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小说网 > 舂水东流p文集 > 我对中国文化的片言碎语

我对中国文化的片言碎语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提起中国文化,大家不会不想起孔孟之说,老庄之道,史记春秋,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宋明理学,四大名著等等,每个人口中也都能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人名来,浩瀚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幅洋洋洒洒的文化画卷,它就象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一样,时时处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它的气息,它的濡染但要描述它,品评它,真的很难,很难。借此论坛,我只想说出我的浅显的看法,来贻笑大方。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边充斥了太多所谓的“文化”如酒文化,烟文化,灯文化,甚至厕所文化,这种“泛文化”的泛滥,更加剧了我们对文化视野的模糊。文化是什么呢,就我理解,中国文化的脉络无数,而主脉应该是“天人合一”我们都知道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有名的诗句,不知他的“天问”大家熟悉吗?他在里面说“天,有形之大也;人,动物之尤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所以“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他的这一论述达到了前期封建社会关于天人关系的最高水平。也许是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的久长,造就了儒学的不断发展和延绵,它的“中庸”之道,它的“尽心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连同它的“仁政”“性善”论一起,象绵绵的秋雨一样,一代又一代地侵润着神州大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管朝代如何变换,不管沧海成为桑田,就象古老的长江黄河一般,流到现在,直至将来。而“道”的崇尚自然,无为而为“释”的物我两无,因果轮回,就象长江的沙、黄河的泥一样,已融在其中,难分彼此。当然“天”是指相对于“人”的客观世界总合,我所理解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想说它的“知行合一”大思大虚(或意识形态吧)方面的重实际而已。要不,佛教、基督教、英语、西班牙语等外来文化的侵袭,何以不能象它在其他地域那样扫荡,席卷,覆盖,取而代之?而只能俯首称臣,入乡随俗呢。但在小的方面,我们的实际(也许正是这实际造成)又是那么不讲效用。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只停留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心灵感悟和体会,我们激扬文字“大鹏展翅九万里”但他们就要真的去取天火(雷电),真的去飞翔,所以他们比我们早有电灯、飞机。郑和下西洋那么早,规模那么大,也只是为了显示皇恩浩荡(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亲善和平思想。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到今天看来远比不上哥伦布的实际(我这样说有点民族的狭隘主义,哈)

    对于中国文化这么大的命题,我想说也真的说不清楚。敲键盘前仿佛有许多东西要说,但真坐在屏前,又不知何去何从,只能打下以上我也觉得有点混乱的文字。但我还想说,城里三岁儿童奶声奶气的说着“床前明月光”“happy birthday to you ”是文化,农村孩子的童谣牧笛也是文化;现在一些城市大破大立的近似疯狂的进程不是文化,但那古老的小山村的人们邻里和睦,对远道而来相识或不相识的客人热情礼让却是文化,也许他们大字不识几个,但那种对人对物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却透着古老悠远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经过无数次沉淀的价值取向,文化是竖立在大众心中那座古老灯塔

    二,昨天,一个网友和我语音聊天,她的普通话很标准,但说到激动处她的广西话露出来了。她是在北京上的大学,现在又是在石家庄一个高校工作多年,应该家乡话很少用了。我提醒她别说地方话,听不懂,她问我真的说了吗,她说她没觉得,是无意的流露。就是这无疑的流露,让我想起“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展开浩瀚的历史画卷,有多少东西如过眼烟云,随风逝去。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除了帝王将相,大概就是文人墨客了,国内国外,远的近的,林林总总,而他们哪一个不是用他的母语来展示他的文笔风采的?

    语言,是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的重要象征。国家受侵了,暂时没了,是用语言(当然也包括其他,但语言却是载体、工具)把人民的力量集中起来,赶跑侵略者。也难怪入侵者稍微稳住阵脚,就迫不及待地实行文化占领,强行推行他们的语言。初中学过一篇课文,是都德的最后一课,情节也记不清了,但至今,那份面临丢失语言的无奈和痛苦却使我记忆犹新。是啊,语言一旦丢了,即使还是原来的人民,也用原来的国家名字,若干年后,此国就真的非彼国了。

    当然,语言也和其他东西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再发展也只能是发展,而不是彻底丢弃,日本语言借用汉语就是一个例子(也许小日本不承认)。

    又听见邻居小孩背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了,真的感动,感动来源于语言

    三,遥想2000多年前,一位智者站在高高的山巅,感叹着“逝者如斯夫”故而删诗书定礼乐,希望人们“克己复礼为仁”象这样屹立于天地之间,沉思人的内心世界,古往今来,成了多少智者追思的永恒主题!

    也难怪康德发出这样的感言“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说法,各有道理。有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道德伦理文化,有说,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或可定为义利之辩“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理不计其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有定为天人之辩、知行之辩的。但我认为,不管怎样,说,不如做,知,更要行。

    近几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好像是一浪高过一浪。三字经也和唐诗宋词一样,成了一些家长乃至学校,压在学生身上的又一个负担;一说建设诚信社会,就引用“仁、义、礼、智、信”;说起构建和谐社会,就引用“礼之用,和为贵”;就连“二十四孝图”也挂在一些大城市的工交车上。国外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一年多一年;中国文化节办了又办这一切是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但我们更要思索这热的背后的深层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已经被铁的事实证明,这无须多言。我自己就常常被其中的哲理所启迪,被优美的词语所感动。但我还是叩问过自己,何以有如此优秀文化的民族,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在近代又是那么的落后和受凌辱?这不得不让我们思索。我只想说,再优秀的文化,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也只能随风逝去。再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只能体现在每个国民的行动上才能大放光彩。

    不由想起许多镜头:这边,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那边奸佞当道,忠良被陷;这边,让“见义勇为”、“见利思义”那边,一人勇斗歹徒,众人作壁上观。一人钱被抢,逃跑中撒的钱又被众人抢;这边“请勿随地吐痰”大字醒目,那边吐痰、扔垃圾照样;这边“人而不信,不知其可”那边,坑蒙拐骗又在上演。诚信、见义勇为者有时还被当作傻瓜和笑料。

    这世界怎么了?!

    发扬传统文化,贵在行动!

    振兴中华文化,贵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