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桃豆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桃豆,是豆类的一种。我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也没有见过它的苗长什么样,只知道它果实的颗粒、颜色和蚕豆一般,形状是心型的,也象桃子,样子很可爱;拿来炒着吃,味道也很象蚕豆,但总感觉比蚕豆香很多。这是我童年享受到的最好的、最喜欢的零食。
每每提起桃豆,我就会很自然地想起童年生活过的小镇,还有那位可亲可敬的老人陈奶奶。那个小镇的名字叫纳林,距县城仅十五公里,是著名的“走西口”路上的驿站,当年走西口的人们常常在这里歇脚、打尖。原始民歌走西口版本的唱词里,就有这样的句子:“头一天住在古城,第二天歇在纳林,遇见了两个蒙古人,说了几句蒙古话,咱甚也没听懂。”可见这小镇曾经的热闹和辉煌,所以,这里相对其他乡镇也要繁荣的多,更有一所规模相当的小学校,我的母亲就是这学校的老师。陈奶奶其实不姓陈,我们也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大家都习惯地随着她丈夫的姓称呼她,她自己到也十分认可。陈爷爷是学校的勤杂工,本分老实、木讷善良,印象中爷爷的脸上常挂着笑容,我们这些小孩都愿意接近他。和爷爷相比,身体高大壮实的奶奶到显得干练了很多,家里家外的活什么都能干,还常常帮着学校的女老师干家务,就连我们这些住在学校院里的孩子,都是她带大的。
那时候,我们学校里和妈妈一样的女老师有好几个,家和丈夫都在县城里,自己带着还没有上学的孩子住在学校宿舍里,也没有幼儿园,生活是很艰苦的。彩云姐妹、晓灵和她弟弟,再加上我和妹妹都是这样的,我们也小镇的人称为“学校大院里的孩子”大概是因为运动吧,记得妈妈她们经常晚上开会到深夜或者天明,我们这些孩子就被锁在各自的家里,又冷又黑的冬天里,偶尔半夜醒来看到家里没有大人,就吓得缩在被子里直哭。后来被陈奶奶知道了,她就主动要求妈妈们把孩子交给她看管,我们才有了安全和温暖的去处。
陈奶奶家在学校外的操场边,是个极普通的土院子,三间土房子两间住人,一间用来做仓房,放粮食等杂物;院子外面还有他们自己开辟的一个小菜园,夏天种满各种蔬菜瓜果,桃豆也是那园子里种出来的。奶奶共有五口人,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花兰因为智力障碍,只上了两年学,就回到在家里帮奶奶干家务;二女儿美兰在县里读高中,学习十分优秀;儿子永泉最小,就在我们的学校上五年级,他们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爷爷奶奶住的屋子里有一铺顺山大炕,那就是我们温暖的天堂,在妈妈连夜开会的日子里,我们很自然地成了这家里的成员。白天,我们跟着花兰姑姑喂猪喂鸡打狗扫院,她虽然智力有障碍,但却是干活的好手,对我们也特别的好,也经常和我们一起玩。晚上,我们就围着奶奶听她讲故事,奶奶没有文化,只会讲一些狐狸精、恶后母、小鬼无常一类的老故事,吓的我们直往她怀里钻;每当这时候,她就会哈哈大笑着摸摸我们的头,喊花兰姑姑给我们拿些零食来吃,桃豆就是我在奶奶家里吃到的,别人家里从来没有见过呢。有一次,也是吃桃豆的时候,我的牙掉了,奶奶就逗我说:小谗猫,把牙都磕掉了吧?看你还敢不敢吃桃豆了!我当时也不懂那是换乳牙,吓得好久不敢吃桃豆。后来,只要我们换下了乳牙,奶奶就把它放到门框上去,说是那样我们的牙才会长的更好、更坚固,我真不知道那门框上放了多少颗牙。
冬天到了的时候,奶奶的家里就热闹了起来,邻居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们,每天都早早地吃了晚饭,带上针线活到奶奶家来串门,她们围坐在炕头上,边唠家常边做活,嘻嘻哈哈地到大半夜。奶奶家的炕头上总放着一张小炕桌,桌上放一盏煤油灯,桌前放个取暖的火盆,让屋子里总有一种暖融融的感觉。奶奶经常会炒些瓜子、黄豆、桃豆散放在炕桌上,让她们干活中间休息一下,喝点水、磕磕瓜子;奶奶则在旁边抽着她的大旱烟袋,看着她们干活,听着她们说话,还和她们一起大笑,偶尔奶奶也帮她们裁棉衣、剪鞋样。我也常常会靠在奶奶旁边,看她们干活,却听不明白她们说些什么笑话,只会跟着她们傻笑;每当这时候,奶奶就会喊我:妮子,给奶奶装袋烟。在我给她装烟锅时,她就挑出一些桃豆来给我,她知道我最喜欢吃桃豆了。还记得大嫂们做的最多的针线活就是缝鞋帮、纳鞋底,我们几个女孩子就帮着她们搓纳底用的麻线,临家的大嫂经常夸我搓的麻线最好;有次,她回家时没有带走鞋底,我就学着她的样子纳了一块,当然是歪歪扭扭的不成样子的;奶奶看到了就和她说:拆了重新做吧,小孩子不懂事,纳着玩呢。大嫂笑着说:不拆了,就这样吧。这么小的孩子,已经做的很不错了。还意味深长地看看我,叹口气说:女人啊,天生就是受罪的命啊!我当时是不懂这话的意思的。有天晚上,奶奶给这些大婶、大嫂子们下了命令,要求她们分工合作,给我们每人都做双新鞋,布料等一切原料奶奶负责提供,她们很爽快地答应了,都说给老师帮忙是应该的。于是,那年过年的时候,我们每人都有了一双千层布底的花条绒棉鞋,我们的心里别提多美啦!
后来,秀兰姑姑当兵走了,花兰姑姑嫁到了一个穷山沟里,永泉叔叔也到县城上了高中,我们也随妈妈调回了县城,永远离开了那个叫纳林的小镇和那些淳朴、憨厚的乡亲。
再见到陈奶奶的时候,我已经上班工作了,奶奶也年近八旬。那时,永泉叔叔在县城的厂长里上班了,陈爷爷早已去世,奶奶就跟了儿子到了县城。奶奶来我家串门的那天,也是很冷的冬天,都开始准备过年了,我帮妈妈在屋子里缝棉被,爸爸和弟弟他们在院子里杀鸡。奶奶虽是满头银发,可依然精神矍铄,只是那双被缠的半大的小脚,显得有点步履蹒跚;妈妈让奶奶到炕上去坐着和她说话,奶奶说着话,可她的手却不闲着,一直帮妈妈拽着被角。她和妈妈说起他们的生活,孩子们的工作、工资都不好,媳妇对她也不好,日子过的很不顺心,说着说着就掉下了泪,我和妈妈也跟着落泪。我就和妈妈说:别让奶奶走了,我也工作了,我来养活她。妈妈没有反对,可奶奶叹口气说:我是有儿子的人啊,不能呆在别人家的,再说我也活不了几年了,不能再连累你们了。中午做饭的时候,我特地把鸡肉炖得烂烂的,拣一些好肉夹到奶奶的碗里,奶奶抹着泪说:我的妮子长大,懂事了,知道关心人了。饭后,奶奶坚持要走,任我们怎么劝,奶奶就是不肯留下来。后来,永泉叔叔的厂子效益不好,发不出工资,为了生活,奶奶他们全家都回了老家,我也没能再见到奶奶。
如今,桃豆已经从我们的视线、我们的生活里永远地消失了,再也无法见到它的踪迹了。可在我心底的深处,桃豆里浓缩了我童年的欢乐,也储存着我遥远的记忆,和那最纯最真的乡情、亲情,那是任何东西都抹不掉的!
桃豆,是豆类的一种。我不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也没有见过它的苗长什么样,只知道它果实的颗粒、颜色和蚕豆一般,形状是心型的,也象桃子,样子很可爱;拿来炒着吃,味道也很象蚕豆,但总感觉比蚕豆香很多。这是我童年享受到的最好的、最喜欢的零食。
每每提起桃豆,我就会很自然地想起童年生活过的小镇,还有那位可亲可敬的老人陈奶奶。那个小镇的名字叫纳林,距县城仅十五公里,是著名的“走西口”路上的驿站,当年走西口的人们常常在这里歇脚、打尖。原始民歌走西口版本的唱词里,就有这样的句子:“头一天住在古城,第二天歇在纳林,遇见了两个蒙古人,说了几句蒙古话,咱甚也没听懂。”可见这小镇曾经的热闹和辉煌,所以,这里相对其他乡镇也要繁荣的多,更有一所规模相当的小学校,我的母亲就是这学校的老师。陈奶奶其实不姓陈,我们也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大家都习惯地随着她丈夫的姓称呼她,她自己到也十分认可。陈爷爷是学校的勤杂工,本分老实、木讷善良,印象中爷爷的脸上常挂着笑容,我们这些小孩都愿意接近他。和爷爷相比,身体高大壮实的奶奶到显得干练了很多,家里家外的活什么都能干,还常常帮着学校的女老师干家务,就连我们这些住在学校院里的孩子,都是她带大的。
那时候,我们学校里和妈妈一样的女老师有好几个,家和丈夫都在县城里,自己带着还没有上学的孩子住在学校宿舍里,也没有幼儿园,生活是很艰苦的。彩云姐妹、晓灵和她弟弟,再加上我和妹妹都是这样的,我们也小镇的人称为“学校大院里的孩子”大概是因为运动吧,记得妈妈她们经常晚上开会到深夜或者天明,我们这些孩子就被锁在各自的家里,又冷又黑的冬天里,偶尔半夜醒来看到家里没有大人,就吓得缩在被子里直哭。后来被陈奶奶知道了,她就主动要求妈妈们把孩子交给她看管,我们才有了安全和温暖的去处。
陈奶奶家在学校外的操场边,是个极普通的土院子,三间土房子两间住人,一间用来做仓房,放粮食等杂物;院子外面还有他们自己开辟的一个小菜园,夏天种满各种蔬菜瓜果,桃豆也是那园子里种出来的。奶奶共有五口人,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花兰因为智力障碍,只上了两年学,就回到在家里帮奶奶干家务;二女儿美兰在县里读高中,学习十分优秀;儿子永泉最小,就在我们的学校上五年级,他们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爷爷奶奶住的屋子里有一铺顺山大炕,那就是我们温暖的天堂,在妈妈连夜开会的日子里,我们很自然地成了这家里的成员。白天,我们跟着花兰姑姑喂猪喂鸡打狗扫院,她虽然智力有障碍,但却是干活的好手,对我们也特别的好,也经常和我们一起玩。晚上,我们就围着奶奶听她讲故事,奶奶没有文化,只会讲一些狐狸精、恶后母、小鬼无常一类的老故事,吓的我们直往她怀里钻;每当这时候,她就会哈哈大笑着摸摸我们的头,喊花兰姑姑给我们拿些零食来吃,桃豆就是我在奶奶家里吃到的,别人家里从来没有见过呢。有一次,也是吃桃豆的时候,我的牙掉了,奶奶就逗我说:小谗猫,把牙都磕掉了吧?看你还敢不敢吃桃豆了!我当时也不懂那是换乳牙,吓得好久不敢吃桃豆。后来,只要我们换下了乳牙,奶奶就把它放到门框上去,说是那样我们的牙才会长的更好、更坚固,我真不知道那门框上放了多少颗牙。
冬天到了的时候,奶奶的家里就热闹了起来,邻居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们,每天都早早地吃了晚饭,带上针线活到奶奶家来串门,她们围坐在炕头上,边唠家常边做活,嘻嘻哈哈地到大半夜。奶奶家的炕头上总放着一张小炕桌,桌上放一盏煤油灯,桌前放个取暖的火盆,让屋子里总有一种暖融融的感觉。奶奶经常会炒些瓜子、黄豆、桃豆散放在炕桌上,让她们干活中间休息一下,喝点水、磕磕瓜子;奶奶则在旁边抽着她的大旱烟袋,看着她们干活,听着她们说话,还和她们一起大笑,偶尔奶奶也帮她们裁棉衣、剪鞋样。我也常常会靠在奶奶旁边,看她们干活,却听不明白她们说些什么笑话,只会跟着她们傻笑;每当这时候,奶奶就会喊我:妮子,给奶奶装袋烟。在我给她装烟锅时,她就挑出一些桃豆来给我,她知道我最喜欢吃桃豆了。还记得大嫂们做的最多的针线活就是缝鞋帮、纳鞋底,我们几个女孩子就帮着她们搓纳底用的麻线,临家的大嫂经常夸我搓的麻线最好;有次,她回家时没有带走鞋底,我就学着她的样子纳了一块,当然是歪歪扭扭的不成样子的;奶奶看到了就和她说:拆了重新做吧,小孩子不懂事,纳着玩呢。大嫂笑着说:不拆了,就这样吧。这么小的孩子,已经做的很不错了。还意味深长地看看我,叹口气说:女人啊,天生就是受罪的命啊!我当时是不懂这话的意思的。有天晚上,奶奶给这些大婶、大嫂子们下了命令,要求她们分工合作,给我们每人都做双新鞋,布料等一切原料奶奶负责提供,她们很爽快地答应了,都说给老师帮忙是应该的。于是,那年过年的时候,我们每人都有了一双千层布底的花条绒棉鞋,我们的心里别提多美啦!
后来,秀兰姑姑当兵走了,花兰姑姑嫁到了一个穷山沟里,永泉叔叔也到县城上了高中,我们也随妈妈调回了县城,永远离开了那个叫纳林的小镇和那些淳朴、憨厚的乡亲。
再见到陈奶奶的时候,我已经上班工作了,奶奶也年近八旬。那时,永泉叔叔在县城的厂长里上班了,陈爷爷早已去世,奶奶就跟了儿子到了县城。奶奶来我家串门的那天,也是很冷的冬天,都开始准备过年了,我帮妈妈在屋子里缝棉被,爸爸和弟弟他们在院子里杀鸡。奶奶虽是满头银发,可依然精神矍铄,只是那双被缠的半大的小脚,显得有点步履蹒跚;妈妈让奶奶到炕上去坐着和她说话,奶奶说着话,可她的手却不闲着,一直帮妈妈拽着被角。她和妈妈说起他们的生活,孩子们的工作、工资都不好,媳妇对她也不好,日子过的很不顺心,说着说着就掉下了泪,我和妈妈也跟着落泪。我就和妈妈说:别让奶奶走了,我也工作了,我来养活她。妈妈没有反对,可奶奶叹口气说:我是有儿子的人啊,不能呆在别人家的,再说我也活不了几年了,不能再连累你们了。中午做饭的时候,我特地把鸡肉炖得烂烂的,拣一些好肉夹到奶奶的碗里,奶奶抹着泪说:我的妮子长大,懂事了,知道关心人了。饭后,奶奶坚持要走,任我们怎么劝,奶奶就是不肯留下来。后来,永泉叔叔的厂子效益不好,发不出工资,为了生活,奶奶他们全家都回了老家,我也没能再见到奶奶。
如今,桃豆已经从我们的视线、我们的生活里永远地消失了,再也无法见到它的踪迹了。可在我心底的深处,桃豆里浓缩了我童年的欢乐,也储存着我遥远的记忆,和那最纯最真的乡情、亲情,那是任何东西都抹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