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小说网 > 长篙文集 > 现代诗的素材

现代诗的素材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素材的分类

    写文章或写诗之人,通常为找不到好的素材而烦恼,其实生活中的素材太多,我们看到的诗文中有多种素材,在格调和思想上有变化。例如1情感方面:描绘爱情的素材是个不老的主题,其衍生的情感,情景,情理千变万化,喜怒哀乐,无所不包。2对物品的描写:如花鸟草虫,云,雾,雨,月等。3叙事方面:以现实手法,对某事件的感叹,用独到的眼光,发现事物的本质,给出大众以思考。4伦理方面:这类素材通常以理伦为主,也不泛有其它形式。其主要阐明的作者个人观点,或和生活哲理,思维抽象。

    对上叙的素材捕捉通常在描写时分为灵感产生和实际描述,也称为硬写和软写。硬写的思考远远多于软写,软写是由于灵动产生,诗意明显,雕痕少,修改少,而硬写就需要不断地修改,不但地培养和注入情感,才能写出一首好一点的作品。

    1.练笔素材

    这样素材作品作为日常练笔,到处都有,见杯说杯,见云说云,这属于硬写。我在练笔时,培养发现素材,写下的数字组合1~11都是属于练笔中的硬写素材,也包括部分孩子世界。

    2.临屏素材

    这仍属于练笔,我们的思想有时很懒,这样能强迫自已去想,去发现,去培养。但是,这种临屏素材比较广泛,通常是情感,季节的描写,是一种较普遍的素材。因此,在这种素材中去努力创造新的感受和方法无疑很难。我在临屏诗中有作品镜中人,东北人,南极的鱼,这种诗我现在基本都作了修改,内容有一点变化,有些题名也改了,原因是临屏诗产生的作品太急促。

    另一种临屏接龙诗较难写,素材是变化的,更不好掌握,我写的雨夜,红叶满山属于这一类创作,效果不好。

    3.灵感素材

    这属于软写,这种灵感是来源于生活的原始积累,如夜空的流星划过,很明亮。这种灵感是每一个诗人想得到的,也是最提倡的。灵感不是天生就有,而是情感积蓄太久,遇事或遇物偶然触发的必然结果。同样这种素材广泛,多以情感为主。我的诗中有我来了,翔,我是不是变的越来越矮等。

    4.生活中的真实素材

    这种素材很多,我在生活组歌中就是利用这些最简单,最日常,最基本的素材。不刻意追求高雅,如香皂的呓语,两只空酒瓶,淡淡一杯水。这种素材有时硬写,有时软写,既可作为练笔,又可以为火花灵动。如:行走中的男人和女人,桥上写真,在雨中,这都是平时细心观查的结果。

    5.看到同类诗后产生的素材

    这种情况是当阅读一首好诗后,产生的启发而畅写,通常这种素材与原作品有相似的地方,包括创作手法和个性。我有两首诗,其中一首窃梦就是看了古筝的对牛弹琴的一种答复;另外一首陌生的痛是读了戴望舒雨巷所模拟的一种手法,相信好友木鸡的一首雨巷也是同感,与戴望舒的雨巷有关。

    6.理伦素材

    这种诗多以理论论述为主,包括人生常理,哲学观点,主观认识。较抽象,不生动,这种诗是在激动时抒发而写,有时遇到一件事后有感受而发。如我的诗中带一点理论的诗有修,修,修,痴呆,快乐还是悲哀?,蝉壳等。

    二.素材捕捉后的完成

    在此,我继续谈点个人体会,通常我们发现好的素材会迫不及待的记录下来进行创作,当然,每一个作者的习惯不一样。在这里我只讲硬写的经验,当发现一件有价值或可以作诗的素材后,不要立即写,考虑一下,这种价值有没有必要入诗,是不是别人常用的,如果你的素材与思路是别人常用的,那最好放弃,我们写诗的目的,就是突出新,不只是手法,而是思想,创作理念上的新。

    当我们发现这种素材后,先考虑它的特点,培养对它的感情,腹稿划分一下,大约几段,每段该描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如果这部分完后就可以写了,否则放弃。

    三.素材发现的背后

    我们找素材时不是没有,而是在我们眼前出现而发现不了,原因有多种,最主要的就是自我情绪的影响。我们知道,万物均有高潮和低谷,情绪也一样,当我们遇到情绪低落时,是发现不了素材的,或者说有时突然感到贫乏,枯燥,心累,无聊。诗人也是人,不能说思想的高贵就代表了是圣人,我们仍在浸受生活的苦难,而我们的感受要比别人强烈。当陷落这种困惑时,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去看名著,强迫自已去学习,去充电。不要把时间浪费到游走论坛,把别人对自我的夸赞作为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我在努力克服这些表面,这只是一种假像,因为评你的诗的朋友们也许根本没有认真阅读你的诗,所发的回复就是想得到你的回复,这只是一种虚荣,结果是有害的,加深了阅读中不求甚解的坏习惯,彼此间的捧场无疑认识不到自已的真实水平,得不到提高。这些都是人性的缺陷,是每一个诗人需要克服的,当然我也不例外。

    200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