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钩沉腊月里一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正月里和同事闲聊,大家普遍觉得过年虽然忙忙碌碌,但越来越没有兴致了,有的说是年龄大了的缘故;有的说是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想吃什么平时就可以吃到;还有的说一过年就又老了一岁,有什么意思,年是给孩子们过的
听了之后深有感触,似有同感但又不能完全苟同。随着年龄的增长,确实,感觉时间越来越流水般逝去,感觉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即使花灯越来越美,越来越高科技,即使各种大小炮的声音惊天震地。只是感觉,街道越来越宽,汽车越来越多,物品越来越贵,人心越来越远,情感越来越淡
童年过年的情景像泡泡似的“咕嘟咕嘟”从记忆深处的海洋里一串串冒出来。
从进入腊月开始,妈妈就忙上了,每天都忙,一刻也舍不得闲下来。扫家,非常彻底,把土炕上的被子、褥子、毡子、线毯子、草垫子等一层层全揭起来,搭到院里的铁丝上,用旧床单蒙住头,拿起一个长把笤帚一遍遍捶打,使劲打,打得院子里尘土迷蒙也不肯罢休,记得我曾经试着帮过妈妈,才两下胳膊就疼得抬不起来了。真是名符其实的土炕啊,到处都是土,把妈妈累得够呛。不过也有好的一面,就是冬天睡觉不会太冷,土炕下有烟道啊,暖暖的,冬天脚冻了妈妈就让我把脚伸到棉褥下面的烟道上,那种痒得天翻地覆的滋味至今还记得。
要过年了,还需把我们的被褥和棉衣棉裤都拆洗干净,所以妈妈天天不是在缝纫机上“噔噔噔”地忙针线活,就是在炕下面的大铝盆里的搓板上洗呀搓的,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当时村里有缝纫机的人家很少,妈妈就还需给三姑六姨二大妈们做衣服,常常几个小时趴在缝纫机上,既贴时间又贴身体,可她从来没有拒绝过一次。
妈妈的名言是:“这辈子我没有浪费过一分钱,没有浪费过一分钟。”现在想想确实如此,村里晚上放电影,其他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是成群结队地去看,可是记忆中识文断字的妈妈一次也没去过,她实在是舍不得浪费掉纳鞋底做家务的时间啊。想想真是惭愧,同样是妈妈,我就不能抵制诱惑,常常和孩子抢电视电脑,不失时机地娱乐,还不忘自嘲:劳逸结合,对身体有益。
妈妈的勤劳在村上是有名的,年前尤其过甚。八仙桌下面,多年不用的油坛子盐罐子都被擦得纤尘不染,院里的鸡窝猪圈茅厕都要清理得干干净净,工作量不可谓不大。爸爸在外工作,瘦弱的妈妈便轻活重活一肩挑了,出猪圈,掏茅粪,还要一担担往回挑水,冬天的时候,井边沿都是玻璃似的的冰啊,我总能看到妈妈额上渗出的汗珠子。
扫完家,妈妈就开始张罗磨面、蒸馒头的事宜。用平车拉着几袋子小麦,到磨面厂先过秤,再用水浸麦子,够时间后再一斗斗倒进磨面机,面出来之后要层层搅合在一起,把最前面的精粉和后面的麸子面合起来,然后再装袋,这可是不小的工作量呢。每年腊月,我和妈妈磨面回来,总是腰背酸困,眉毛头发衣服全白,活脱脱两个当代“白毛女”形象。
蒸年馍开始了。常是本家几个奶奶辈的人,早早就来到我家,坐上炕头,妈妈把大案板早就放在了炕边。炕头的大号面盆里,有发着的面,上面盖了一层又一层,有时候天气凉,还要盖上厚厚的棉被,唯恐面发不好,馍蒸不好。奶奶们有经验,做起馍来有条不紊,一般是先做糕儿馍,一层擀好的面,一层枣,又一层面,再一层枣,然后用一个捏好花边的盖盖好。“糕儿馍要好,底儿要小”这是妈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果底座大了,那糕儿馍蒸好了会东倒西歪的,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确实实用。
蒸年馍的工程量巨大。蒸了好几锅糕儿馍之后,就要蒸花馍了,鸡、鱼、财神娃娃,这是每年都少不了的,象征着吉庆有余等意思。记得当年,憨厚的二奶奶做的鸡总是瘦瘦的,翅膀就像竹枝,和她本人非常相像,瘦而且高;慈祥的三奶奶蒸的鸡馍肥胳膊圆腿儿,也像三奶奶本人,真是太有意思了。这个时候,案板边总是少不了我的,用奶奶们蒸馍剩下的一点边角料,我也随手能扭个小花什么的,很少表扬我的妈妈还夸奖我呢。当然,一来二去,我也在她们的调教下学得了几手,不但会蒸困难时期的瘦弱型鸡馍,也会蒸富足时的肥胖年馍,呵呵,当时奶奶们直夸我心灵手巧呢。
年馍基本要蒸一整天。顾不得吃饭,大家就是那刚出锅的热馍馍,看哪个歪点斜点不好看了,就把它吃掉,就点咸菜和辣椒就可以了,也是喷香喷香的。
晚上一般是搭油锅的时间,要炸糕儿馍,因为过年走亲戚要给老辈人送,象征着高寿。我们那里的习俗是,过年不能送白馍,必须炸成金黄的才行。另外祭祖也要用油糕儿的,所以这是每年必修的功课。只是油锅搭在炉子上,热油滚滚的,妈妈从来不允许我们大声说笑,说是这样油会冒祸的,还说谁家谁家冒过有多可怕,于是每年我们就趴在离炕头很远的窗台处,闻着热油的香味,吸着鼻子,一句话也不敢说。
炸完糕儿馍趁着油热,又要炸麻头伞子麻叶儿(土音,不知是哪个字)了,用糖和油和成的面做心儿,用发面做表儿,折在一起,切成一条条的,然后在油锅里“兹啦”一会儿,黄灿灿香喷喷的美食就出炉了,这时候我们姊妹几个都会垂涎三尺的,肯定要先尝为快的,轻轻用舌尖舔一舔,再小口去咬,慢慢咀嚼,哇,甜甜的,香香的,美美的,那滋味啊,简直是世上最醇最绝的了!
然后是炸豆腐,炸红薯,凡是该炸的都提前炸好,一是半成品,来了亲戚做起饭来快;再是炸熟了碰上天气热,能多放几天,那会儿是没有听说过冰箱这个词的。一蓝蓝,一筐筐,都冒了尖,家里到处摆放着蒸好炸好的过年美食,看上去似乎有一种丰收的感觉吧“穷年不穷节”热热闹闹,腰背酸疼的一天,有时候一切都收拾停当就半夜了。馍蒸好,一件大事就了了。
再后来是糊窗纸,贴窗花,贴对联等。馍蒸好了,油锅搭过了,不怕油烟熏了,这下才可以糊窗纸,贴窗花。妈妈这样计划,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了,因为这个时候爸爸也才能放假,所以上高爬低的事情就归他了。那时候我家的屋门是能够卸下来的,四扇,木格子,爸爸会把门先卸下,然后逐格儿扫干净,擦干净,再打好浆糊,把白麻纸一张张贴上去,抹得平平整整的。白白净净的门脸,显得内庭也立马焕然一新了,过年就是和平时不一样。
然后是贴对联、门神、挂钱等,也就是那会儿,我跟着爸爸学会了区分上下联,懵懵懂懂知道了一点关于平仄的知识。家里内外都簇新簇新的,一切准备停当,准备过年了。
还有一道最深刻的记忆没有描摹呢。每年除夕,爸爸总会把从城里买回的带鱼和猪头肉收拾干净,煎煮炸,想着我们姊妹几个的小脑袋凑成一圈,等着爸爸把煎好的第一批带鱼送给我们的情景,哇哈哈,似乎口水都能流出来呢,太香太美味了!煮猪头肉的大锅在呼呼地冒着热气,满院子都是扑鼻的香味儿,我们眼巴巴地等着爸爸让我们啃骨头,一人一大块儿,你用嘴吸,她用牙咬,或用筷子戳,一个个张牙舞爪的,呵呵,太享受太享受了!爸爸的猪头肉滋润了我们的童年,也为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美好回忆。
年三十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剁馅儿包饺子。家家户户剁馅儿的声音叠在一起,仿佛一曲美妙的音乐;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对联红红火火,我常常痴痴的想,傻傻的盼,为何不天天过年呢?妈妈会有难得的笑脸,不再吵骂我们,家里新新的,衣服新新的,不用上学,多好,呵呵,不知别人会这么想吗?明天的年会是什么样子?
正月里和同事闲聊,大家普遍觉得过年虽然忙忙碌碌,但越来越没有兴致了,有的说是年龄大了的缘故;有的说是现在生活水平高了,想吃什么平时就可以吃到;还有的说一过年就又老了一岁,有什么意思,年是给孩子们过的
听了之后深有感触,似有同感但又不能完全苟同。随着年龄的增长,确实,感觉时间越来越流水般逝去,感觉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即使花灯越来越美,越来越高科技,即使各种大小炮的声音惊天震地。只是感觉,街道越来越宽,汽车越来越多,物品越来越贵,人心越来越远,情感越来越淡
童年过年的情景像泡泡似的“咕嘟咕嘟”从记忆深处的海洋里一串串冒出来。
从进入腊月开始,妈妈就忙上了,每天都忙,一刻也舍不得闲下来。扫家,非常彻底,把土炕上的被子、褥子、毡子、线毯子、草垫子等一层层全揭起来,搭到院里的铁丝上,用旧床单蒙住头,拿起一个长把笤帚一遍遍捶打,使劲打,打得院子里尘土迷蒙也不肯罢休,记得我曾经试着帮过妈妈,才两下胳膊就疼得抬不起来了。真是名符其实的土炕啊,到处都是土,把妈妈累得够呛。不过也有好的一面,就是冬天睡觉不会太冷,土炕下有烟道啊,暖暖的,冬天脚冻了妈妈就让我把脚伸到棉褥下面的烟道上,那种痒得天翻地覆的滋味至今还记得。
要过年了,还需把我们的被褥和棉衣棉裤都拆洗干净,所以妈妈天天不是在缝纫机上“噔噔噔”地忙针线活,就是在炕下面的大铝盆里的搓板上洗呀搓的,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当时村里有缝纫机的人家很少,妈妈就还需给三姑六姨二大妈们做衣服,常常几个小时趴在缝纫机上,既贴时间又贴身体,可她从来没有拒绝过一次。
妈妈的名言是:“这辈子我没有浪费过一分钱,没有浪费过一分钟。”现在想想确实如此,村里晚上放电影,其他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是成群结队地去看,可是记忆中识文断字的妈妈一次也没去过,她实在是舍不得浪费掉纳鞋底做家务的时间啊。想想真是惭愧,同样是妈妈,我就不能抵制诱惑,常常和孩子抢电视电脑,不失时机地娱乐,还不忘自嘲:劳逸结合,对身体有益。
妈妈的勤劳在村上是有名的,年前尤其过甚。八仙桌下面,多年不用的油坛子盐罐子都被擦得纤尘不染,院里的鸡窝猪圈茅厕都要清理得干干净净,工作量不可谓不大。爸爸在外工作,瘦弱的妈妈便轻活重活一肩挑了,出猪圈,掏茅粪,还要一担担往回挑水,冬天的时候,井边沿都是玻璃似的的冰啊,我总能看到妈妈额上渗出的汗珠子。
扫完家,妈妈就开始张罗磨面、蒸馒头的事宜。用平车拉着几袋子小麦,到磨面厂先过秤,再用水浸麦子,够时间后再一斗斗倒进磨面机,面出来之后要层层搅合在一起,把最前面的精粉和后面的麸子面合起来,然后再装袋,这可是不小的工作量呢。每年腊月,我和妈妈磨面回来,总是腰背酸困,眉毛头发衣服全白,活脱脱两个当代“白毛女”形象。
蒸年馍开始了。常是本家几个奶奶辈的人,早早就来到我家,坐上炕头,妈妈把大案板早就放在了炕边。炕头的大号面盆里,有发着的面,上面盖了一层又一层,有时候天气凉,还要盖上厚厚的棉被,唯恐面发不好,馍蒸不好。奶奶们有经验,做起馍来有条不紊,一般是先做糕儿馍,一层擀好的面,一层枣,又一层面,再一层枣,然后用一个捏好花边的盖盖好。“糕儿馍要好,底儿要小”这是妈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如果底座大了,那糕儿馍蒸好了会东倒西歪的,老辈人传下来的经验确实实用。
蒸年馍的工程量巨大。蒸了好几锅糕儿馍之后,就要蒸花馍了,鸡、鱼、财神娃娃,这是每年都少不了的,象征着吉庆有余等意思。记得当年,憨厚的二奶奶做的鸡总是瘦瘦的,翅膀就像竹枝,和她本人非常相像,瘦而且高;慈祥的三奶奶蒸的鸡馍肥胳膊圆腿儿,也像三奶奶本人,真是太有意思了。这个时候,案板边总是少不了我的,用奶奶们蒸馍剩下的一点边角料,我也随手能扭个小花什么的,很少表扬我的妈妈还夸奖我呢。当然,一来二去,我也在她们的调教下学得了几手,不但会蒸困难时期的瘦弱型鸡馍,也会蒸富足时的肥胖年馍,呵呵,当时奶奶们直夸我心灵手巧呢。
年馍基本要蒸一整天。顾不得吃饭,大家就是那刚出锅的热馍馍,看哪个歪点斜点不好看了,就把它吃掉,就点咸菜和辣椒就可以了,也是喷香喷香的。
晚上一般是搭油锅的时间,要炸糕儿馍,因为过年走亲戚要给老辈人送,象征着高寿。我们那里的习俗是,过年不能送白馍,必须炸成金黄的才行。另外祭祖也要用油糕儿的,所以这是每年必修的功课。只是油锅搭在炉子上,热油滚滚的,妈妈从来不允许我们大声说笑,说是这样油会冒祸的,还说谁家谁家冒过有多可怕,于是每年我们就趴在离炕头很远的窗台处,闻着热油的香味,吸着鼻子,一句话也不敢说。
炸完糕儿馍趁着油热,又要炸麻头伞子麻叶儿(土音,不知是哪个字)了,用糖和油和成的面做心儿,用发面做表儿,折在一起,切成一条条的,然后在油锅里“兹啦”一会儿,黄灿灿香喷喷的美食就出炉了,这时候我们姊妹几个都会垂涎三尺的,肯定要先尝为快的,轻轻用舌尖舔一舔,再小口去咬,慢慢咀嚼,哇,甜甜的,香香的,美美的,那滋味啊,简直是世上最醇最绝的了!
然后是炸豆腐,炸红薯,凡是该炸的都提前炸好,一是半成品,来了亲戚做起饭来快;再是炸熟了碰上天气热,能多放几天,那会儿是没有听说过冰箱这个词的。一蓝蓝,一筐筐,都冒了尖,家里到处摆放着蒸好炸好的过年美食,看上去似乎有一种丰收的感觉吧“穷年不穷节”热热闹闹,腰背酸疼的一天,有时候一切都收拾停当就半夜了。馍蒸好,一件大事就了了。
再后来是糊窗纸,贴窗花,贴对联等。馍蒸好了,油锅搭过了,不怕油烟熏了,这下才可以糊窗纸,贴窗花。妈妈这样计划,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了,因为这个时候爸爸也才能放假,所以上高爬低的事情就归他了。那时候我家的屋门是能够卸下来的,四扇,木格子,爸爸会把门先卸下,然后逐格儿扫干净,擦干净,再打好浆糊,把白麻纸一张张贴上去,抹得平平整整的。白白净净的门脸,显得内庭也立马焕然一新了,过年就是和平时不一样。
然后是贴对联、门神、挂钱等,也就是那会儿,我跟着爸爸学会了区分上下联,懵懵懂懂知道了一点关于平仄的知识。家里内外都簇新簇新的,一切准备停当,准备过年了。
还有一道最深刻的记忆没有描摹呢。每年除夕,爸爸总会把从城里买回的带鱼和猪头肉收拾干净,煎煮炸,想着我们姊妹几个的小脑袋凑成一圈,等着爸爸把煎好的第一批带鱼送给我们的情景,哇哈哈,似乎口水都能流出来呢,太香太美味了!煮猪头肉的大锅在呼呼地冒着热气,满院子都是扑鼻的香味儿,我们眼巴巴地等着爸爸让我们啃骨头,一人一大块儿,你用嘴吸,她用牙咬,或用筷子戳,一个个张牙舞爪的,呵呵,太享受太享受了!爸爸的猪头肉滋润了我们的童年,也为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美好回忆。
年三十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剁馅儿包饺子。家家户户剁馅儿的声音叠在一起,仿佛一曲美妙的音乐;家家户户窗明几净,对联红红火火,我常常痴痴的想,傻傻的盼,为何不天天过年呢?妈妈会有难得的笑脸,不再吵骂我们,家里新新的,衣服新新的,不用上学,多好,呵呵,不知别人会这么想吗?明天的年会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