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丁堰德武村故居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邻校买棚翻建差,从军通信雁鸿斜。迎儿来到门灯灿,送女归回灶火奢。
喜办婚姻怜晚辈,乐赢棋局话桑麻。劫波历尽明真理:父母健存儿有家。
2016-09-13上午,于南通市德民花苑。
注释:
1。解题,诗为2016。09。13晨,忆叙整整一个月前的2016。08。13上午,偕同姐妹挈诸晚辈,实地踏访苏南丹徒三桥老圩埭,——父母早年居此,所谓祖居故乡、“衣胞之地”记其感怀而有诗;牵连想到苏北如皋丁堰德武村,——父母晚年居此,荣生暨荣珍妹、锦芳妹均曾在此居息,视为“第二故乡”往事如昨,浮想联翩,油然有此赋焉。2。首联,写德武建家的由来:1968年慈父云昆先生(1916-1999)任教地点由红桥高级小学调回德武初级小学;子荣生在如皋中学初中毕业,不获推荐上高中,手捧用铁笔钢板刻写油印、如中“红卫兵团”盖印的毕业证书,作为“回乡知青”务农;锦芳妹时届学龄,个性讨喜,先生从苏南带在身边读书启蒙。一子一女,不好占住德武校舍;恰逢校邻朱乾兄弟,全家迁移新疆。先生在大队支书朱有群先生帮助下,想方设法筹得800元,购得朱姓瓦屋(正屋,砖墙3面,东墙权属东邻)、草披(厨屋,土墙3面,东墙与正屋合)各1间,另有厕所兼猪圈2间。1970年为避让开凿东西向德武河(朱庄河),拆移向北,重建3房1厨1厕。1992年云昆先生虚龄77岁,拆旧翻新、垫高拓阔,成为“锁壳式”新屋,直到先生1999年过世。翻建差,谓慈父为儿女置了“家”但囿于经济拮据,房屋质量差劲。雁鸿斜,谓云昆先生第一次迁建房屋,荣生正在陆军第34师服兵役,父子保持通信联系。3。颔联,写父母的老屋,是在外工作的儿子、出嫁异乡的女儿精神上的归宿。奢,丰。4。颈联,写父母的老屋曾经充满兴旺人气。喜办婚姻,父母在老屋为儿子荣生、小女锦芳举办婚姻大事。怜晚辈,指父母对他们的第三代(孙女楚楚,外孙磊磊)喜爱有加。乐赢棋局,与磊磊下象棋,是云昆先生一大乐事。话桑麻,谓1975-1978年荣生在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寒暑两假回家,晚上父子抵足而眠,儿子先报学习进取,父亲接述家乡变故,转换的枢纽是:“丢了你的说我的。”5。尾联,议论抒情,总结人生哲理:“父母是儿女永远的精神寄托。只有父母健在,儿女才有背靠大树好乘凉。”但是,绝大多数人明白此理时,往往父母已经过世。只有这时候,才有了父母在与不在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顿悟。唯其如此,诗经?蓼莪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才成为古今叹恨的名句。
邻校买棚翻建差,从军通信雁鸿斜。迎儿来到门灯灿,送女归回灶火奢。
喜办婚姻怜晚辈,乐赢棋局话桑麻。劫波历尽明真理:父母健存儿有家。
2016-09-13上午,于南通市德民花苑。
注释:
1。解题,诗为2016。09。13晨,忆叙整整一个月前的2016。08。13上午,偕同姐妹挈诸晚辈,实地踏访苏南丹徒三桥老圩埭,——父母早年居此,所谓祖居故乡、“衣胞之地”记其感怀而有诗;牵连想到苏北如皋丁堰德武村,——父母晚年居此,荣生暨荣珍妹、锦芳妹均曾在此居息,视为“第二故乡”往事如昨,浮想联翩,油然有此赋焉。2。首联,写德武建家的由来:1968年慈父云昆先生(1916-1999)任教地点由红桥高级小学调回德武初级小学;子荣生在如皋中学初中毕业,不获推荐上高中,手捧用铁笔钢板刻写油印、如中“红卫兵团”盖印的毕业证书,作为“回乡知青”务农;锦芳妹时届学龄,个性讨喜,先生从苏南带在身边读书启蒙。一子一女,不好占住德武校舍;恰逢校邻朱乾兄弟,全家迁移新疆。先生在大队支书朱有群先生帮助下,想方设法筹得800元,购得朱姓瓦屋(正屋,砖墙3面,东墙权属东邻)、草披(厨屋,土墙3面,东墙与正屋合)各1间,另有厕所兼猪圈2间。1970年为避让开凿东西向德武河(朱庄河),拆移向北,重建3房1厨1厕。1992年云昆先生虚龄77岁,拆旧翻新、垫高拓阔,成为“锁壳式”新屋,直到先生1999年过世。翻建差,谓慈父为儿女置了“家”但囿于经济拮据,房屋质量差劲。雁鸿斜,谓云昆先生第一次迁建房屋,荣生正在陆军第34师服兵役,父子保持通信联系。3。颔联,写父母的老屋,是在外工作的儿子、出嫁异乡的女儿精神上的归宿。奢,丰。4。颈联,写父母的老屋曾经充满兴旺人气。喜办婚姻,父母在老屋为儿子荣生、小女锦芳举办婚姻大事。怜晚辈,指父母对他们的第三代(孙女楚楚,外孙磊磊)喜爱有加。乐赢棋局,与磊磊下象棋,是云昆先生一大乐事。话桑麻,谓1975-1978年荣生在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就读,寒暑两假回家,晚上父子抵足而眠,儿子先报学习进取,父亲接述家乡变故,转换的枢纽是:“丢了你的说我的。”5。尾联,议论抒情,总结人生哲理:“父母是儿女永远的精神寄托。只有父母健在,儿女才有背靠大树好乘凉。”但是,绝大多数人明白此理时,往往父母已经过世。只有这时候,才有了父母在与不在的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顿悟。唯其如此,诗经?蓼莪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才成为古今叹恨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