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一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我曾写过一个“童安格音乐之美感探微”的贴子,这个贴子实际是在锦瑟看到xor的关于童安格音乐风格的贴子后,受到激发才写的,他写的很好,很全面,我只是补充而已。偶是个懒人,而且写东西好伤神的,哈哈。所以有些就一笔带过了,现在就把一些未尽之言写出来,实际上是些片断和随想。希望大家喜欢,也算抛砖引玉,勾引好文章。
(一)
xor的文章,侧重点是童安格音乐风格的渊源形成、特色和表现,而我这个贴贴实际是从另一个角度探讨童安格的音乐风格,就是音乐审美的角度,因此文章中提到了和审美心理有关的一些话题,也粗浅地涉及到了作曲技法、另外,也从一般审美的角度提到了他的音乐风格所具有的诗性等等。
其实,美以及审美是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的,因为本来就是一个感性认识的领域,天然就具有不确定性,尽管可以研究审美现象、规律、时代特征,但是这种种抽象出来的词语却已不是审美对象本身。任何艺术评论,也都一定带有论者主观的喜恶和倾向。也因此,关于艺术,只有相对,没有绝对。
(二)
有哲人说过,人无论写什么,都是在曲折地写自己,是啊,在无拘无束地写自己喜欢的内容时,其实就是展现自己的内心,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在进一步认识自己。我喜欢童安格的音乐,但是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他呢,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一步步地发现自己。
少年时我很迷恋童安格,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是一种成长时期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建立时一种情感的投射。当然也因为我恰恰喜欢音乐,与他的音乐也投缘。后来长大后,情感的投射早已变淡,童安格这三个字却依然无法磨灭,变成了一种审美理想的投射。写童安格,维护童安格,实际也是在为自已的审美标准争辩。是因为自己本身的审美情趣而选择了童安格,还是童安格影响了我的审美趣味呢?却很难说清了。现在的我,尝试挖掘童安格音乐中某些高级趣味,因为我感觉他的音乐里是有这种高级趣味存在的。
(三)
每个时代里都能产生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较为封闭的社会形态下,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构成了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与此同时,绘画和音乐也在发展和变化。在西方,古希腊的雕塑、中世纪的建筑、文艺复兴后的音乐、美术,现代的电影,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进入开放的现代社会后,各门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最有活力,最能代表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应该是电影和以歌曲为主要形式的流行音乐,中国也不例外,尤其是香港和台湾表现得更充分。如今,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已经过相当充分的探索和实践,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积累了数量甚巨的作品,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在这些纷繁的作品里,总有些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美的典范而成为后世审美的对象,并且可以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营养。这样的作品应该有一些基本的特征。我认为,就流行音乐来说,这些基本特征包括: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情感的深度和力量。
(四)
为什么要提出来情感的深度和力量呢?
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在于,它擅长描画心灵的图景而非现实的物质世界。它长于表现情感而不是说理。音乐的风格和形式一直在变,但人类的基本情感不会变。
当然,歌曲和纯音乐是有区别的,它有可能只是作为歌词的载体,而不必象纯音乐那样,用纯粹音乐的手段去表现情感。所以,对歌曲的审美标准不能完全等同于纯音乐,歌曲在创作的时候,还面临着必须适合歌唱的要求,所以,它必然呈现出不同于纯音乐的风格特点。在目前的流行音乐界,日渐表现出分化的多元风格特征,所以,更不宜于用一成不变的审美要求去衡量,但是,即使这样,歌曲创作依然是离音乐近,离文学远,感性大于理性,想象大于抽象,形象大于概念,所以,我认为,音乐的核心感染力来自于情感的力量。
基于这种认识,我一直偏爱童安格的音乐,就在于他基本不是在概念化地说理,而是在音乐中渗入情感的力量。相比较来说,罗大估、郑智化、黄舒骏的作品里,音乐性在某些程度上已让位于思辩的歌词,这与我的审美理想是有距离的,我认为,文学更适合他们想表达的东西,音乐只是他们借来的一件好看的外衣,以利于他们思想的传播。这当然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丝毫不影响其他人对他们的推崇,因为流行音乐已具有非常复杂丰富的内涵,每个人想从中得到的东西都不完全一致。
(五)
台湾的创作型歌手很有意思,几乎都有鲜明的特点,与香港比起来,台湾真正继承了中华文化的正宗,童安格时期的创作型歌手,包括罗大佑、郑智化、李宗盛、黄舒骏、周治平等人,在他们的音乐创作中,普遍都有历史和文化上的烙印,所以他们的作品与香港创作的作品是大异其趣的。
童安格时期的创作歌手,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型的,只是他们表现的方式是不相同的,但无一例外的,家国、历史、现实都曾经成为他们创作的题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质也或明显或隐约地在他们的作品里表现出来,这样的气质,我认为就是,一方面是治国平天下,有所作为的志向,一方面是对生命无常、人生虚无的慨叹。当然,在每个歌手的作品里,表达的方式、角度和趣味是不同的,但他们仍属于同时代的人,有共同的精神特质。
自童安格以后的歌手,社会风尚变化,理想主义的光芒渐渐消逝,消费主义伴随着快餐文化,表现在音乐创作上,是追求音乐的西化洋化,紧跟欧美流行,速生速灭,我很难预计这种新音乐风格的前景,也许这已经和人类精神发展的趋向是同一个范畴的问题了。
(六)
童安格的音乐具有贵族气质。与此相对应的是平民气质,童安格的音乐里很难听到平民的情感,虽然他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早期作品里就有矿汉,后来写了反映弱势群体的借我一点爱,甚至包括反映早年华工遭遇的中国帆,但是,这样的关怀里,同情多于呐喊,他并不是平民的代言人,而是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同时期的李宗盛、郑智化比起来,他的音乐风格文雅优美,即使在表现这样的题材时,童安格仍然不能放弃音乐的形式美。而李和郑却有深刻地多的来自生活底层的情感体验,他们的音乐朴实而不太讲究情境韵味。歌词是他们音乐的核心,曲的部分实际只是个载体,以利于他们渲泄和传播歌词。他们的歌词直白袒露,而童安格在面对这样的题材时,他的歌词似乎也隐晦一些。他的气质就贵族化一些。
我曾写过一个“童安格音乐之美感探微”的贴子,这个贴子实际是在锦瑟看到xor的关于童安格音乐风格的贴子后,受到激发才写的,他写的很好,很全面,我只是补充而已。偶是个懒人,而且写东西好伤神的,哈哈。所以有些就一笔带过了,现在就把一些未尽之言写出来,实际上是些片断和随想。希望大家喜欢,也算抛砖引玉,勾引好文章。
(一)
xor的文章,侧重点是童安格音乐风格的渊源形成、特色和表现,而我这个贴贴实际是从另一个角度探讨童安格的音乐风格,就是音乐审美的角度,因此文章中提到了和审美心理有关的一些话题,也粗浅地涉及到了作曲技法、另外,也从一般审美的角度提到了他的音乐风格所具有的诗性等等。
其实,美以及审美是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的,因为本来就是一个感性认识的领域,天然就具有不确定性,尽管可以研究审美现象、规律、时代特征,但是这种种抽象出来的词语却已不是审美对象本身。任何艺术评论,也都一定带有论者主观的喜恶和倾向。也因此,关于艺术,只有相对,没有绝对。
(二)
有哲人说过,人无论写什么,都是在曲折地写自己,是啊,在无拘无束地写自己喜欢的内容时,其实就是展现自己的内心,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在进一步认识自己。我喜欢童安格的音乐,但是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他呢,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一步步地发现自己。
少年时我很迷恋童安格,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是一种成长时期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建立时一种情感的投射。当然也因为我恰恰喜欢音乐,与他的音乐也投缘。后来长大后,情感的投射早已变淡,童安格这三个字却依然无法磨灭,变成了一种审美理想的投射。写童安格,维护童安格,实际也是在为自已的审美标准争辩。是因为自己本身的审美情趣而选择了童安格,还是童安格影响了我的审美趣味呢?却很难说清了。现在的我,尝试挖掘童安格音乐中某些高级趣味,因为我感觉他的音乐里是有这种高级趣味存在的。
(三)
每个时代里都能产生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较为封闭的社会形态下,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构成了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与此同时,绘画和音乐也在发展和变化。在西方,古希腊的雕塑、中世纪的建筑、文艺复兴后的音乐、美术,现代的电影,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进入开放的现代社会后,各门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是,最有活力,最能代表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应该是电影和以歌曲为主要形式的流行音乐,中国也不例外,尤其是香港和台湾表现得更充分。如今,这两种艺术形式都已经过相当充分的探索和实践,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积累了数量甚巨的作品,达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在这些纷繁的作品里,总有些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美的典范而成为后世审美的对象,并且可以为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营养。这样的作品应该有一些基本的特征。我认为,就流行音乐来说,这些基本特征包括: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情感的深度和力量。
(四)
为什么要提出来情感的深度和力量呢?
音乐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在于,它擅长描画心灵的图景而非现实的物质世界。它长于表现情感而不是说理。音乐的风格和形式一直在变,但人类的基本情感不会变。
当然,歌曲和纯音乐是有区别的,它有可能只是作为歌词的载体,而不必象纯音乐那样,用纯粹音乐的手段去表现情感。所以,对歌曲的审美标准不能完全等同于纯音乐,歌曲在创作的时候,还面临着必须适合歌唱的要求,所以,它必然呈现出不同于纯音乐的风格特点。在目前的流行音乐界,日渐表现出分化的多元风格特征,所以,更不宜于用一成不变的审美要求去衡量,但是,即使这样,歌曲创作依然是离音乐近,离文学远,感性大于理性,想象大于抽象,形象大于概念,所以,我认为,音乐的核心感染力来自于情感的力量。
基于这种认识,我一直偏爱童安格的音乐,就在于他基本不是在概念化地说理,而是在音乐中渗入情感的力量。相比较来说,罗大估、郑智化、黄舒骏的作品里,音乐性在某些程度上已让位于思辩的歌词,这与我的审美理想是有距离的,我认为,文学更适合他们想表达的东西,音乐只是他们借来的一件好看的外衣,以利于他们思想的传播。这当然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丝毫不影响其他人对他们的推崇,因为流行音乐已具有非常复杂丰富的内涵,每个人想从中得到的东西都不完全一致。
(五)
台湾的创作型歌手很有意思,几乎都有鲜明的特点,与香港比起来,台湾真正继承了中华文化的正宗,童安格时期的创作型歌手,包括罗大佑、郑智化、李宗盛、黄舒骏、周治平等人,在他们的音乐创作中,普遍都有历史和文化上的烙印,所以他们的作品与香港创作的作品是大异其趣的。
童安格时期的创作歌手,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型的,只是他们表现的方式是不相同的,但无一例外的,家国、历史、现实都曾经成为他们创作的题材。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质也或明显或隐约地在他们的作品里表现出来,这样的气质,我认为就是,一方面是治国平天下,有所作为的志向,一方面是对生命无常、人生虚无的慨叹。当然,在每个歌手的作品里,表达的方式、角度和趣味是不同的,但他们仍属于同时代的人,有共同的精神特质。
自童安格以后的歌手,社会风尚变化,理想主义的光芒渐渐消逝,消费主义伴随着快餐文化,表现在音乐创作上,是追求音乐的西化洋化,紧跟欧美流行,速生速灭,我很难预计这种新音乐风格的前景,也许这已经和人类精神发展的趋向是同一个范畴的问题了。
(六)
童安格的音乐具有贵族气质。与此相对应的是平民气质,童安格的音乐里很难听到平民的情感,虽然他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早期作品里就有矿汉,后来写了反映弱势群体的借我一点爱,甚至包括反映早年华工遭遇的中国帆,但是,这样的关怀里,同情多于呐喊,他并不是平民的代言人,而是出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同时期的李宗盛、郑智化比起来,他的音乐风格文雅优美,即使在表现这样的题材时,童安格仍然不能放弃音乐的形式美。而李和郑却有深刻地多的来自生活底层的情感体验,他们的音乐朴实而不太讲究情境韵味。歌词是他们音乐的核心,曲的部分实际只是个载体,以利于他们渲泄和传播歌词。他们的歌词直白袒露,而童安格在面对这样的题材时,他的歌词似乎也隐晦一些。他的气质就贵族化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