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两件事(下)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内阁空出来一个阁臣的位置,谁来补上?
这件事被朱允炆抛出来之后,整个奉天殿里的人可就没心情去操心刚才上不上税的事情了。
交税是全天下人一起遭罪,同意还是反对也要大家伙一起合计,但是能不能补位进入内阁,那可是只有一个位子的事。
“士奇啊,你是内阁首辅,你先说吧。”
内阁选臣这第一个推荐权,朱允炆还是点了杨士奇的名字。
所有人的目光便齐刷刷的看向杨士奇,同时脑子里都活泛起来,而解缙更是下意识的想到了兵部尚书齐泰。
后者可是在当初推荐内阁首辅这件事上听杨士奇的话摆了郁新一道的,有这份交情在这里,加上齐泰本身又是朱允炆的潜邸之臣,于情于理都应该推荐吧。
杨士奇没有太多的犹豫就开了口:“臣举荐工部尚书严震直。”
静。
朱允炆笑了起来。
扭头看向郁新:“郁阁老的意见呢?”
这是我的铁杆莫逆啊,我能有什么意见?
郁新现在就觉得自己脑子里懵懵的,更是怎么都摸不透杨士奇的套路和想法。
朝堂之上所有人都知道这严震直是他郁新一手引进做官的,自打朱允炆设立内阁之后,这几年也一直都是以他郁敦本的门生身份立足,杨士奇这个人出名的吃相难看,他会那么好心?
脑子里神思电转,短短几个呼吸之间的功夫,郁新便把握住了杨士奇的心思,果断开口道:“臣没有意见。”
“解卿的意见呢?”
解大绅现在还处在茫然状态,闻言忙站出来支吾了两声后也应了下来。
“臣没有意见。”
虽然他暂时没搞懂杨士奇的心思但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还是让他选择了继续相信,反正他是笃定杨士奇就不是一个吃亏的主。
内阁三人都允了下来,朱允炆再把目光移向朝堂百官时,这些人哪里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就算有个别几个跟严震直不对付的官员也不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大多数都还是表了支持的态度。
“那就这么定了,严震直加大学士衔,不再担任工部尚书。”
朱允炆金口钦定,这事就算坐实了。
严震直激动的跑出班列匍匐谢恩,但从头到尾都没有看过杨士奇一眼。
【看书领红包】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抽最高888现金红包!
杨士奇举荐他跟示好一丁点的关系都没有。
内阁现在四个人,去掉朱棣这个挂名不问事的以外只剩下他郁新、杨士奇和解缙三人,杨士奇跟解缙是同乡兼同党,可以说内阁里的大小事务现在都是江西杨党一手操持,为了平衡政局,补进来的就不能再是江西籍,更不能是杨士奇的人。
严震直是他郁新的人又是浙江籍,算是符合了平衡的基本条件,这样一来算是杨士奇的自保。
另外参考一下严震直的出身,严震直是浙江的粮长出身,属于地主豪绅阶级的代表,皇帝刚刚下令要清查天下的田亩之数,这不仅是掘士子阶级的坟墓,也是侵害了天下的粮长利益,因为田亩数越多税粮越多,而税粮越多则损耗越大,他们粮长就要补贴的更多。
让严震直入阁,就可以稳定各省的粮长大户的心,让他们不至于听风就是雨的闹恐慌情绪,后续朝廷只要出台几项措施出来,这些豪强地主就不会吵吵着要翻天了。
杨士奇这个提议解决掉了这两个麻烦而已。
当然,除开这两个公事上的麻烦以外,杨士奇也是有私心的。
举荐严震直,怎么也会为他加一点形象分,向外界展示一下他的胸怀宽广,毕竟好歹他也是内阁首辅了。
以前为了升迁用手段也好、工心计也罢,弄得自己声名狼藉,现在为臣子的身份爬到了权利的巅峰,那就该想办法把自己洗白了。
无论背后大家伙怎么非议,明面上他杨士奇也是对严震直有举荐之恩的,后者总不能在大庭广众再说杨士奇的坏话了。
皆大欢喜的结局。
朱允炆看向杨士奇,给了后者一个隐晦的赞许,随后继续开口道。
“工部尚书空了出来,这个人选你们内阁拿主意吧。”
大家便都明白过来,这是皇帝把工部尚书的位置让给杨士奇来定了。
人家杨士奇前脚才举荐了严震直,给了郁新一份大礼,他推荐谁来接任,郁新和严震直但凡脑子没病的情况下都不可能反对。
念及至此,这些京官看向杨士奇的目光又更加火热起来。
要抓紧时间向杨士奇靠拢了,这是条金大腿啊。
圣眷之隆,连一部尚书的位子皇帝都可以大方的交给他,攀上这个登天梯,说不准下一次大朝会的时候自己的站位又可以往前提几步。
“朕的两件事都说完了,诸位卿家可有本奏的?”
看到自己打算做的事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朱允炆的心情还是很好的,他发现自从劳动阅兵之后,他现在真的是诸事顺遂。
大明一些广为人知的大的弊政都基本被革除掉,基本盘将来只会是欣欣向荣,剩下的路就都只是一些细节上的小事,也就是社会的方方面面细节调控好就可以了。
大家伙这才从乱七八糟的想法中回过神,开始按部就班的将各自署衙上个月悬而未决的大事拿出来奏禀。
这里面,真正棘手的便是新任吏部尚书朱高炽的一份奏本。
地方官吏的缺口过大。
先是吏治革新,致仕的红线定下来之后裁汰了一两成的官员胥吏,随后又赶上波及大半个国家的士子运动,光死都死了大几百号人,更别提因事受伤、辞官的人数,省府一级还好些,地方县的管理完全是一片乱糟糟的光景,颇有当年空印案的几分神韵。
“着翰林院尽快下派一批学子充各县县衙的缺。”
蹙眉想了想,朱允炆果断下了令:“各省务必在今年中秋前将省考办起来,擢选出第一批经省考选拔出来的胥吏,包括那些秀才、举人啥的,告诉他们,朕把他们的免税田给取消了,将来他们想要稳定的读学,必须得自己想办法,而这个省考就是朕给他们选出的一条明路。”
取消免税田会不会导致寒门难出贵子?导致朝廷将来会成为那些世家、豪强后代的舞台。
毕竟潜心读学问也是要花钱的。
太祖搞免税田的目的就是希望给那些一次考试不中的秀才举人一个保障,让他们可以安心的读学而不用担心饿死。
这一点被朱允炆改了条路。
潜心读那些收录的八股文和圣贤书有什么意思,你有这功夫就先去当差,甭管你之前有多瞧不起这胥吏的身份,你想不饿死,想继续往上考、往上升,你只能这么做。
看不起胥吏(基层公务员)的身份,老想着一举中进当县令,那就饿着吧。
没有了免税田,自然也就不会再有挂靠田,你的邻里乡亲也就没必要继续种地养你。
要么你自己种地养活自己,要么就抛头露面的出去做小工挣钱。
都不愿意,那就冻饿而亡吧。
好高骛远的读书人,要这种人有什么意义?
朱允炆自身就是公务员出身,他只相信一点。
只有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上来,那才是真正懂得治国的干部。
治国骨子里就是治民。
“顺便走求是报提前宣传一下,明年癸未科开科,除了今年秋闱乡试录取的学子之外,凡在今年省考补招的胥吏,各省给三个名额,也就是省考的前三名自动获得癸未科科举资格。”
在朱允炆的设想里,将来每三年一次的大科举将会改为一年一次。
什么乡试、府试的都会逐渐取消掉。
像现在礼部左侍郎黄观这种洪武年的六首状元就不会在出现了。
每年深秋时节,各省办省考招录基层公员,而省考的前十名将自动参加翌年三月份的大考,用以选拔出进入翰林,也就是所谓中央储备干部培训梯队之中。
旧儒派都被打倒了,再考礼仪大防、四书五经、孝悌德行之类的空泛内容就没有了意义,省考只会考地方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国考只会挑懂得全国一盘棋这般的人才。
也就是省府一级重视实政能力、国家层面重视眼界宽度。
朱允炆开口道。
“朝廷为天下选材的事,才是我大明的万世之基,这件事吏部一定要抓紧时间落实,各省会同南直隶的省考今年必须给朕办起来,参考的岁数线定在十六至四十周岁区间,而明年的科举,吏部也要抓紧时间选定考题。”
朱高炽微微躬身领了下来。
内阁空出来一个阁臣的位置,谁来补上?
这件事被朱允炆抛出来之后,整个奉天殿里的人可就没心情去操心刚才上不上税的事情了。
交税是全天下人一起遭罪,同意还是反对也要大家伙一起合计,但是能不能补位进入内阁,那可是只有一个位子的事。
“士奇啊,你是内阁首辅,你先说吧。”
内阁选臣这第一个推荐权,朱允炆还是点了杨士奇的名字。
所有人的目光便齐刷刷的看向杨士奇,同时脑子里都活泛起来,而解缙更是下意识的想到了兵部尚书齐泰。
后者可是在当初推荐内阁首辅这件事上听杨士奇的话摆了郁新一道的,有这份交情在这里,加上齐泰本身又是朱允炆的潜邸之臣,于情于理都应该推荐吧。
杨士奇没有太多的犹豫就开了口:“臣举荐工部尚书严震直。”
静。
朱允炆笑了起来。
扭头看向郁新:“郁阁老的意见呢?”
这是我的铁杆莫逆啊,我能有什么意见?
郁新现在就觉得自己脑子里懵懵的,更是怎么都摸不透杨士奇的套路和想法。
朝堂之上所有人都知道这严震直是他郁新一手引进做官的,自打朱允炆设立内阁之后,这几年也一直都是以他郁敦本的门生身份立足,杨士奇这个人出名的吃相难看,他会那么好心?
脑子里神思电转,短短几个呼吸之间的功夫,郁新便把握住了杨士奇的心思,果断开口道:“臣没有意见。”
“解卿的意见呢?”
解大绅现在还处在茫然状态,闻言忙站出来支吾了两声后也应了下来。
“臣没有意见。”
虽然他暂时没搞懂杨士奇的心思但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还是让他选择了继续相信,反正他是笃定杨士奇就不是一个吃亏的主。
内阁三人都允了下来,朱允炆再把目光移向朝堂百官时,这些人哪里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就算有个别几个跟严震直不对付的官员也不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大多数都还是表了支持的态度。
“那就这么定了,严震直加大学士衔,不再担任工部尚书。”
朱允炆金口钦定,这事就算坐实了。
严震直激动的跑出班列匍匐谢恩,但从头到尾都没有看过杨士奇一眼。
【看书领红包】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抽最高888现金红包!
杨士奇举荐他跟示好一丁点的关系都没有。
内阁现在四个人,去掉朱棣这个挂名不问事的以外只剩下他郁新、杨士奇和解缙三人,杨士奇跟解缙是同乡兼同党,可以说内阁里的大小事务现在都是江西杨党一手操持,为了平衡政局,补进来的就不能再是江西籍,更不能是杨士奇的人。
严震直是他郁新的人又是浙江籍,算是符合了平衡的基本条件,这样一来算是杨士奇的自保。
另外参考一下严震直的出身,严震直是浙江的粮长出身,属于地主豪绅阶级的代表,皇帝刚刚下令要清查天下的田亩之数,这不仅是掘士子阶级的坟墓,也是侵害了天下的粮长利益,因为田亩数越多税粮越多,而税粮越多则损耗越大,他们粮长就要补贴的更多。
让严震直入阁,就可以稳定各省的粮长大户的心,让他们不至于听风就是雨的闹恐慌情绪,后续朝廷只要出台几项措施出来,这些豪强地主就不会吵吵着要翻天了。
杨士奇这个提议解决掉了这两个麻烦而已。
当然,除开这两个公事上的麻烦以外,杨士奇也是有私心的。
举荐严震直,怎么也会为他加一点形象分,向外界展示一下他的胸怀宽广,毕竟好歹他也是内阁首辅了。
以前为了升迁用手段也好、工心计也罢,弄得自己声名狼藉,现在为臣子的身份爬到了权利的巅峰,那就该想办法把自己洗白了。
无论背后大家伙怎么非议,明面上他杨士奇也是对严震直有举荐之恩的,后者总不能在大庭广众再说杨士奇的坏话了。
皆大欢喜的结局。
朱允炆看向杨士奇,给了后者一个隐晦的赞许,随后继续开口道。
“工部尚书空了出来,这个人选你们内阁拿主意吧。”
大家便都明白过来,这是皇帝把工部尚书的位置让给杨士奇来定了。
人家杨士奇前脚才举荐了严震直,给了郁新一份大礼,他推荐谁来接任,郁新和严震直但凡脑子没病的情况下都不可能反对。
念及至此,这些京官看向杨士奇的目光又更加火热起来。
要抓紧时间向杨士奇靠拢了,这是条金大腿啊。
圣眷之隆,连一部尚书的位子皇帝都可以大方的交给他,攀上这个登天梯,说不准下一次大朝会的时候自己的站位又可以往前提几步。
“朕的两件事都说完了,诸位卿家可有本奏的?”
看到自己打算做的事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朱允炆的心情还是很好的,他发现自从劳动阅兵之后,他现在真的是诸事顺遂。
大明一些广为人知的大的弊政都基本被革除掉,基本盘将来只会是欣欣向荣,剩下的路就都只是一些细节上的小事,也就是社会的方方面面细节调控好就可以了。
大家伙这才从乱七八糟的想法中回过神,开始按部就班的将各自署衙上个月悬而未决的大事拿出来奏禀。
这里面,真正棘手的便是新任吏部尚书朱高炽的一份奏本。
地方官吏的缺口过大。
先是吏治革新,致仕的红线定下来之后裁汰了一两成的官员胥吏,随后又赶上波及大半个国家的士子运动,光死都死了大几百号人,更别提因事受伤、辞官的人数,省府一级还好些,地方县的管理完全是一片乱糟糟的光景,颇有当年空印案的几分神韵。
“着翰林院尽快下派一批学子充各县县衙的缺。”
蹙眉想了想,朱允炆果断下了令:“各省务必在今年中秋前将省考办起来,擢选出第一批经省考选拔出来的胥吏,包括那些秀才、举人啥的,告诉他们,朕把他们的免税田给取消了,将来他们想要稳定的读学,必须得自己想办法,而这个省考就是朕给他们选出的一条明路。”
取消免税田会不会导致寒门难出贵子?导致朝廷将来会成为那些世家、豪强后代的舞台。
毕竟潜心读学问也是要花钱的。
太祖搞免税田的目的就是希望给那些一次考试不中的秀才举人一个保障,让他们可以安心的读学而不用担心饿死。
这一点被朱允炆改了条路。
潜心读那些收录的八股文和圣贤书有什么意思,你有这功夫就先去当差,甭管你之前有多瞧不起这胥吏的身份,你想不饿死,想继续往上考、往上升,你只能这么做。
看不起胥吏(基层公务员)的身份,老想着一举中进当县令,那就饿着吧。
没有了免税田,自然也就不会再有挂靠田,你的邻里乡亲也就没必要继续种地养你。
要么你自己种地养活自己,要么就抛头露面的出去做小工挣钱。
都不愿意,那就冻饿而亡吧。
好高骛远的读书人,要这种人有什么意义?
朱允炆自身就是公务员出身,他只相信一点。
只有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上来,那才是真正懂得治国的干部。
治国骨子里就是治民。
“顺便走求是报提前宣传一下,明年癸未科开科,除了今年秋闱乡试录取的学子之外,凡在今年省考补招的胥吏,各省给三个名额,也就是省考的前三名自动获得癸未科科举资格。”
在朱允炆的设想里,将来每三年一次的大科举将会改为一年一次。
什么乡试、府试的都会逐渐取消掉。
像现在礼部左侍郎黄观这种洪武年的六首状元就不会在出现了。
每年深秋时节,各省办省考招录基层公员,而省考的前十名将自动参加翌年三月份的大考,用以选拔出进入翰林,也就是所谓中央储备干部培训梯队之中。
旧儒派都被打倒了,再考礼仪大防、四书五经、孝悌德行之类的空泛内容就没有了意义,省考只会考地方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国考只会挑懂得全国一盘棋这般的人才。
也就是省府一级重视实政能力、国家层面重视眼界宽度。
朱允炆开口道。
“朝廷为天下选材的事,才是我大明的万世之基,这件事吏部一定要抓紧时间落实,各省会同南直隶的省考今年必须给朕办起来,参考的岁数线定在十六至四十周岁区间,而明年的科举,吏部也要抓紧时间选定考题。”
朱高炽微微躬身领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