此的善良、多情,顿生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久久徘徊,不忍独自离去。“明月”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希望用自己的绵薄之力,陪伴这可怜的人度过漫漫长夜;岂料,这良苦用心反而给思妇带来无尽的伤感,她触景生情,心中波澜涌动,思愁剧增。月圆人缺,远方的他是否安好?他何时才会回到我身边?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深深困扰着思妇,她坐立不安,想赶走这不解风情的月光,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固执地依恋着她。月儿的执着、深情与思妇的愁思相交织,化为江水,在月光下连绵不绝,诗歌所寄寓的情怀也为之而升华。思妇苦思良久,惟有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希望远方的他能凭空解意。然而望长空,鸿雁虽远飞,却飞不出月的光影,徒劳无益;看江面,鱼儿虽跃动,却只是泛起阵阵波纹,陡增悲愁。这相思,这离愁,无从倾诉,无人劝慰;抑郁、苦闷侵袭着思妇原本已脆弱的心,又有何人能明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最后八句写游子的思家之情。落花、流水、残月寓意着游子的青春将老。所谓岁月无情,游子长年在外漂泊,苦苦追寻着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纵使满腹经纶,无奈时不待我,终年奔波却一事无成。明月当空照,花落幽潭,游子孤寂落寞之余,想起远方的爱人还在守望着自己,盼望着他能早日还家;但是身不由己,远隔天涯,归家?又谈何容易!此时,夜已深,灰沉的海雾遮掩了残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回乡的道路是多么的遥远。这“无限路”阻隔着他与远方亲人的相聚,更无限地加深了他的相思。他抬起头,望着夜空,思忖着:纵使春江花月夜是如此的美好,可又有几人能乘着这皎洁的月光归回自己思念已久的家乡?江边的树林,在残月之光的陪伴下,寂静孤独。诗人幻想着,让自己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洒满这江树,与它们相邀相伴,一起品尝这人世间最伤人心的离愁。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诗歌史上具有经典性的名篇,它的艺术美是精湛而多姿的。它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的细腻描绘,尽情赞颂着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远的意境。诗歌自有一种奇丽迷离的艺术氛围,细细诵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独自探寻其中,独自品味着这难以名状的情思。
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串联其中,诗情随着明月的升落而波澜起伏。在诗中,月亮经历了明月初升——圆月当空——斜月西沉——落月摇情,在月的照耀下,以不眠的思妇及漂泊的游子为中心意象,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的感情旋律是深刻强烈的,但那旋律却是缓慢、平和的,使人不自觉沉浸于诗人所创造出的美妙奇异的诗歌境界中。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自明代以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王夫之唐诗评选评曰:“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后人更有评曰:“以一篇压全唐”而在所有的评论中,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的影响为最大:“那是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以其美妙的诗境,深邃的意蕴,和谐的韵律,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咏诵。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浮想联翩。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充满着清幽、阴柔之美,它们糅合在一起,自然能唤起我们心中最温柔的那份情思。以情入景,以景动人,构成了深幽诱人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一开篇便抓住题旨,勾勒出一幅壮丽秀气的春江月夜的画面:春,万物初醒,生机勃勃,娇艳欲滴。江,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浩瀚无垠。月,柔情万种,风姿绰约,欲说还休。夜,清冷静幽,神秘莫测,空幻虚渺,这八句紧紧抓住“清”“静”拓展出两层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意境。“海”是虚指,极写江潮的连绵不绝,浩瀚虚渺。诗人善感的心与江水的潮起潮落相唱和,仿佛尘世上的一切俗事,顷刻间,灰飞烟灭,宁静安祥成为诗人灵魂的主宰。明月随潮涌生,意象清新,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潮水生机勃勃的朝气。月光温柔的抚慰着世间万物,哪一处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初生的原野草地。花树在月光的拥抱中,象披上了一层轻柔的雪。诗人完全沉浸其中,似乎他也化为这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彩缤纷,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儿高贵的站在银河的边际,可望不可及,令人无限神往。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用细腻的笔触,创造出一个神话般难以言尽的境界,使月夜显得幽美恬静,奇异优雅。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诗人置身于这清淡澄静的天地,明月高悬,心如透明一般,这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去哀叹人生苦短,去日苦多。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如秋天的落叶,随风飘荡。而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绵延久长的,于是“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人与明月被诗人巧妙的联系起来,月应此而具有了生命,人应此而成为永恒,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更没有歇斯底里的绝望,诗里充满了对生命无限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那个时代充满希望的主旋律。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一句承上启下,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不知道明月孤独的呆在天边,是为了什么,难道是在等待着什么人?他或她似乎永远不会出现,然而这并不要紧,明月因为等待而更加光彩照人。月光下,只有江水在缓慢的流动,诗人陶醉在这诗情画意中,忘了自己。江月惆怅,流水无情,诗人巧妙的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重新回到这剪不断,理还乱的男女相思,离愁别恨。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四句总写思妇与游子的相思之情。“白云”随风飘荡,一颗思念的心在空中流浪,孤独的寻找无影踪的爱人。有多少离愁别恨在“青枫浦”上聚集,这心碎的感觉何时能解脱?“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在这个明月高照、美妙的夜晚,有多少处,多少家在这哀愁悲苦中沉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情思荡漾,让人顿生莫名的感慨。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诗人借景喻情,不直抒思妇的凄楚,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相思之苦,细腻婉转。诗人似乎化身为“明月”她感觉到思妇内心深处沉重的悲凄“明月”又是如此的善良、多情,顿生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久久徘徊,不忍独自离去。“明月”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希望用自己的绵薄之力,陪伴这可怜的人度过漫漫长夜;岂料,这良苦用心反而给思妇带来无尽的伤感,她触景生情,心中波澜涌动,思愁剧增。月圆人缺,远方的他是否安好?他何时才会回到我身边?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深深困扰着思妇,她坐立不安,想赶走这不解风情的月光,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固执地依恋着她。月儿的执着、深情与思妇的愁思相交织,化为江水,在月光下连绵不绝,诗歌所寄寓的情怀也为之而升华。思妇苦思良久,惟有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希望远方的他能凭空解意。然而望长空,鸿雁虽远飞,却飞不出月的光影,徒劳无益;看江面,鱼儿虽跃动,却只是泛起阵阵波纹,陡增悲愁。这相思,这离愁,无从倾诉,无人劝慰;抑郁、苦闷侵袭着思妇原本已脆弱的心,又有何人能明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最后八句写游子的思家之情。落花、流水、残月寓意着游子的青春将老。所谓岁月无情,游子长年在外漂泊,苦苦追寻着自己的理想、抱负;然而纵使满腹经纶,无奈时不待我,终年奔波却一事无成。明月当空照,花落幽潭,游子孤寂落寞之余,想起远方的爱人还在守望着自己,盼望着他能早日还家;但是身不由己,远隔天涯,归家?又谈何容易!此时,夜已深,灰沉的海雾遮掩了残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回乡的道路是多么的遥远。这“无限路”阻隔着他与远方亲人的相聚,更无限地加深了他的相思。他抬起头,望着夜空,思忖着:纵使春江花月夜是如此的美好,可又有几人能乘着这皎洁的月光归回自己思念已久的家乡?江边的树林,在残月之光的陪伴下,寂静孤独。诗人幻想着,让自己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洒满这江树,与它们相邀相伴,一起品尝这人世间最伤人心的离愁。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诗歌史上具有经典性的名篇,它的艺术美是精湛而多姿的。它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的细腻描绘,尽情赞颂着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远的意境。诗歌自有一种奇丽迷离的艺术氛围,细细诵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独自探寻其中,独自品味着这难以名状的情思。
全诗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串联其中,诗情随着明月的升落而波澜起伏。在诗中,月亮经历了明月初升——圆月当空——斜月西沉——落月摇情,在月的照耀下,以不眠的思妇及漂泊的游子为中心意象,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的感情旋律是深刻强烈的,但那旋律却是缓慢、平和的,使人不自觉沉浸于诗人所创造出的美妙奇异的诗歌境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