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小说网 > 名门纪事 > 第二百四十二章 回朝

第二百四十二章 回朝

作者:天光映云影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三天后,皇帝终于带着东征大军回来了,但却不是得胜归来,而是损兵折将、丢盔弃甲,被高丽人打得大败,五十万大军,折损了三十万。他自己也险些没有回来。

    长安的气氛也为之窒息。多少家庭失去了男人,却没有得到期盼的荣誉。战士们的尸骨被丢弃在几千里以外的辽东沼泽,没有人替他们收尸。

    失去丈夫和儿子的女人们,从各地的村中赶来,想要认领亲人的尸骨,却只能失望的离开,她们衣衫褴褛,日夜在长安城外嚎哭,场景让人心碎。

    所有东征归来的军官和士兵都垂头丧气,无精打采。这场战争,他们没有赢来任何功绩和荣誉,并肩作战的同袍死了大半,他们只能说是侥幸生还,这让他们毫无逃出生天的喜悦。

    他们不敢看那些为失去亲人哀嚎的女人们,他们逃了回来,却把她们丈夫、儿子的尸骨丢下,让他们不得安息。

    这支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没有这样的心理负担,因为他根本没有参加战斗,反而因为赶去给皇帝禀报长安的异状而立了大功,这个人就是荣昌圌县侯、前羽林军大将军陈成。

    皇帝本来已经快到洛阳了,准备让大军在洛阳修整一下,听到他的奏报,立刻率军马不停蹄的向长安赶来。

    虽然是大败而归,毕竟有还有二十万大军坐镇,长安的局势总算稳定了下来。之后,西北的战报也传了回来,是突厥的某部叛乱,现在也力可汗已经将他们拿下处决,准备不日亲自来长安向皇帝谢罪。

    宫中的气氛仍然凝重,六宫之中,上到高位妃嫔。下到地位卑下的宫女,没有一个人为皇帝回来露出笑脸,大家都小心翼翼的,生怕触了霉头。

    掖庭局的文书库前些日子起了火,好在火势不大,很快就扑灭了,烧毁了些宫人的录册。皇帝心烦,下边的人也很知趣的没有用这点小事打扰皇帝。但向来迷信的宫中却传言纷纷,都说这是不好的兆头。

    皇帝心情很是糟糕,整日脸色阴郁。把四位主政的宰相陆宪、靖国公、柳正言、李明哲劈头盖脸臭骂了一顿,把御史台的弹劾他们折子往地上一扔:“哼,你们就是这么给我看家的!是不是觉得自己立了功。还觉得我该赏你们!”

    四位宰相跪下:“臣有罪。”

    “有罪!有罪!你们就会说这些没用的!主谋呢?到底是谁要置朕于死地!”皇帝几乎吼了出来。

    靖国公擦了擦脑袋上的汗启奏道:“已经着御史台推鞫了几个领头的,相信很快就有结果了。”

    皇帝又骂了一阵,气方稍平。让几个宰相退下了。

    作为京兆尹,这次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李湛也遭到了御史台的弹劾。不过皇帝念及他发现了这个阴谋。并且成功的阻止了宫变,驳回了弹劾,并且对他多加安抚。

    还把他宣进宫,抚慰了一番,让他继续在京兆尹的位置上好好干。

    左卫、金吾卫以及京兆府兵则各有封赏。郑钧记了首功,从八品录事参军提拔为左卫长史。

    羽林军则遭到了清洗。几乎重新整编,并且大幅度缩减了编制,也不再负担宫城的防务。随皇帝东征归来的二十万大军则暂时驻扎在长安外。并不回原本的驻地,而是等待进一步的命令。

    对此次谋反的审问已经持续了许多天,几个带头的军官还有那日掌管东门钥匙的城门郎已经拿下,有几个跑了。但是幕后主使是谁,没有问出所以然。和东征大军的通讯以及长安和西北大军的通信是如何截断的。谁也弄不清楚。

    这些人要么死不开口,要么胡乱攀咬。今日说这个,明日又翻案,弄得主审官头大无比。人人都想从这次的审问中找到打压其他派的借口,真相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城门郎是门下省官员,有人据此把矛头直指门下侍中李明哲,但他却招供说是奉了兵部的特殊命令,说要深夜有军事行动,才要把城门打开。兵部却把所有当天发布的指令摆出来,根本就没有传过这种命令。

    最后终于在胡猛家里抄出一封书函,是兵部郎中崔偃给胡猛的,看似平常的语气,其中却有两处提到了作乱的日期。皇帝最后还是决定让内卫去抓人。内卫赶到的时候,这个崔偃却把所有的信函焚烧一空。他痛痛快快的承认了自己是主使,但不管内卫用什么样的刑逼供,他却死活不肯在攀咬其他人。

    崔偃也是出身博陵崔氏,但他是一支极小的庶支,跟靖国公是同宗,却是出了五服的亲戚,早年走的是科举的路子,还是李明哲的门生,后来西北战事频繁的时候,做过监察御史,为督查西北军粮供应出了大力,薛进做将军领兵,他常有作战不力的时候,遭到朝中责问,他总是上书向皇帝力陈实际情况,薛进做了兵部尚书,对他也很是倚重,他们两个的上下级关系也相当和顺。这两年他的官越做越顺,“五姓”也承认了他在族中的地位,前些年,他的小女儿嫁给了太原王氏三房的庶子。

    他在兵部多年,人脉广泛,组织这样一次叛乱,的确是可以解释得通几个门同时出问题,以及战报被人为阻断的事。

    但这样一个人为什么要参与此事,又到底是谁指使的他,却很难判断。还有人认为,他就是被真正的幕后主使陷害来混淆视听的。

    在被捉进内卫的七天之后,崔偃死了,看起来他是受刑不过死的,但尸检的仵作用银针试探他的喉咙,却出现了发黑的迹象。这说明他是被人毒死的。

    内卫出了问题,魏伯颜很是犯难,这毒下的很是诡异,他把这些日子看守崔偃的人里里外外查遍了,也找不出谁下的手。

    如果告诉皇帝就更显得自己无能,皇帝已经对他很有意见了。想起陈成肆意的嘲笑,想起皇帝越来越失望的眼神还有每次毫不留情面的斥责,从第一天接手这个位置起,他就一直被人拿来和刘锦比较,刘锦的聪明、对属下的控制、对局势的敏感,就连审问犯人也比他高明多少倍,他似乎总能从那些人嘴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总能从嘴硬的犯人那里寻找到突破口,他仿佛是天生坐这个位置的人,而魏伯颜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企及。

    魏伯颜对自己的位置一直都有危机感,他不能再让皇帝觉得他无能了,他甚至能想象皇帝暴跳如雷的把御案上的东西随手砸向他的情景。于是他大胆的做了个决定。上报给皇帝的结果是犯人熬刑不住死亡。

    这结果虽然拿不出手,但只能硬着头皮呈上去,总比让皇帝认为他根本掌控不住内卫要强。出乎意料,皇帝居然认可了这个结果,也没有责怪他。就这样结案了。

    皇帝的神情愈发阴翳,他现在不相信任何人,包括魏伯颜。这次东征皇帝亲自指挥大军作战,高句丽人的作战很是勇悍,他的几次进攻意图都被他们预先窥破,有所准备。导致他损失惨重。

    他自己并不检讨自己的军事水平实在平平,却怀疑有人泄露了他的作战计划。高丽久攻不下,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他只好撤军,而后,在回长安的途中,他又遭遇了两次暗杀,每次都是被刘公公在最危险的时候挡了下来。这让他很是恼火。

    后来居然是陈成从长安一路赶来。告诉他长安的异动。

    魏伯颜作为内卫指挥使,跟随他东征。但此次东征时间紧迫,魏伯颜根本来不及布置人手勘察敌军情报。对两次刺杀也毫无准备。

    陈成和魏伯颜针锋相对,显然把刘锦的事全归在他头上,面见皇帝的时候,毫不客气的讥讽魏伯颜:“我都知道的事情,内卫竟然毫无察觉,内卫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没用了。不知道真是能力不足还是不想让皇上知道。”

    他虽然没有提刘锦的名字,皇帝却知道他的意思,若是刘锦在,他不会如此被动。皇帝并不信任陈成,但他的话却让他怀疑起魏伯颜来了。难道是魏伯颜和人勾结,想趁机把他除掉……这种想法让他不寒而栗。

    一旦怀疑的种子种下了,它就仿佛在心里生了根,涵因让陈成做的,就是在皇帝心中埋下对魏伯颜的怀疑。用不着陈成刻意撩拨,皇帝在此次审问叛乱上没有用内卫,就是他开始不信任魏伯颜的信号。

    这次征高丽的失败,彻底击垮了皇帝的自信。他的朝臣,表面恭顺,背地里却想让他的儿子取而代之;他的嫔妃,一个个都信誓旦旦的说是他为天,真情相待,却无时不刻想把自己的儿子拱上皇位;他的发小,最信任的属下,却不知道是不是想要他命的人。

    他第一次感到这个守备森严的皇宫是如此的不安全。他缩在宽大的龙床之上,炎炎夏日却感到彻骨的冰寒。

    到底他能信任谁呢……心中的烦躁无法阻止,他从床上一跃而起,将寝宫中所有精美名贵的瓷瓶摔碎在地上,听着它们砸破的脆响,仿佛这些响声可以掩盖心中的恐惧。

    寝宫中的宫女太监闻声都不敢近前,唯恐殃及池鱼。

    忽然一个略苍老的声音响起:“皇上,保重龙体啊。”与之相伴的是重重的磕头声。

    刘公公匍匐在地上,前额被地上的碎瓷片划破,又与寝宫的金砖实打实的磕碰,此时已经血流满面。他一边磕头一边哭,纵横在脸上的老泪和血混在一起,显得分外忠厚可怜。

    皇上看到他的样子,想起这么多年来,这个只有这个老太监朝夕陪伴着自己,事事为自己考虑,一把扶住他,再也不顾帝王的威严,和他抱头痛哭起来:“朕还有你啊。”

    ps:

    感谢爱拿耗子的狗给我的粉红票,感谢闲来读书忙给我十分评价~~继续求粉红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