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课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篇首语:第一堂课属于大型系列记实性采访散文采访远去的岁月里的一篇,采访记录了在二十多年前发生在深山里感人的一堂课。
为了便于和读者进行直接的心灵对话,系列采访散文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
——百合
在深山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二十年中,有九年在海拔两千七百米的高寒阴湿地带度过的。
团部派我到二营子学任教,那年,不满二十岁,就从那天起,我把人生最美的季节留在了深山。
这是一所高寒牧区军马场子弟学校。土坯房六间,头两间是套间,做教员的办公室兼宿舍,三、四年级合在被打掉隔墙的大教室里,二年级独占一间,七、八个一年级的和杂物各占半间。全校一共才四十六个学生,大的十五、六,小的五、六岁。
领路的连干部介绍:“这些学生都是军马场职工子弟,没出过大山,没见过世面,会给你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你先休息消息,准备两天吧。”
深山草原的二营虽属兰州军区领导,但因海拔高、气候阴寒,再加上没有公路,连买一张纸也要进城,往返最少两天,上级很少来,营与外界几乎隔绝。
从大都市来“接受再教育”的我,能被委派到子校工作,实在很幸运的了。被调之前我们在很远的一座深山里砍树木、割毛竹,一直割到傍晚才能回宿地,每个女孩子还得背上七八十斤的柴禾,弯着腰,连爬带滚,要过二十多里的沟沟梁梁才能到营地。送我那天,许多战友们从不同地方赶来,对我说了许多许多话
连干部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听说调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大伙都欢喜得很,今天学生娃儿可都全到了!四十六个,你看,一个不少!哈哈”
我恍然大悟!四十六个学生,包括一年纪到四年级,里外、上下,只有我一名教师!哈,娃娃头!我想哭又想笑,结果憋了半天,既没笑也没哭。
四十六颗黑头摆动着,好像游动在水里的小鱼,滑溜溜地。
四十六颗黑头摆动着,窗外的山风轻轻掀起他们的头发。
小鱼们啊,小鱼们年轻的我,突然意识到肩上沉甸甸地
两天很快过去了。
第三天上午,我把学生全部集中在大教室里,按年级排列停当后——第一堂课开始了!
灰蒙蒙的光线里,在这群衣衫不整、乱蓬蓬头发里还夹着草叶、黑油油面孔的孩子们面前,我,不知道怎样开头
只有山风的声响。
学生们乖乖地坐在大木板条的凳子上。
我终于找到了话题。
“你们原来的老师呢?”
“李老师的婆娘养娃啦!”所问非所答。但我还是明白了。
他们带着疑惑的眼神
他们在想什么?也许在想:这个年轻、讲外地话的女教师从哪里来的?李老师婆娘出了月子,她还走吗?她姓什么?叫什么?
我从他们的眼神和紧抿的嘴唇,我猜到他们一定想得很多很多。
学校在阳山梁半坡间,山坡上开满了许多我叫不出名的野花。这是九月高高的天,像一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透过层层叠叠的草浪,见几朵白云缓缓从远天飘来。
山高林大,就地取材,学校的课桌课凳全是用厚厚的大木板粗粗钉起来的,七扭八歪,稍一动,就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黑板宽又长,几乎占了一面墙。谁知,就在这块大黑板前,我一站,就是九年!
后面的九年中,自己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优秀教师”还得到过兰州军区队前嘉奖令,其实所有的荣誉都是烟云,唯有这些孩子们是我一生的牵挂。
教室静得能分辨出远山的鹿鸣声,能听见后坡上马群吃草的声音“唰、唰唰、唰、唰唰”像有谁在指挥似地,齐整而动听。
他们仍然端端正正坐着。
我静静看着他们,这是些纯朴厚道的山娃子,油黑的肤色仿佛在叙述这大山里每一个季节的故事。
他们从生下来,也没出过大山,还是从课本上认识了汽车、火车、轮船,他们从小就跟着父母在马背上踏遍了这座深山草场,并熟识山里的每一条路,能叫得出每一种树木和药材的名称,真是些“小老山”!心中不由升起一份爱怜,我看着他们他们多么需要了解山外更大的世界啊!
想到这里,心头一阵酸热,眼睛湿润了,不由自主地转过身,慌忙擦掉漩在眼眶里的泪,即而在大黑板上写下了“同学们好!”字写得很大很工整。
“吱呀呀,吱吱呀呀”教室里有了轻微的响动声,但立刻又恢复了安静。
他们端端正正地坐着,漠然地朝我微笑。我心头又一次发热,又一次。
相互间的距离在逐渐缩短。
“请问,有的同学为什么这么大才上学啊?”
“这儿原先没有学校,四年前,领导派李老师来才盖了学校,李老师文化高,就是家务多,他婆娘给他养了两个女娃。”
“一年一个,这回养的还是女娃”
谁在“咯咯”地偷笑?我向发出声音的方向看去——有个十来岁、留着一头短短黑发的男孩子冲我缩缩脖,吐吐舌头。
“他叫苟蛋。”全校长的最清秀的女孩子轻声对我说。
子校的学生原本都是当地山民的子弟,成立军马场时,就把范围内的农民经过一定审核后,收编为吃皇粮的国家职工,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成了“公家人”这些职工大多数不识字,念书最多的也只读完高小。他们常年生活在偏远的深山老林,由于交通闭塞,几乎不和外界接触,特定的自然、经济、地理条件,必定有相应的的思想文化意识。
我开始让学生自报家门——
“我叫三娃,我叫林二秀,我叫尤六子,我叫肖老二”啊?原来大部分学生的名字是按照在家的排行随意取的!
“吱吱呀呀”桌凳的扭动声、“嘘嘘”的议论声、“咯咯”的嬉笑声,交织成一张撕不开、理不清的混响网。
“我叫高来喜,我叫何得福”
透过光线,我看见飞扬的尘埃,它们多像跳动的音符啊!——
四十六双眼睛充满着天真、充满着希望我情不自禁打开窗子——深深吸了一口包含着花草清香的空气——漫山遍野的雏菊像一盏盏太阳灯,照亮了我的心,我仿佛看见梦的天使,带着理想的翅膀在开满花朵的山间飞翔!
我向孩子们投出了真诚的和蔼的微笑。
第一次上讲台,激动又紧张,劲头很足,我悄悄想:要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拥有一个漂亮的学名!
“同学们,老师想和你们商量一件事,你们是学生,对吗?学生最好有个学名,长大了一直用得上,当然,你们原来的名字也非常好,非常朴实,可以做为小名,小名家里用,同学们,能不能回家和大人们商量一下,再起个学名,好吗?”
说实话,那时候我真得不喜欢他们的那些名字,一门心思觉得“土”!
我和蔼地望着孩子们。
教室里又响起各种声音。
他们仍然端端正正坐着,他们的眼睛在告诉我——内心荡起了波浪。
我们近在咫尺,我们思索着同一个主题。
时间在太阳光下无声地流逝。
“同学们,你们同意吗?”
在孩子们的心中,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尤其是山里的孩子们。果不然“师道尊严”在这座几乎被全封闭的深山里没有因十年浩劫的“飓风”被卷走“听老师的话”这也是咱华夏民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训。
“好!成哩!”开始有几个胆大点的男生响应。
“没事儿,我爸妈准同意,老师您就看着起吧!”说话的是年龄最大的女孩,名字叫艾虹,她是四十六个学生的总班长,大伙叫她大班长。
“老师,老师,您就给我们起吧!”几乎全教室的学生都在嚷嚷。
光晕里,飞扬的尘土和各种响动声又一次热热闹闹地组合在一起。
“老师,我爸妈说了,老师说啥就听啥!”
“是哩,是哩,我爸妈也是这样说的!”
被这份热情感动的我,只觉得有一股热乎乎的东西直冲喉咙口——眼睛又潮湿了。
于是,我为十几个学生起了新名。
“吱呀,吱呀,吱吱呀呀”大木板条响个不停。
“干脆,老师,您就给我们每个人都起个新名吧!”有一个穿着大概是他父亲衣裳的男孩这样说。那是对我的信任!我为此激动、为此兴奋,没想到,第一堂课竟如此生动和谐。
我索性搬来了汉语大词典,或按音序,或循笔划,仔细选择适用于人命的字眼。经苦心运作之后,终于选出了自己认为既不俗又不土、适合人名的一堆汉字。我把它们写在大黑板上,供学生们挑选。
教室里一片热闹景象,有的在思考、有的在谦让、有的却在争。
四十六双眼睛充满着光泽,洋溢着兴奋,他们尽情地说着、笑着,有的孩子高兴地把桌椅摇得直响,他们多么可爱的啊!他们给清寂的深山带来了欢笑!
大木板条“吱吱呀呀”地不知几喧几静了,但只要我一说话,像开了锅似的教室静得只能听见山风穿过草叶的声音。
天已近中午,光线越加明亮,土坯墙教室里的每一部分都被照得暖融融的,我第一次感到了独居深山后的愉悦和安宁。
第一堂课结束了,在初秋暖暖的阳山!
第一堂课结束了,用了一百四十分钟!
特殊的年代,把我的命运和山里的孩子们紧紧绑在了一起
九年,我把青春、希望、欢乐、泪水都融入了孩子们成长中的每一个日子。
九年,在很少有山外人涉足的深山里,我和孩子们没有修饰地在一起生活、学习,一起进老林采松籽、套野物,一起爬到青青的山坡上摘野花、采草莓,一起吊在悬崖峭壁上挖药材,一起割牧草,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忧愁,孩子们天天长大,天天向上,他们有比城市孩子更难得可贵的朴实、勤劳、憨厚后来,他们几乎都是衣帽整洁、德才兼优的好学生。
九年,他们是我欢乐与共、患难与共、生死与共的朋友,他们纯朴的心灵,给了我纯粹的精神,才使我至今保留着一分孩子般的纯真与质朴。
九年,我和我的学生们的感情是不能用世上任何东西兑换的。
九年,我把青春献给了偏僻的山区教育事业,回顾那段历史,自觉无怨无悔。
九年,于是有了那些令后人传说的故事。
我上阳山的第二年,就开设了毕业班。由于生员不断增多,上级又派来两位教师。以后的八届毕业生都是我亲自把他们一个个送进城,考上中学的。我的那些可爱的学生,到了城里都是好样的,几乎在班里都是品德兼优的好学生,不是班长也是团干部,我没有为自己把九年的青春奉献而后悔过,甚至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头一个孩子由于深山的偏僻,缺医少药不幸夭折而为自己从事深山教育事业动摇过。
九年,不算长,也不算短。就是那群令人想起心头就热乎乎的山里孩子,整整温暖了我九个寒冷的冬季。我们之间,除了师生情谊,更多的是让人铭刻心尖的、朴实无华的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维系我某段生命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后来,调我到山下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时,已近而立之年
我完成了学期最后工作后,学校放寒假了。和孩子们告别,是在一个严冬的早晨。学生们翻山越岭提前赶到阳山,他们立在风雪中,脸和手冻得通红通红,有的孩子在擦眼泪,我背起两岁的女儿骑上马,和他们做了无数次地道别,背过脸的时候已经满脸泪水!今天,我难以描写孩子们一声声的哭喊:“老师!走好!老师!走好啊!老师!一定要再来看看我们啊!”生离胜过死别!这声声呼喊,穿透风雪迷朦的山岭,一直在我心头振荡不息!
这是一次痛彻心腹的分离!
我满含热泪,一步一回头!
这是一个难以用文学语言表述完整的故事!
山高路险,风雪交加,我们沿着窄小的盘山路,用了四十多分钟才爬到阳山最高峰。我再一次,确切地说是最后一次(就要翻过大梁了)往下望去——白茫茫雪原上闪着一点一点血样的红!像怒放在风雪之中的红梅——那是孩子们胸前飘动的红领巾呵!
他们在风雪中站了足足四十多分钟!我亲爱的学生啊,你们的手脚一定冻坏了吧?我立在风雪的山顶上热泪滚滚
他们个个是小老山,他们熟识山里每一条路,每一道梁,他们在等着再看老师最后一眼!
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雪原上的点点殷红,像唱针一样,在我人生的唱片上刻划出道道深深的轨痕
后来,他们长大了,一次又一次地,把我在第一堂课上起的名字填进各种表格,编入身份证。再后来,他们大多数陆续走出了大山,实现了多少代山里人没有实现的愿望,他们成了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队伍中,有文化、有现代科学文明意识的、最有生气的力量。
苟童(苟蛋)继父业,挥起了马鞭;高威龙(高来喜)成了一名精干的刑警大队长;肖晗(肖小三)农大毕业后,成了一名农业科技人才;还有腾宇飞在新疆部队复员后,听说现在也转业到了地方上在一个行政部门他们真的长大了!
名字,不过只是一个人的代码而已,叫什么,对一个人的荣辱功过都无关紧要。半生中,我不知给多少人起过名字?又忘记了多少人的名字?可那群头发里夹着草叶的山娃子们的名字,永远不会忘记。
后来,我彻底离开那里回到沿海都市,但是山花绿草间九月阳光中的子弟学校、那“吱吱呀呀”木板条桌凳扭动的响声、那个催人泪下的风雪之日,像一捆扎在心尖解不脱的绳,时时把我的梦相牵。
给学生起名的第一堂课,在那个地段已传为佳话。随着岁月的推移,许多经久不变的感觉会变。原先,自己还得意地把第一堂课视为“教育生涯第一作品”今天,对那种得意反转为深深的悔疚!不到二十岁的年纪,毕竟太年轻啊,悔不该在一股热情下,改掉了孩子们的“原版”名字,如果他们还是叫“六子”、“来喜”有多好啊,我后悔了!久久以来的悔疚转成了隐隐的伤痛。
人的故事,万千气象,庞大、繁多,我在深山学校里和山里孩子们九年的故事,是草原上一朵山花花,它灿灿烂烂地开过,美丽的令人心痛。
采访后记:二十多年前的深山牧场学校里,有这样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教师,有这样一些憨厚可爱朴实的山里娃娃,她和孩子们感人的故事被当地人们传为了佳话,流传了下来。
篇首语:第一堂课属于大型系列记实性采访散文采访远去的岁月里的一篇,采访记录了在二十多年前发生在深山里感人的一堂课。
为了便于和读者进行直接的心灵对话,系列采访散文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
——百合
在深山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二十年中,有九年在海拔两千七百米的高寒阴湿地带度过的。
团部派我到二营子学任教,那年,不满二十岁,就从那天起,我把人生最美的季节留在了深山。
这是一所高寒牧区军马场子弟学校。土坯房六间,头两间是套间,做教员的办公室兼宿舍,三、四年级合在被打掉隔墙的大教室里,二年级独占一间,七、八个一年级的和杂物各占半间。全校一共才四十六个学生,大的十五、六,小的五、六岁。
领路的连干部介绍:“这些学生都是军马场职工子弟,没出过大山,没见过世面,会给你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你先休息消息,准备两天吧。”
深山草原的二营虽属兰州军区领导,但因海拔高、气候阴寒,再加上没有公路,连买一张纸也要进城,往返最少两天,上级很少来,营与外界几乎隔绝。
从大都市来“接受再教育”的我,能被委派到子校工作,实在很幸运的了。被调之前我们在很远的一座深山里砍树木、割毛竹,一直割到傍晚才能回宿地,每个女孩子还得背上七八十斤的柴禾,弯着腰,连爬带滚,要过二十多里的沟沟梁梁才能到营地。送我那天,许多战友们从不同地方赶来,对我说了许多许多话
连干部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听说调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大伙都欢喜得很,今天学生娃儿可都全到了!四十六个,你看,一个不少!哈哈”
我恍然大悟!四十六个学生,包括一年纪到四年级,里外、上下,只有我一名教师!哈,娃娃头!我想哭又想笑,结果憋了半天,既没笑也没哭。
四十六颗黑头摆动着,好像游动在水里的小鱼,滑溜溜地。
四十六颗黑头摆动着,窗外的山风轻轻掀起他们的头发。
小鱼们啊,小鱼们年轻的我,突然意识到肩上沉甸甸地
两天很快过去了。
第三天上午,我把学生全部集中在大教室里,按年级排列停当后——第一堂课开始了!
灰蒙蒙的光线里,在这群衣衫不整、乱蓬蓬头发里还夹着草叶、黑油油面孔的孩子们面前,我,不知道怎样开头
只有山风的声响。
学生们乖乖地坐在大木板条的凳子上。
我终于找到了话题。
“你们原来的老师呢?”
“李老师的婆娘养娃啦!”所问非所答。但我还是明白了。
他们带着疑惑的眼神
他们在想什么?也许在想:这个年轻、讲外地话的女教师从哪里来的?李老师婆娘出了月子,她还走吗?她姓什么?叫什么?
我从他们的眼神和紧抿的嘴唇,我猜到他们一定想得很多很多。
学校在阳山梁半坡间,山坡上开满了许多我叫不出名的野花。这是九月高高的天,像一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透过层层叠叠的草浪,见几朵白云缓缓从远天飘来。
山高林大,就地取材,学校的课桌课凳全是用厚厚的大木板粗粗钉起来的,七扭八歪,稍一动,就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黑板宽又长,几乎占了一面墙。谁知,就在这块大黑板前,我一站,就是九年!
后面的九年中,自己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优秀教师”还得到过兰州军区队前嘉奖令,其实所有的荣誉都是烟云,唯有这些孩子们是我一生的牵挂。
教室静得能分辨出远山的鹿鸣声,能听见后坡上马群吃草的声音“唰、唰唰、唰、唰唰”像有谁在指挥似地,齐整而动听。
他们仍然端端正正坐着。
我静静看着他们,这是些纯朴厚道的山娃子,油黑的肤色仿佛在叙述这大山里每一个季节的故事。
他们从生下来,也没出过大山,还是从课本上认识了汽车、火车、轮船,他们从小就跟着父母在马背上踏遍了这座深山草场,并熟识山里的每一条路,能叫得出每一种树木和药材的名称,真是些“小老山”!心中不由升起一份爱怜,我看着他们他们多么需要了解山外更大的世界啊!
想到这里,心头一阵酸热,眼睛湿润了,不由自主地转过身,慌忙擦掉漩在眼眶里的泪,即而在大黑板上写下了“同学们好!”字写得很大很工整。
“吱呀呀,吱吱呀呀”教室里有了轻微的响动声,但立刻又恢复了安静。
他们端端正正地坐着,漠然地朝我微笑。我心头又一次发热,又一次。
相互间的距离在逐渐缩短。
“请问,有的同学为什么这么大才上学啊?”
“这儿原先没有学校,四年前,领导派李老师来才盖了学校,李老师文化高,就是家务多,他婆娘给他养了两个女娃。”
“一年一个,这回养的还是女娃”
谁在“咯咯”地偷笑?我向发出声音的方向看去——有个十来岁、留着一头短短黑发的男孩子冲我缩缩脖,吐吐舌头。
“他叫苟蛋。”全校长的最清秀的女孩子轻声对我说。
子校的学生原本都是当地山民的子弟,成立军马场时,就把范围内的农民经过一定审核后,收编为吃皇粮的国家职工,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成了“公家人”这些职工大多数不识字,念书最多的也只读完高小。他们常年生活在偏远的深山老林,由于交通闭塞,几乎不和外界接触,特定的自然、经济、地理条件,必定有相应的的思想文化意识。
我开始让学生自报家门——
“我叫三娃,我叫林二秀,我叫尤六子,我叫肖老二”啊?原来大部分学生的名字是按照在家的排行随意取的!
“吱吱呀呀”桌凳的扭动声、“嘘嘘”的议论声、“咯咯”的嬉笑声,交织成一张撕不开、理不清的混响网。
“我叫高来喜,我叫何得福”
透过光线,我看见飞扬的尘埃,它们多像跳动的音符啊!——
四十六双眼睛充满着天真、充满着希望我情不自禁打开窗子——深深吸了一口包含着花草清香的空气——漫山遍野的雏菊像一盏盏太阳灯,照亮了我的心,我仿佛看见梦的天使,带着理想的翅膀在开满花朵的山间飞翔!
我向孩子们投出了真诚的和蔼的微笑。
第一次上讲台,激动又紧张,劲头很足,我悄悄想:要让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拥有一个漂亮的学名!
“同学们,老师想和你们商量一件事,你们是学生,对吗?学生最好有个学名,长大了一直用得上,当然,你们原来的名字也非常好,非常朴实,可以做为小名,小名家里用,同学们,能不能回家和大人们商量一下,再起个学名,好吗?”
说实话,那时候我真得不喜欢他们的那些名字,一门心思觉得“土”!
我和蔼地望着孩子们。
教室里又响起各种声音。
他们仍然端端正正坐着,他们的眼睛在告诉我——内心荡起了波浪。
我们近在咫尺,我们思索着同一个主题。
时间在太阳光下无声地流逝。
“同学们,你们同意吗?”
在孩子们的心中,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尤其是山里的孩子们。果不然“师道尊严”在这座几乎被全封闭的深山里没有因十年浩劫的“飓风”被卷走“听老师的话”这也是咱华夏民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训。
“好!成哩!”开始有几个胆大点的男生响应。
“没事儿,我爸妈准同意,老师您就看着起吧!”说话的是年龄最大的女孩,名字叫艾虹,她是四十六个学生的总班长,大伙叫她大班长。
“老师,老师,您就给我们起吧!”几乎全教室的学生都在嚷嚷。
光晕里,飞扬的尘土和各种响动声又一次热热闹闹地组合在一起。
“老师,我爸妈说了,老师说啥就听啥!”
“是哩,是哩,我爸妈也是这样说的!”
被这份热情感动的我,只觉得有一股热乎乎的东西直冲喉咙口——眼睛又潮湿了。
于是,我为十几个学生起了新名。
“吱呀,吱呀,吱吱呀呀”大木板条响个不停。
“干脆,老师,您就给我们每个人都起个新名吧!”有一个穿着大概是他父亲衣裳的男孩这样说。那是对我的信任!我为此激动、为此兴奋,没想到,第一堂课竟如此生动和谐。
我索性搬来了汉语大词典,或按音序,或循笔划,仔细选择适用于人命的字眼。经苦心运作之后,终于选出了自己认为既不俗又不土、适合人名的一堆汉字。我把它们写在大黑板上,供学生们挑选。
教室里一片热闹景象,有的在思考、有的在谦让、有的却在争。
四十六双眼睛充满着光泽,洋溢着兴奋,他们尽情地说着、笑着,有的孩子高兴地把桌椅摇得直响,他们多么可爱的啊!他们给清寂的深山带来了欢笑!
大木板条“吱吱呀呀”地不知几喧几静了,但只要我一说话,像开了锅似的教室静得只能听见山风穿过草叶的声音。
天已近中午,光线越加明亮,土坯墙教室里的每一部分都被照得暖融融的,我第一次感到了独居深山后的愉悦和安宁。
第一堂课结束了,在初秋暖暖的阳山!
第一堂课结束了,用了一百四十分钟!
特殊的年代,把我的命运和山里的孩子们紧紧绑在了一起
九年,我把青春、希望、欢乐、泪水都融入了孩子们成长中的每一个日子。
九年,在很少有山外人涉足的深山里,我和孩子们没有修饰地在一起生活、学习,一起进老林采松籽、套野物,一起爬到青青的山坡上摘野花、采草莓,一起吊在悬崖峭壁上挖药材,一起割牧草,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忧愁,孩子们天天长大,天天向上,他们有比城市孩子更难得可贵的朴实、勤劳、憨厚后来,他们几乎都是衣帽整洁、德才兼优的好学生。
九年,他们是我欢乐与共、患难与共、生死与共的朋友,他们纯朴的心灵,给了我纯粹的精神,才使我至今保留着一分孩子般的纯真与质朴。
九年,我和我的学生们的感情是不能用世上任何东西兑换的。
九年,我把青春献给了偏僻的山区教育事业,回顾那段历史,自觉无怨无悔。
九年,于是有了那些令后人传说的故事。
我上阳山的第二年,就开设了毕业班。由于生员不断增多,上级又派来两位教师。以后的八届毕业生都是我亲自把他们一个个送进城,考上中学的。我的那些可爱的学生,到了城里都是好样的,几乎在班里都是品德兼优的好学生,不是班长也是团干部,我没有为自己把九年的青春奉献而后悔过,甚至我没有因为自己的头一个孩子由于深山的偏僻,缺医少药不幸夭折而为自己从事深山教育事业动摇过。
九年,不算长,也不算短。就是那群令人想起心头就热乎乎的山里孩子,整整温暖了我九个寒冷的冬季。我们之间,除了师生情谊,更多的是让人铭刻心尖的、朴实无华的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是维系我某段生命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后来,调我到山下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时,已近而立之年
我完成了学期最后工作后,学校放寒假了。和孩子们告别,是在一个严冬的早晨。学生们翻山越岭提前赶到阳山,他们立在风雪中,脸和手冻得通红通红,有的孩子在擦眼泪,我背起两岁的女儿骑上马,和他们做了无数次地道别,背过脸的时候已经满脸泪水!今天,我难以描写孩子们一声声的哭喊:“老师!走好!老师!走好啊!老师!一定要再来看看我们啊!”生离胜过死别!这声声呼喊,穿透风雪迷朦的山岭,一直在我心头振荡不息!
这是一次痛彻心腹的分离!
我满含热泪,一步一回头!
这是一个难以用文学语言表述完整的故事!
山高路险,风雪交加,我们沿着窄小的盘山路,用了四十多分钟才爬到阳山最高峰。我再一次,确切地说是最后一次(就要翻过大梁了)往下望去——白茫茫雪原上闪着一点一点血样的红!像怒放在风雪之中的红梅——那是孩子们胸前飘动的红领巾呵!
他们在风雪中站了足足四十多分钟!我亲爱的学生啊,你们的手脚一定冻坏了吧?我立在风雪的山顶上热泪滚滚
他们个个是小老山,他们熟识山里每一条路,每一道梁,他们在等着再看老师最后一眼!
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雪原上的点点殷红,像唱针一样,在我人生的唱片上刻划出道道深深的轨痕
后来,他们长大了,一次又一次地,把我在第一堂课上起的名字填进各种表格,编入身份证。再后来,他们大多数陆续走出了大山,实现了多少代山里人没有实现的愿望,他们成了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队伍中,有文化、有现代科学文明意识的、最有生气的力量。
苟童(苟蛋)继父业,挥起了马鞭;高威龙(高来喜)成了一名精干的刑警大队长;肖晗(肖小三)农大毕业后,成了一名农业科技人才;还有腾宇飞在新疆部队复员后,听说现在也转业到了地方上在一个行政部门他们真的长大了!
名字,不过只是一个人的代码而已,叫什么,对一个人的荣辱功过都无关紧要。半生中,我不知给多少人起过名字?又忘记了多少人的名字?可那群头发里夹着草叶的山娃子们的名字,永远不会忘记。
后来,我彻底离开那里回到沿海都市,但是山花绿草间九月阳光中的子弟学校、那“吱吱呀呀”木板条桌凳扭动的响声、那个催人泪下的风雪之日,像一捆扎在心尖解不脱的绳,时时把我的梦相牵。
给学生起名的第一堂课,在那个地段已传为佳话。随着岁月的推移,许多经久不变的感觉会变。原先,自己还得意地把第一堂课视为“教育生涯第一作品”今天,对那种得意反转为深深的悔疚!不到二十岁的年纪,毕竟太年轻啊,悔不该在一股热情下,改掉了孩子们的“原版”名字,如果他们还是叫“六子”、“来喜”有多好啊,我后悔了!久久以来的悔疚转成了隐隐的伤痛。
人的故事,万千气象,庞大、繁多,我在深山学校里和山里孩子们九年的故事,是草原上一朵山花花,它灿灿烂烂地开过,美丽的令人心痛。
采访后记:二十多年前的深山牧场学校里,有这样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教师,有这样一些憨厚可爱朴实的山里娃娃,她和孩子们感人的故事被当地人们传为了佳话,流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