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师罗志林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古人云:天、地、君、亲、师,把老师的位置仅仅至于皇帝与父母之后(天地是虚的可以忽略不计),可见教师地位之高,人们对教师尊敬之深。又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将父与师等量齐观,足以说明教师之于学生的恩情何其深厚,古人对知识的尊重、对教师的尊敬何等重要。为何?因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老师也。我们怎能够不视老师为再生父母呢?
不过古人从师时间长,不会像现在一样升一个年级换一个老师。所以,古人对教师的感情都是建立在深入接触,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说,老师给学生的更多是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其次才是生活上的帮助、知识的点拨。
在我十七年的求学路上,遇过很多很好的老师,当然也会碰到很有学问的老师,其中不乏很关心我、对我格外照顾的。但是,真正以其人格的感染力、个人的魅力感染我,并以平等的朋友态度来对待学生,当要数大学时候的罗志林老师。
罗老师有一颗火热心肠,他帮助人总是非常的投入与主动。受过他恩惠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不求回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被他帮助过的人能为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施与援手。这是一颗很朴素的心,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但就是这么好的人,反而往往给人误解,惹来一些人的非议。与罗主任的深入相处,会让他满腔热血情怀深深震撼。为了别人的困难,他奔波劳碌迎难而上,从不气馁。
如果说人生是个巨大的宝库,那么罗老师的经历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料库。
一、他玩世不恭的一面
罗老师是学校的教研室主任,认识他的人都称呼他为罗主任。我与罗主任的交情也始于这里。罗主任不是体制内的人,他有点离经叛道,不愿意拘守礼法。他严肃不起来,这与他的淡泊名利、无欲无求有很大关系。罗主任经常跟我们说起他的历史。他是百说不厌,我也百听不厌。他是上山下乡的知青队伍中一员。那个场景,那个年代,那些人和事,那几个关键词:化州、兰山农场、上山下乡、一群年轻人、集体劳动、艰苦我们记忆犹新。经过岁月的洗礼,在看破很多人情冷暖以及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罗主任的心境以及身体都异常的另类。他带着妻子读大学,又在读书期间生了孩子,种种的巧合都预兆着他与众不同的一面。
罗主任的玩世不恭,表现在他的语言与行为上。他踩着一台自行车,经常出入于校园,菜市场。大凡与他有往来的人,譬如卖菜的阿姨、药店的、邮局的营业员,都会让他深深感染。罗主任一点架子都没有,跟谁都能谈得兴起。他总能以平民化的语言与人交谈。有一次我跟他到一个果场摘荔枝回来,就在公共汽车上亲眼目睹他跟陌生人是如何成为朋友的。这都得益于他的思维敏捷,知识面广,以及他时刻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并一心想助人的处世态度。他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人缘非常广。这些人脉资源都成为了他助人的很好桥梁。一个能带给人快乐的人,最易建立友谊。
我们经常见到的是一个老顽童般不羁的老师。到他的办公室去,他会变戏法似的经常从抽屉里拿出饼干糖果等零食;他的台面上走马灯似的不时出现从报纸上剪下来的美女相片,他美其名曰养生有道;他会跟男学生谈如何追女孩子,也会向女同学介绍对象;在全校大会上,他会向全体学生敬礼鞠躬;他会当面向领导直言进谏,过后发觉事态严重,又会写文章公开道歉;他会因小事与同事公开唱反调,斗气好几个月不说话,不进他们办公室,最后却冰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
凡此种种,在罗主任严肃的价值观背后,我们会深深感受到他游戏人生的一面。也许这就是他为人处事的一种哲学:平衡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寻求相对的公平。
二、他勤于笔耕的一面
刚认识罗主任的名字,是从学校橱窗名师简介里面看到的:罗志林,教研室主任,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五百多篇对于我们这些文学小青年,最尊敬莫过于那些能写、会写、写得好又发表得多的作家。所以对罗主任的尊敬因此油然而生。不过那时候罗主任还在病中,患有忧郁症的他不喜社交,不爱说话,不愿见人。我这个新走马上任的文学社社长,去找他这个挂名的指导老师,他也沉默寡言,难得交谈几句。但2004年开始,他奇迹般好了起来,所有的病态一扫而光。大病初愈的他不但口若悬河,与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以往积蓄着不能说的话,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补回来。罗主任思维之敏捷,话题之广泛,从他倚马千言的创作速度可见一斑。他自从病好以来,所写的很多文章都是经我手打好,再用电子邮件发到各个刊物去发表。他有时一天能写好几篇数千字的文章。茂名日报师道等,纷纷出现了他的名字。
后来经过师母我才得悉,他经常是半夜爬起来搞创作。那一篇篇文采飞扬的大作都是花他的心血“熬”出来的。虽然收发室老伯隔三差五地将稿费单送到他手上,有时甚至一天有几张,但他总意味深长忠告我们这些文学青年道:“千万别指望写稿能过日子。稿费还不够药费!”据师母分析,他以往的病都是因为这种不分日夜地写,操劳过度所致。
想想也觉得这是读书人最悲哀的事。写作是心灵体验的表达,将这种心血结晶成文,却常常不得不以损伤精神为代价。有多少作家的作品不是出自一包包香烟和一个个无眠的夜晚?谁能想到在文字表面的繁荣浸透着作者诸多血汗?想到这里,不得不又一次向罗主任致敬。
三、他乐于助人的一面
无论是老师、学生、领导还是学校的普通职工,许多人都把向罗主任求助当作一种习惯。每逢遇上什么难题,生活上的、学习上的,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打个电话给罗主任。教研室有两个主任,在那里响起的电话,有九成是找罗主任的,其中又有九成是求助电话。其中有一部分来自他的亲戚,以及初识未久的,还不知能否算得上朋友的朋友。罗主任就是这样亲善,短时间内就能让人对他产生信任和需要的感觉。除了一部分是罗主任分内的工作,理应提供帮助的,譬如老师们的论文登记造册,评定职称;学生的论文指导、作文修改、推荐文章发表等等。其余大部分,更多是属于私人的求助,并非他的工作范畴。然而罗主任丝毫不会怠慢这些请求。
有一次,罗主任出街,带回来了个年轻的小伙子。一问,才知道是湛江师范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罗主任到教育局办事认识了他。这个年轻人正在找工作,需要一些资料复习。罗主任听说后,主动告诉他自己有这方面的资料。所以把他带回了学校。年轻人拿到资料后,罗主任还吩咐我到饭堂,款待他吃一顿饭。
这就是罗主任,一个热血心肠的好人。没有新朋友老朋友之分,只要需要帮助,被他知道了,总会义不容辞地揽上身。这就是文化人的道义,是知识分子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当然,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帮助别人必须有社会的基础。这就需要有调动社会关系的力量。罗主任相识满天下,相交无贵贱就是由此而来。他助人之所以屡屡成功,有赖于别人的相助。人际交往最重要一条莫过于诚信,诺言不许则矣,一许必履行。罗主任有一个习惯,决不占别人的便宜。如果受到别人的恩惠,他会惦记很久很久,直到以同等价值回报才肯放心。特别是已经许诺的,罗主任会记得牢牢的,不找机会履行誓不罢休。
高州是水果之乡,每年龙眼大量上市,罗主任都要到果园里摘很多果子报答那些帮助过他的人。那年暑假,我通过一个同学为罗主任联系了一户果农。第一次我跟罗主任和他的上山下乡的战友一同去那里摘了十箱。由于罗主任帮了果农家一点小忙,果农硬是不肯收钱。第二次罗主任跟他的儿子又到那个果场摘了十箱龙眼,这次主任没带够钱,好客的果农很爽快,决定免收不够的部分。不过主任承诺以后一定会还。于是他回来后,常常向我提起这件事,让我帮他联系果农,通过转账汇款过去。第一次我忘了,第二次主任忘了。直到半年以后,主任又提起这件事,我才帮他了结这桩心愿。
四、他爱生如子的一面
罗主任对我的赏识,对我的关照,是没办法量化的。他跟我父亲同年,有时我真会把他当作自己的父亲看待。但他这种恩情,又超越于父母、朋友、老师的传统单一成分。因为作为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的两个外人,谁能保证对方时刻为你着想?罗主任对我却做到了。他那种爱生如子甚至胜于子的宽广博爱的胸怀,令我敬佩不已。这种幸运简直没有任何语言能够形容。在他的种种照顾中,有两件事是最令我记忆深刻的。
在校时候最后一个生日的前一天,在罗主任办公室帮他打字。我提起自己的生日,说希望他写一幅字送给我。他二话没说,欣然答应。写了第一幅不满意,又写了第二幅。除了我叫他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八个字,他加送了另外几个字给我。
第二天早晨,在运动场做早操的时候,大家正闹哄哄整理队伍,同学说罗主任在到处找我。见到他,原来他拿了一筒山楂饼说要祝我生日快乐。当时众目睽睽之下,既感动又哭笑不得。中午的时候,罗主任打电话给我,说请我们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吃晚饭,顺便帮我庆祝生日,让我去约几个跟我比较要好的文学社的社干一起去。我知道,他请人吃饭是名,帮我庆祝生日是实。下午有同学告诉我,中午罗主任在学校广播站点歌给我听。我虽然没有听到,但已经感激涕零。你可以拥有对你很好的父母,但你绝对难逢这么好的老师。有师如此,夫复何求?
还有一件事,令我毕生难忘。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约二十五万字,取名为绝望的距离(初时叫农村中学生)。罗主任是这部小说的第一个长辈读者。他看完了,大加欣赏,不但作了修改建议,还帮我组织一批人,到他管理的电脑室进行文字录入。花了十多天,先后叫了十多个同学,把这二十多万字全部变成了电脑文字储存着。另外,他还写文章帮我宣传,先后在茂名日报茂名学院报发表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广东省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王永福同志到我们学校调研校园文学,罗主任不但力荐我,还让我把自己的写作经历形成书面汇报材料,让领导带回省委存档。
此外,罗主任对我的照顾数不胜数。不但为我找家教,赚钱贴补生活费,有时他甚至直接就从经济上资助我。如果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么罗主任对我的恩惠,只怕挖井也无法还清。在我毕业后,罗主任还为我的工作奔走相告,先后联系了多家学校、政府机构,皆因种种原因而无缘进入。
点点滴滴的关怀,来自无私博大的胸襟。罗主任对学生甚于子女的关怀,无人能出其右。试问,得福如此,如何不让人常抱感恩之心呢?有师如此,教育岂有不兴之理?
五、他敬畏老婆的一面
我们常常把怕老婆的人戏称为患有“妻管严”罗主任自己就有这方面的轶事,但他丝毫不回避。他相信,一个没有纠纷,和谐、稳定、幸福的家庭,往往来自于丈夫的“惧内”因为家庭纷争很多出自丈夫的大男子主义。如果是夫妻双方互不相让,争锋相对,结果就是家无宁日。所以罗主任常常把这些事拿出来调侃,大力推广自己的经验。他总结出学校怕老婆的前三名:第一个是正校长,第二个是副校长,第三个是他自己。他说,在学校,校长是绝对领导;回家,老婆是绝对领导。
罗主任家庭和睦是有目共睹的。我去过几次罗主任家里吃饭,知道师母是很健谈的。她不仅对罗主任相当的放心,还常常说“我最放心我家那个男人。他出街,有女人瞧他才怪”而健谈的主任回到家仿佛换了另一个人似的,话不多讲,对师母言听计从。而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恰恰就是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有时看到主任和师母一人一边拉着他们小孙女的手出来散步,那种尽享天伦之乐的喜悦,我们这些尚未踏入婚姻围城之门的观众,才渐渐理解相敬如宾的道理。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楷模。
罗主任是茂名作家协会的会员,又是茂名教育作家协会的秘书长,加上写作的突出,在本地文化圈内具有极高知名度。而我作为他门下的得意门生,加上有文学社社长头衔照着,所以大凡涉及文学方面的会议、饭局,总少不了我们的身影。他在餐桌上可算是另类的风景,酒杯未端起,他就滔滔不绝的说起来。很多宾客都是在他栩栩如生的讲课中完成美味一顿的。往往大家酒足饭饱,快要离席了,罗主任才刚刚起筷。无论何时一起吃饭,我总会陪他到最后。罗主任尽管工资在学校来说排前几名,仍保留着爱惜粮食和节约的习惯。在聚餐结束之后,往往会剩下很多。于是,他就会跟我说“来来来,我们打包,大家一人一半,别浪费了。”我知道,非常顾家的他,是要拿回去给师母吃。
两个人相亲相爱到这种境界,还有什么能够不可以看透呢?还有什么磨难能打垮他们呢?而这种深厚的夫妻之爱,来自于一点一滴的积累。罗主任在不经意间还是将这种爱的根谛流露了出来。罗主任与师母是通过别人介绍认识的。那个年代,人们都很纯朴,并不会很功利地想问题,包括在婚姻这种人生大事上。罗主任生得并不高大威猛,更算不上有钱人家的弟子。但是师母就是图他人够老实和厚道,才嫁给了他。师母的眼光当然很准,但罗主任也很争气,从未让师母失望过。一切诱惑都无法打动他,所有来自内心和外界的不良念头皆被主任坚定地回绝了。在罗主任两次非常严重的疾病中,师母都不离不弃地照顾着他。他们在最困难最落魄的时候,师母未曾离开半步,而是紧紧守在身边,相互搀扶着走了过来。每逢说到这时候,主任都是很严肃的。因为,这种患难之情,比任何风花雪月的所谓浪漫,都要经得起岁月的洗礼,都更值得人感动和尊重。
六、他嫉恶如仇的一面
罗主任是个很直率的人,丝毫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他常常严词批判丑恶现象,不留情面。每到激动处,都是手舞足蹈,令闻者寒心,恶者自恐。
他常常有几句口头禅,用来抨击那些贪污受贿的现象: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对那些名不副实的共产党员,主任也毫不客气地讽刺他们。他把这些不务实际,动机不纯的党员归纳为以下几点: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这几句话是改编自党的三大原则,却深刻折射出一批投机取巧的党员分子自私自利的丑陋嘴脸。
主任还常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用以责备那些生活和经济不是很好,自身有很多弱点,只知道依赖别人却又不懂得自尊自爱自强的人。特别是一些出卖色相、不懂洁身自爱的女学生,罗主任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站在家长的角度表达了他严厉批判的立场。
他不畏权贵,是一个比史官还要正直的文人,领导犯了错,他也会公然指出来,不留情面。同事的做法值得质疑,他会很明确地划清界线,并直斥这种行为。对于学校各项的失误,他会以一个文人的良知,在课堂上,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毫不护短地指出来。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他有任何为尊者讳的意味。我们常常看到他怒发冲冠的样子,在课堂上,在公共场合。一方面他无法容忍现实的黑暗与丑陋,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的能力有限、恨铁不成钢而无可奈何。有时我觉得他自身很矛盾,因为作为常人的局限他统统都保留着。但在他毫不犹豫拍案而起的那一刻,我却为一颗赤子之心感动。无动于衷的看客太多了,忍辱负重的顺民太多了,我们怎能拒绝难得的义正词严的声音?
罗主任是个孤独者,他有很多的倾听者,却没几个人真正懂他。很多人觉得他的行为与语言不可理喻,哪怕有求于他的人,也只是很理直气壮地接受了,很少有人会遵守他爱心迁移的原则与主张。他生活在心灵的孤岛上,周围让人情的海水包围。
七、他忘我工作的一面
罗主任一直都是学校文学社的指导老师,而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同时会由几个老师担任。在这个职位上,常常会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作为第一负责人的罗主任,这时候都会主动把这些荣誉让给其他老师。沽名钓誉贪大喜功决不是罗主任的追求。他往往在发掘新人、扶植新人、提拔新人、举荐新人的工作上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追求学术上的进步,罗主任没有满足过。但他在育人方面却令人相当满意,经他提拔的学生大部分都能成才,创出一番事业。这些是他最欣慰的。在茂名地区各行战线的拔尖人才,都有他的学生影子在。像我们许多师兄师姐,特别是走文学这条路的,经罗主任的推荐和提携,有不少成了政界学界商界的骄子。每当向人说起他的学生,脸上洋溢着都是幸福。罗主任通过他的讲座,把这种幸福化为催人向上的动力,鼓励着每一名力争上游的学子。
罗主任没有大师的骇人文凭,但有大师的非凡风采。在他的讲座里,他自豪的一面、风趣幽默的一面,统统展露无遗。他许许多多多的英雄事迹、趣闻逸事也是此时与人分享才为人所知。
除非很特殊情况,要不他的讲座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听众肯定是我。李敖先生到北大演讲的时候说了一个故事,他说,演讲的人最怕三件事:第一,听众不来;第二,来人中途去厕所;第三,去厕所的不回来了。其实这是所有演讲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对于讲座没有听众,罗主任也非常恼火。
想不到开讲座也会上瘾,罗主任有时会不间断连开几场。如此高密度的讲座,难保内容不重复。内容一重复了,听众就会厌烦,入座率就会不高,这是必然之事。那次,又是讲座接力赛。最后那场,罗主任要讲的主题是有关校园文学创作,但不知何故,只有很少学生来,能坐两百人的阶梯教室,入座率不到十分之一。罗主任自然满肚子火,并怒斥我:为什么文学社那么多人不来?于是我只好拿出电话,翻开电话簿,逐个给不来的文学社社干打电话。
最后只多来了几个人,但主任不改他的兴致,依然开讲。他说了一个小插曲为自己打气。他说,在过去有一次,当时学校的政教处(现在是学生科)李主任开讲座,只有一个听众——就是罗主任。但讲者兴致勃勃,听者津津有味,这场历史上最少听众的讲座还是坚持进行到最后。听到这里我哑然一笑,不禁为主任如此开朗的人生观鼓掌。
罗主任开讲座,本来我是最应该回避的。为何?因为主任的讲座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表扬他的学生,其中就提到我。不是拿我开涮,就是把我说到天花乱坠。虽然明知主任是故意为之,以激励其他学生努力奋斗,但在那个环境里,我是尴尬万分。
其实,主任丰富的人生经历,是一笔莫大的财富。对于我们这些没经历过什么苦难,缺乏艰苦环境洗礼,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年轻一代,不懂珍惜生活和拼搏的重要,罗主任不谛是千金难得的活教材。可惜真正从罗主任身上得到人生启示的,实在少得可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主任的讲座开得还算少。
说起罗主任,真有太多太多的话题,有太多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可惜身为得意门生,却笔触笨拙,无法描划出先生的至情至性、大智大慧,实在有愧。
先生的病又犯了,总是默默无言,不再像以前那样谈笑风生了。看到那样子,我甚为难过,却帮不了老师什么。谨作此文,希望他老人家早日康复,以一个活泼开朗、活蹦乱跳的面孔重回到喜欢他、尊敬他的学生身边。
古人云:天、地、君、亲、师,把老师的位置仅仅至于皇帝与父母之后(天地是虚的可以忽略不计),可见教师地位之高,人们对教师尊敬之深。又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将父与师等量齐观,足以说明教师之于学生的恩情何其深厚,古人对知识的尊重、对教师的尊敬何等重要。为何?因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老师也。我们怎能够不视老师为再生父母呢?
不过古人从师时间长,不会像现在一样升一个年级换一个老师。所以,古人对教师的感情都是建立在深入接触,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说,老师给学生的更多是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其次才是生活上的帮助、知识的点拨。
在我十七年的求学路上,遇过很多很好的老师,当然也会碰到很有学问的老师,其中不乏很关心我、对我格外照顾的。但是,真正以其人格的感染力、个人的魅力感染我,并以平等的朋友态度来对待学生,当要数大学时候的罗志林老师。
罗老师有一颗火热心肠,他帮助人总是非常的投入与主动。受过他恩惠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不求回报。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被他帮助过的人能为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施与援手。这是一颗很朴素的心,只求付出,不求回报。但就是这么好的人,反而往往给人误解,惹来一些人的非议。与罗主任的深入相处,会让他满腔热血情怀深深震撼。为了别人的困难,他奔波劳碌迎难而上,从不气馁。
如果说人生是个巨大的宝库,那么罗老师的经历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料库。
一、他玩世不恭的一面
罗老师是学校的教研室主任,认识他的人都称呼他为罗主任。我与罗主任的交情也始于这里。罗主任不是体制内的人,他有点离经叛道,不愿意拘守礼法。他严肃不起来,这与他的淡泊名利、无欲无求有很大关系。罗主任经常跟我们说起他的历史。他是百说不厌,我也百听不厌。他是上山下乡的知青队伍中一员。那个场景,那个年代,那些人和事,那几个关键词:化州、兰山农场、上山下乡、一群年轻人、集体劳动、艰苦我们记忆犹新。经过岁月的洗礼,在看破很多人情冷暖以及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罗主任的心境以及身体都异常的另类。他带着妻子读大学,又在读书期间生了孩子,种种的巧合都预兆着他与众不同的一面。
罗主任的玩世不恭,表现在他的语言与行为上。他踩着一台自行车,经常出入于校园,菜市场。大凡与他有往来的人,譬如卖菜的阿姨、药店的、邮局的营业员,都会让他深深感染。罗主任一点架子都没有,跟谁都能谈得兴起。他总能以平民化的语言与人交谈。有一次我跟他到一个果场摘荔枝回来,就在公共汽车上亲眼目睹他跟陌生人是如何成为朋友的。这都得益于他的思维敏捷,知识面广,以及他时刻站在别人的立场想问题并一心想助人的处世态度。他从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人缘非常广。这些人脉资源都成为了他助人的很好桥梁。一个能带给人快乐的人,最易建立友谊。
我们经常见到的是一个老顽童般不羁的老师。到他的办公室去,他会变戏法似的经常从抽屉里拿出饼干糖果等零食;他的台面上走马灯似的不时出现从报纸上剪下来的美女相片,他美其名曰养生有道;他会跟男学生谈如何追女孩子,也会向女同学介绍对象;在全校大会上,他会向全体学生敬礼鞠躬;他会当面向领导直言进谏,过后发觉事态严重,又会写文章公开道歉;他会因小事与同事公开唱反调,斗气好几个月不说话,不进他们办公室,最后却冰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
凡此种种,在罗主任严肃的价值观背后,我们会深深感受到他游戏人生的一面。也许这就是他为人处事的一种哲学:平衡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寻求相对的公平。
二、他勤于笔耕的一面
刚认识罗主任的名字,是从学校橱窗名师简介里面看到的:罗志林,教研室主任,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五百多篇对于我们这些文学小青年,最尊敬莫过于那些能写、会写、写得好又发表得多的作家。所以对罗主任的尊敬因此油然而生。不过那时候罗主任还在病中,患有忧郁症的他不喜社交,不爱说话,不愿见人。我这个新走马上任的文学社社长,去找他这个挂名的指导老师,他也沉默寡言,难得交谈几句。但2004年开始,他奇迹般好了起来,所有的病态一扫而光。大病初愈的他不但口若悬河,与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以往积蓄着不能说的话,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的补回来。罗主任思维之敏捷,话题之广泛,从他倚马千言的创作速度可见一斑。他自从病好以来,所写的很多文章都是经我手打好,再用电子邮件发到各个刊物去发表。他有时一天能写好几篇数千字的文章。茂名日报师道等,纷纷出现了他的名字。
后来经过师母我才得悉,他经常是半夜爬起来搞创作。那一篇篇文采飞扬的大作都是花他的心血“熬”出来的。虽然收发室老伯隔三差五地将稿费单送到他手上,有时甚至一天有几张,但他总意味深长忠告我们这些文学青年道:“千万别指望写稿能过日子。稿费还不够药费!”据师母分析,他以往的病都是因为这种不分日夜地写,操劳过度所致。
想想也觉得这是读书人最悲哀的事。写作是心灵体验的表达,将这种心血结晶成文,却常常不得不以损伤精神为代价。有多少作家的作品不是出自一包包香烟和一个个无眠的夜晚?谁能想到在文字表面的繁荣浸透着作者诸多血汗?想到这里,不得不又一次向罗主任致敬。
三、他乐于助人的一面
无论是老师、学生、领导还是学校的普通职工,许多人都把向罗主任求助当作一种习惯。每逢遇上什么难题,生活上的、学习上的,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打个电话给罗主任。教研室有两个主任,在那里响起的电话,有九成是找罗主任的,其中又有九成是求助电话。其中有一部分来自他的亲戚,以及初识未久的,还不知能否算得上朋友的朋友。罗主任就是这样亲善,短时间内就能让人对他产生信任和需要的感觉。除了一部分是罗主任分内的工作,理应提供帮助的,譬如老师们的论文登记造册,评定职称;学生的论文指导、作文修改、推荐文章发表等等。其余大部分,更多是属于私人的求助,并非他的工作范畴。然而罗主任丝毫不会怠慢这些请求。
有一次,罗主任出街,带回来了个年轻的小伙子。一问,才知道是湛江师范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罗主任到教育局办事认识了他。这个年轻人正在找工作,需要一些资料复习。罗主任听说后,主动告诉他自己有这方面的资料。所以把他带回了学校。年轻人拿到资料后,罗主任还吩咐我到饭堂,款待他吃一顿饭。
这就是罗主任,一个热血心肠的好人。没有新朋友老朋友之分,只要需要帮助,被他知道了,总会义不容辞地揽上身。这就是文化人的道义,是知识分子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当然,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帮助别人必须有社会的基础。这就需要有调动社会关系的力量。罗主任相识满天下,相交无贵贱就是由此而来。他助人之所以屡屡成功,有赖于别人的相助。人际交往最重要一条莫过于诚信,诺言不许则矣,一许必履行。罗主任有一个习惯,决不占别人的便宜。如果受到别人的恩惠,他会惦记很久很久,直到以同等价值回报才肯放心。特别是已经许诺的,罗主任会记得牢牢的,不找机会履行誓不罢休。
高州是水果之乡,每年龙眼大量上市,罗主任都要到果园里摘很多果子报答那些帮助过他的人。那年暑假,我通过一个同学为罗主任联系了一户果农。第一次我跟罗主任和他的上山下乡的战友一同去那里摘了十箱。由于罗主任帮了果农家一点小忙,果农硬是不肯收钱。第二次罗主任跟他的儿子又到那个果场摘了十箱龙眼,这次主任没带够钱,好客的果农很爽快,决定免收不够的部分。不过主任承诺以后一定会还。于是他回来后,常常向我提起这件事,让我帮他联系果农,通过转账汇款过去。第一次我忘了,第二次主任忘了。直到半年以后,主任又提起这件事,我才帮他了结这桩心愿。
四、他爱生如子的一面
罗主任对我的赏识,对我的关照,是没办法量化的。他跟我父亲同年,有时我真会把他当作自己的父亲看待。但他这种恩情,又超越于父母、朋友、老师的传统单一成分。因为作为没有什么血缘关系的两个外人,谁能保证对方时刻为你着想?罗主任对我却做到了。他那种爱生如子甚至胜于子的宽广博爱的胸怀,令我敬佩不已。这种幸运简直没有任何语言能够形容。在他的种种照顾中,有两件事是最令我记忆深刻的。
在校时候最后一个生日的前一天,在罗主任办公室帮他打字。我提起自己的生日,说希望他写一幅字送给我。他二话没说,欣然答应。写了第一幅不满意,又写了第二幅。除了我叫他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八个字,他加送了另外几个字给我。
第二天早晨,在运动场做早操的时候,大家正闹哄哄整理队伍,同学说罗主任在到处找我。见到他,原来他拿了一筒山楂饼说要祝我生日快乐。当时众目睽睽之下,既感动又哭笑不得。中午的时候,罗主任打电话给我,说请我们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吃晚饭,顺便帮我庆祝生日,让我去约几个跟我比较要好的文学社的社干一起去。我知道,他请人吃饭是名,帮我庆祝生日是实。下午有同学告诉我,中午罗主任在学校广播站点歌给我听。我虽然没有听到,但已经感激涕零。你可以拥有对你很好的父母,但你绝对难逢这么好的老师。有师如此,夫复何求?
还有一件事,令我毕生难忘。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约二十五万字,取名为绝望的距离(初时叫农村中学生)。罗主任是这部小说的第一个长辈读者。他看完了,大加欣赏,不但作了修改建议,还帮我组织一批人,到他管理的电脑室进行文字录入。花了十多天,先后叫了十多个同学,把这二十多万字全部变成了电脑文字储存着。另外,他还写文章帮我宣传,先后在茂名日报茂名学院报发表了。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广东省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王永福同志到我们学校调研校园文学,罗主任不但力荐我,还让我把自己的写作经历形成书面汇报材料,让领导带回省委存档。
此外,罗主任对我的照顾数不胜数。不但为我找家教,赚钱贴补生活费,有时他甚至直接就从经济上资助我。如果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那么罗主任对我的恩惠,只怕挖井也无法还清。在我毕业后,罗主任还为我的工作奔走相告,先后联系了多家学校、政府机构,皆因种种原因而无缘进入。
点点滴滴的关怀,来自无私博大的胸襟。罗主任对学生甚于子女的关怀,无人能出其右。试问,得福如此,如何不让人常抱感恩之心呢?有师如此,教育岂有不兴之理?
五、他敬畏老婆的一面
我们常常把怕老婆的人戏称为患有“妻管严”罗主任自己就有这方面的轶事,但他丝毫不回避。他相信,一个没有纠纷,和谐、稳定、幸福的家庭,往往来自于丈夫的“惧内”因为家庭纷争很多出自丈夫的大男子主义。如果是夫妻双方互不相让,争锋相对,结果就是家无宁日。所以罗主任常常把这些事拿出来调侃,大力推广自己的经验。他总结出学校怕老婆的前三名:第一个是正校长,第二个是副校长,第三个是他自己。他说,在学校,校长是绝对领导;回家,老婆是绝对领导。
罗主任家庭和睦是有目共睹的。我去过几次罗主任家里吃饭,知道师母是很健谈的。她不仅对罗主任相当的放心,还常常说“我最放心我家那个男人。他出街,有女人瞧他才怪”而健谈的主任回到家仿佛换了另一个人似的,话不多讲,对师母言听计从。而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恰恰就是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有时看到主任和师母一人一边拉着他们小孙女的手出来散步,那种尽享天伦之乐的喜悦,我们这些尚未踏入婚姻围城之门的观众,才渐渐理解相敬如宾的道理。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楷模。
罗主任是茂名作家协会的会员,又是茂名教育作家协会的秘书长,加上写作的突出,在本地文化圈内具有极高知名度。而我作为他门下的得意门生,加上有文学社社长头衔照着,所以大凡涉及文学方面的会议、饭局,总少不了我们的身影。他在餐桌上可算是另类的风景,酒杯未端起,他就滔滔不绝的说起来。很多宾客都是在他栩栩如生的讲课中完成美味一顿的。往往大家酒足饭饱,快要离席了,罗主任才刚刚起筷。无论何时一起吃饭,我总会陪他到最后。罗主任尽管工资在学校来说排前几名,仍保留着爱惜粮食和节约的习惯。在聚餐结束之后,往往会剩下很多。于是,他就会跟我说“来来来,我们打包,大家一人一半,别浪费了。”我知道,非常顾家的他,是要拿回去给师母吃。
两个人相亲相爱到这种境界,还有什么能够不可以看透呢?还有什么磨难能打垮他们呢?而这种深厚的夫妻之爱,来自于一点一滴的积累。罗主任在不经意间还是将这种爱的根谛流露了出来。罗主任与师母是通过别人介绍认识的。那个年代,人们都很纯朴,并不会很功利地想问题,包括在婚姻这种人生大事上。罗主任生得并不高大威猛,更算不上有钱人家的弟子。但是师母就是图他人够老实和厚道,才嫁给了他。师母的眼光当然很准,但罗主任也很争气,从未让师母失望过。一切诱惑都无法打动他,所有来自内心和外界的不良念头皆被主任坚定地回绝了。在罗主任两次非常严重的疾病中,师母都不离不弃地照顾着他。他们在最困难最落魄的时候,师母未曾离开半步,而是紧紧守在身边,相互搀扶着走了过来。每逢说到这时候,主任都是很严肃的。因为,这种患难之情,比任何风花雪月的所谓浪漫,都要经得起岁月的洗礼,都更值得人感动和尊重。
六、他嫉恶如仇的一面
罗主任是个很直率的人,丝毫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他常常严词批判丑恶现象,不留情面。每到激动处,都是手舞足蹈,令闻者寒心,恶者自恐。
他常常有几句口头禅,用来抨击那些贪污受贿的现象: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对那些名不副实的共产党员,主任也毫不客气地讽刺他们。他把这些不务实际,动机不纯的党员归纳为以下几点: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这几句话是改编自党的三大原则,却深刻折射出一批投机取巧的党员分子自私自利的丑陋嘴脸。
主任还常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用以责备那些生活和经济不是很好,自身有很多弱点,只知道依赖别人却又不懂得自尊自爱自强的人。特别是一些出卖色相、不懂洁身自爱的女学生,罗主任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站在家长的角度表达了他严厉批判的立场。
他不畏权贵,是一个比史官还要正直的文人,领导犯了错,他也会公然指出来,不留情面。同事的做法值得质疑,他会很明确地划清界线,并直斥这种行为。对于学校各项的失误,他会以一个文人的良知,在课堂上,在与学生的讨论中,毫不护短地指出来。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他有任何为尊者讳的意味。我们常常看到他怒发冲冠的样子,在课堂上,在公共场合。一方面他无法容忍现实的黑暗与丑陋,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的能力有限、恨铁不成钢而无可奈何。有时我觉得他自身很矛盾,因为作为常人的局限他统统都保留着。但在他毫不犹豫拍案而起的那一刻,我却为一颗赤子之心感动。无动于衷的看客太多了,忍辱负重的顺民太多了,我们怎能拒绝难得的义正词严的声音?
罗主任是个孤独者,他有很多的倾听者,却没几个人真正懂他。很多人觉得他的行为与语言不可理喻,哪怕有求于他的人,也只是很理直气壮地接受了,很少有人会遵守他爱心迁移的原则与主张。他生活在心灵的孤岛上,周围让人情的海水包围。
七、他忘我工作的一面
罗主任一直都是学校文学社的指导老师,而文学社的指导老师同时会由几个老师担任。在这个职位上,常常会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作为第一负责人的罗主任,这时候都会主动把这些荣誉让给其他老师。沽名钓誉贪大喜功决不是罗主任的追求。他往往在发掘新人、扶植新人、提拔新人、举荐新人的工作上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追求学术上的进步,罗主任没有满足过。但他在育人方面却令人相当满意,经他提拔的学生大部分都能成才,创出一番事业。这些是他最欣慰的。在茂名地区各行战线的拔尖人才,都有他的学生影子在。像我们许多师兄师姐,特别是走文学这条路的,经罗主任的推荐和提携,有不少成了政界学界商界的骄子。每当向人说起他的学生,脸上洋溢着都是幸福。罗主任通过他的讲座,把这种幸福化为催人向上的动力,鼓励着每一名力争上游的学子。
罗主任没有大师的骇人文凭,但有大师的非凡风采。在他的讲座里,他自豪的一面、风趣幽默的一面,统统展露无遗。他许许多多多的英雄事迹、趣闻逸事也是此时与人分享才为人所知。
除非很特殊情况,要不他的讲座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听众肯定是我。李敖先生到北大演讲的时候说了一个故事,他说,演讲的人最怕三件事:第一,听众不来;第二,来人中途去厕所;第三,去厕所的不回来了。其实这是所有演讲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对于讲座没有听众,罗主任也非常恼火。
想不到开讲座也会上瘾,罗主任有时会不间断连开几场。如此高密度的讲座,难保内容不重复。内容一重复了,听众就会厌烦,入座率就会不高,这是必然之事。那次,又是讲座接力赛。最后那场,罗主任要讲的主题是有关校园文学创作,但不知何故,只有很少学生来,能坐两百人的阶梯教室,入座率不到十分之一。罗主任自然满肚子火,并怒斥我:为什么文学社那么多人不来?于是我只好拿出电话,翻开电话簿,逐个给不来的文学社社干打电话。
最后只多来了几个人,但主任不改他的兴致,依然开讲。他说了一个小插曲为自己打气。他说,在过去有一次,当时学校的政教处(现在是学生科)李主任开讲座,只有一个听众——就是罗主任。但讲者兴致勃勃,听者津津有味,这场历史上最少听众的讲座还是坚持进行到最后。听到这里我哑然一笑,不禁为主任如此开朗的人生观鼓掌。
罗主任开讲座,本来我是最应该回避的。为何?因为主任的讲座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表扬他的学生,其中就提到我。不是拿我开涮,就是把我说到天花乱坠。虽然明知主任是故意为之,以激励其他学生努力奋斗,但在那个环境里,我是尴尬万分。
其实,主任丰富的人生经历,是一笔莫大的财富。对于我们这些没经历过什么苦难,缺乏艰苦环境洗礼,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年轻一代,不懂珍惜生活和拼搏的重要,罗主任不谛是千金难得的活教材。可惜真正从罗主任身上得到人生启示的,实在少得可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主任的讲座开得还算少。
说起罗主任,真有太多太多的话题,有太多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可惜身为得意门生,却笔触笨拙,无法描划出先生的至情至性、大智大慧,实在有愧。
先生的病又犯了,总是默默无言,不再像以前那样谈笑风生了。看到那样子,我甚为难过,却帮不了老师什么。谨作此文,希望他老人家早日康复,以一个活泼开朗、活蹦乱跳的面孔重回到喜欢他、尊敬他的学生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