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3 情新因意胜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潼信手写来的这首绝句名为《雨晴》,是晚唐诗人王驾的作品。
王驾其人其诗,在后世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名气,但并不意味着其人就没有水准。有唐一代,诗文名家数不胜数,被那些璀璨光辉所埋没的同样不在少数。
《二十四诗品》作者司空图,称赞王驾长于思与境偕,这一首《雨晴》便是代表作。这首诗以花为眼,以雨为变,生动写出雨打残花、蜂蝶弃顾的晚春园景,那种遗憾与可惜跃然字间。
李潼有感而发,写出王驾这一首诗作,除了扣合衰败园景的主题之外,还有一层感触那就是诗中所暗含人情冷暖的薄讥,有感而发。
以花喻人,蜂蝶便是熙熙攘攘的人情,他是一朵晚春残花,雨打凋零,人情过而不顾,如蜂蝶翩然飞去,或许是怀疑别人仍有繁花胜景。
但其实时局动荡,风雨飘摇,百花凋零是时令所致,人皆困此,美景难再,正如上官婉儿戏言,夏蝉声噪,邻家也无春色。换一个说法那就是武周代唐已经是天时随播,时局中人莫能外都要受此影响。
文学作品之所以长久拥有生命力,在于那种能够普遍代入的情境。读诗咏词,言虽古人,但感触却产生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诗作或有优劣的分别,但人的感受还是普遍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判。
上官婉儿评价这首诗形意仍散,李潼心里并不认同,但之所以不争辩,大抵还是出于一种夏虫不可以语冰的想法。
唐诗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为人所知,内里又可细分许多门类,比如年代上的初盛中晚唐,派别上的宫体、边塞、田园等等,形式上的古诗、律诗、绝句等。
唐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日常唱和交际的诗作占了很大的比重,一人立题立韵为首唱,其他人应和作诗。奉皇帝之命作诗称为应诏,武后履极之后因避讳其名“曌”而称应制,太子、皇后之命称应令,诸王之命则称应教。至于普通人,那就是和了。
上官婉儿认为这一首《雨晴》诗形散失工,李潼并不感到意外。初唐时期宫体诗仍占主流,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便是初唐宫体应制诗的翘楚,其人诗作甚至被命名为上官体,是唐诗中第一个以人的姓氏所命名的诗歌风格,可见其人当时影响之大。
虽然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之中,她的祖父上官仪便被武则天干掉,但上官体的影响仍然极大。家里有这样一位文豪长辈,上官婉儿人生经历又主要集中在禁宫之中,其审美意趣倾向于此并不意外。
上官体作为宫体诗中的翘楚代表,也将宫体诗注重雅致、形工、辞藻等特点发挥到极致。基于对形式美的追求,上官仪总结六朝诗歌对偶,提出六对、八对的概念,又为律诗的最终成型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若讲到上官仪诗作的艺术生命力,也有一个很浅显的评判标准,后世有多少人能背诵他的诗?
上官婉儿在后世以才名著称,特别在中宗一朝更号称称量天下诗才,但见识上带来的局限性仍然不可忽略。
特别对于领略大唐诗歌盛况全貌的李潼而言,那真是要不客气的说一句,你和你的爷爷、包括你所称量的宋之问、沈佺期之流,全都是小弟弟!
多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见识不是白给的,不想跟你争辩,是怕你接不住。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文抄诗万篇,你说气不气人?
上官婉儿并不知李潼心中已经将之归为小弟弟一类,她是真的喜欢这一首诗中情景交融的趣致,但也真的可惜字语浅白近陋、失于对称、平仄逆声的缺点。
不过这倒也符合永安王的情况,身为故太子李贤的儿子,才情肯定是有的,但本身却又乏于系统的培养训练,以至于才情汹涌、落笔失言,佳作难出。
至于此前经由她手转呈太后的那一首《慈乌诗》,上官婉儿本身也不认为是李潼所作。
她倒是想借着点评这一首诗作之际,向永安王讲述一些作诗的技巧,以便日后情有所感,能够写出言工意整的雅致之作。不必强求才名惊艳,联绝之内吟卜韵辞,有这样一桩爱好,也能稍微排遣一下幽禁的苦闷。
上官婉儿便讲起这首诗中失工失粘的情况,但很快便发现李潼有些心不在焉,很快便意识到少年偶得佳句,难免沾沾自喜,希望能从旁人口中听到夸奖,对于错误的指正多少会有抵触。自己少年学诗的时候,偶尔也会有这种要强的性情。
于是上官婉儿便也不再多作厌声扰人,转移话题讲起朝廷诏赠曾参太子太保,并配享孔庙的殊荣。
李潼听到这话,眸子顿时一亮。他跟曾参不熟,其人哀荣如何本来与他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他日前所进《慈乌诗》便有“请君封曾参”之语,眼下上官婉儿讲起朝廷果然封赠,彼此间自然是有关系的。
曾参哀荣高低与否,自然包庇不了眼下的李潼。但这件事却是一个信号,表示这一首《慈乌诗》的确有了回响,而且不再只局限于禁宫之内,已经延伸到了外廷中。
武则天是一个封神狂魔,其所封授山水神明力度可以说是仅次于《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姜子牙还只是周朝一个高级打工仔,武则天自己却是老板要开创新周,看似泛滥无度的神鬼封赏,每一桩都有着具体的政治意图。
曾参因孝义而获封赠,李潼不知道这件事背后武则天与李旦这对母子有着什么样的交流,上官婉儿肯定也不会告诉他,但大概也能想到,无非是凭此敲打李旦,告诫他要恪守孝道,不要违逆母意。
如此一来,李潼一家人安全上自然更有保障,因为武则天需要用他们一家人去警示李旦。如果他们一家人还会继续遭殃,李旦看在眼里,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左右都不得好死,那还忍个屁?拼了吧,拼个鱼死网破!
当然,实际上逻辑也没有那么严重。但李潼一家也的确因此,在武则天看来不再只是可有可无的闲杂人等,而是已经有了那么一点价值的棋子。政治人物利弊取舍分明,只要他们存在所带来的隐患没有超过能提供的价值,活命不难。
李潼也明白,这一点所谓的价值并不能维系长久。特别在武则天正式完成代唐革命之后,李旦自己都失去皇帝名位成为一个尴尬的皇嗣,他们一家自然也就没有了继续给予李旦警示的价值,会再次沦为可有可无的角色,所以仍然需要保持谨慎。
不过,李潼觉得《慈乌诗》仍然还有持续发酵、可以继续挖掘的价值。
母慈子孝是一个永恒的人伦话题,也是武则天以母夺子的一个道德污点,《慈乌诗》的存在能够很好的粉饰这一污点,这也是李潼选择杜撰此诗的原因之一。
当然会否被用到,这又不是他能决定的事情,无非给自己留一点聊有可望的可能。
眼下的他并无弄巧大势的资格,也只能在小处下手,通过那不断的回响来获取一点微不足道的扭转与改善。
上官婉儿在亭中逗留小半个时辰,之后便起身告辞,李潼又将她礼送出门,转回头来又忍不住思忖自己还能在何处化被动为主动。
禁宫之内因在神皇光辉笼罩庇佑之下,尚可保持安稳。
但垂拱四年注定是动荡不安的一年,譬如年初太后便下令毁掉修筑不久、已经是非常华美壮观的乾元殿而以其地起筑明堂,半年时间过去了,明堂框架初成,望去已经颇有凌人威态。
宫苑之外,祥瑞频生,洛水出宝图,汜水出瑞石,祥瑞种种,品类繁多,一副圣人临世、天地嘉贺的喜乐氛围。
而在光鲜的另一面,则是酷吏大兴,朝野告密成风,则天门外铜匦昼夜满盈。以周兴等人为首的酷吏们大肆构陷,冤狱频生,朝堂上下充斥着一股暴戾、惶恐的氛围。凡所涉事,无论士庶俱都难以幸免,动辄抄家灭族。
譬如前宰相郝处俊之孙、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为仆人诬告谋反,被周兴系捕审问,很快便被定罪族诛。郝象贤临刑之前对太后破口大骂,并披露诸多禁宫隐恶。太后下令肢解其尸,并将其父祖剖棺毁尸以泄愤。自此之后,凡罪人受刑俱以木丸塞口。
作为御前待诏女官,上官婉儿虽然不受外廷风波牵连,但是身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有身为女人和诗人的双重敏感,再加上自己本身也是罪户之后,内心里也是杂念丛生,心有余悸。日常繁忙之外,偶或品吟诗文佳篇,以诗趣舒缓沉重的心情。
自永安王处所观《雨晴》诗,近来常常在上官婉儿心头浮起,虽然在她看来,这一首诗无论在哪方面而言都称不上佳作,但却自有一股趣致盎然、生动活泼,每每吟咏起来,似乎自己便离开案牍杂陈的直堂,又回到那一个园景凄凉的小院,与那神貌俊秀的少年一同惋惜风雨无情、令时难挽。
但越是如此,上官婉儿就越发可惜于这一首诗的浅白简陋,粗糙失工。偶或提笔写在纸上,以自己的文学素养去雕琢修补,希望这首小诗能够工意两全,雅体韵足,成为真正值得吟咏赏析的佳作。
“花间蕊、叶里花,意虽回转,辞却失回文对意……”
情新因意胜,意胜逐情新,把相同的字句通过位置的调换来产生意趣,这是她祖父上官仪所归纳“八对”之中的回文对。上官婉儿浅吟片刻,便提笔修改起来。
李潼信手写来的这首绝句名为《雨晴》,是晚唐诗人王驾的作品。
王驾其人其诗,在后世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名气,但并不意味着其人就没有水准。有唐一代,诗文名家数不胜数,被那些璀璨光辉所埋没的同样不在少数。
《二十四诗品》作者司空图,称赞王驾长于思与境偕,这一首《雨晴》便是代表作。这首诗以花为眼,以雨为变,生动写出雨打残花、蜂蝶弃顾的晚春园景,那种遗憾与可惜跃然字间。
李潼有感而发,写出王驾这一首诗作,除了扣合衰败园景的主题之外,还有一层感触那就是诗中所暗含人情冷暖的薄讥,有感而发。
以花喻人,蜂蝶便是熙熙攘攘的人情,他是一朵晚春残花,雨打凋零,人情过而不顾,如蜂蝶翩然飞去,或许是怀疑别人仍有繁花胜景。
但其实时局动荡,风雨飘摇,百花凋零是时令所致,人皆困此,美景难再,正如上官婉儿戏言,夏蝉声噪,邻家也无春色。换一个说法那就是武周代唐已经是天时随播,时局中人莫能外都要受此影响。
文学作品之所以长久拥有生命力,在于那种能够普遍代入的情境。读诗咏词,言虽古人,但感触却产生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诗作或有优劣的分别,但人的感受还是普遍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判。
上官婉儿评价这首诗形意仍散,李潼心里并不认同,但之所以不争辩,大抵还是出于一种夏虫不可以语冰的想法。
唐诗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为人所知,内里又可细分许多门类,比如年代上的初盛中晚唐,派别上的宫体、边塞、田园等等,形式上的古诗、律诗、绝句等。
唐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日常唱和交际的诗作占了很大的比重,一人立题立韵为首唱,其他人应和作诗。奉皇帝之命作诗称为应诏,武后履极之后因避讳其名“曌”而称应制,太子、皇后之命称应令,诸王之命则称应教。至于普通人,那就是和了。
上官婉儿认为这一首《雨晴》诗形散失工,李潼并不感到意外。初唐时期宫体诗仍占主流,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便是初唐宫体应制诗的翘楚,其人诗作甚至被命名为上官体,是唐诗中第一个以人的姓氏所命名的诗歌风格,可见其人当时影响之大。
虽然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之中,她的祖父上官仪便被武则天干掉,但上官体的影响仍然极大。家里有这样一位文豪长辈,上官婉儿人生经历又主要集中在禁宫之中,其审美意趣倾向于此并不意外。
上官体作为宫体诗中的翘楚代表,也将宫体诗注重雅致、形工、辞藻等特点发挥到极致。基于对形式美的追求,上官仪总结六朝诗歌对偶,提出六对、八对的概念,又为律诗的最终成型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但若讲到上官仪诗作的艺术生命力,也有一个很浅显的评判标准,后世有多少人能背诵他的诗?
上官婉儿在后世以才名著称,特别在中宗一朝更号称称量天下诗才,但见识上带来的局限性仍然不可忽略。
特别对于领略大唐诗歌盛况全貌的李潼而言,那真是要不客气的说一句,你和你的爷爷、包括你所称量的宋之问、沈佺期之流,全都是小弟弟!
多了一千三百多年的见识不是白给的,不想跟你争辩,是怕你接不住。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文抄诗万篇,你说气不气人?
上官婉儿并不知李潼心中已经将之归为小弟弟一类,她是真的喜欢这一首诗中情景交融的趣致,但也真的可惜字语浅白近陋、失于对称、平仄逆声的缺点。
不过这倒也符合永安王的情况,身为故太子李贤的儿子,才情肯定是有的,但本身却又乏于系统的培养训练,以至于才情汹涌、落笔失言,佳作难出。
至于此前经由她手转呈太后的那一首《慈乌诗》,上官婉儿本身也不认为是李潼所作。
她倒是想借着点评这一首诗作之际,向永安王讲述一些作诗的技巧,以便日后情有所感,能够写出言工意整的雅致之作。不必强求才名惊艳,联绝之内吟卜韵辞,有这样一桩爱好,也能稍微排遣一下幽禁的苦闷。
上官婉儿便讲起这首诗中失工失粘的情况,但很快便发现李潼有些心不在焉,很快便意识到少年偶得佳句,难免沾沾自喜,希望能从旁人口中听到夸奖,对于错误的指正多少会有抵触。自己少年学诗的时候,偶尔也会有这种要强的性情。
于是上官婉儿便也不再多作厌声扰人,转移话题讲起朝廷诏赠曾参太子太保,并配享孔庙的殊荣。
李潼听到这话,眸子顿时一亮。他跟曾参不熟,其人哀荣如何本来与他也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他日前所进《慈乌诗》便有“请君封曾参”之语,眼下上官婉儿讲起朝廷果然封赠,彼此间自然是有关系的。
曾参哀荣高低与否,自然包庇不了眼下的李潼。但这件事却是一个信号,表示这一首《慈乌诗》的确有了回响,而且不再只局限于禁宫之内,已经延伸到了外廷中。
武则天是一个封神狂魔,其所封授山水神明力度可以说是仅次于《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姜子牙还只是周朝一个高级打工仔,武则天自己却是老板要开创新周,看似泛滥无度的神鬼封赏,每一桩都有着具体的政治意图。
曾参因孝义而获封赠,李潼不知道这件事背后武则天与李旦这对母子有着什么样的交流,上官婉儿肯定也不会告诉他,但大概也能想到,无非是凭此敲打李旦,告诫他要恪守孝道,不要违逆母意。
如此一来,李潼一家人安全上自然更有保障,因为武则天需要用他们一家人去警示李旦。如果他们一家人还会继续遭殃,李旦看在眼里,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左右都不得好死,那还忍个屁?拼了吧,拼个鱼死网破!
当然,实际上逻辑也没有那么严重。但李潼一家也的确因此,在武则天看来不再只是可有可无的闲杂人等,而是已经有了那么一点价值的棋子。政治人物利弊取舍分明,只要他们存在所带来的隐患没有超过能提供的价值,活命不难。
李潼也明白,这一点所谓的价值并不能维系长久。特别在武则天正式完成代唐革命之后,李旦自己都失去皇帝名位成为一个尴尬的皇嗣,他们一家自然也就没有了继续给予李旦警示的价值,会再次沦为可有可无的角色,所以仍然需要保持谨慎。
不过,李潼觉得《慈乌诗》仍然还有持续发酵、可以继续挖掘的价值。
母慈子孝是一个永恒的人伦话题,也是武则天以母夺子的一个道德污点,《慈乌诗》的存在能够很好的粉饰这一污点,这也是李潼选择杜撰此诗的原因之一。
当然会否被用到,这又不是他能决定的事情,无非给自己留一点聊有可望的可能。
眼下的他并无弄巧大势的资格,也只能在小处下手,通过那不断的回响来获取一点微不足道的扭转与改善。
上官婉儿在亭中逗留小半个时辰,之后便起身告辞,李潼又将她礼送出门,转回头来又忍不住思忖自己还能在何处化被动为主动。
禁宫之内因在神皇光辉笼罩庇佑之下,尚可保持安稳。
但垂拱四年注定是动荡不安的一年,譬如年初太后便下令毁掉修筑不久、已经是非常华美壮观的乾元殿而以其地起筑明堂,半年时间过去了,明堂框架初成,望去已经颇有凌人威态。
宫苑之外,祥瑞频生,洛水出宝图,汜水出瑞石,祥瑞种种,品类繁多,一副圣人临世、天地嘉贺的喜乐氛围。
而在光鲜的另一面,则是酷吏大兴,朝野告密成风,则天门外铜匦昼夜满盈。以周兴等人为首的酷吏们大肆构陷,冤狱频生,朝堂上下充斥着一股暴戾、惶恐的氛围。凡所涉事,无论士庶俱都难以幸免,动辄抄家灭族。
譬如前宰相郝处俊之孙、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为仆人诬告谋反,被周兴系捕审问,很快便被定罪族诛。郝象贤临刑之前对太后破口大骂,并披露诸多禁宫隐恶。太后下令肢解其尸,并将其父祖剖棺毁尸以泄愤。自此之后,凡罪人受刑俱以木丸塞口。
作为御前待诏女官,上官婉儿虽然不受外廷风波牵连,但是身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有身为女人和诗人的双重敏感,再加上自己本身也是罪户之后,内心里也是杂念丛生,心有余悸。日常繁忙之外,偶或品吟诗文佳篇,以诗趣舒缓沉重的心情。
自永安王处所观《雨晴》诗,近来常常在上官婉儿心头浮起,虽然在她看来,这一首诗无论在哪方面而言都称不上佳作,但却自有一股趣致盎然、生动活泼,每每吟咏起来,似乎自己便离开案牍杂陈的直堂,又回到那一个园景凄凉的小院,与那神貌俊秀的少年一同惋惜风雨无情、令时难挽。
但越是如此,上官婉儿就越发可惜于这一首诗的浅白简陋,粗糙失工。偶或提笔写在纸上,以自己的文学素养去雕琢修补,希望这首小诗能够工意两全,雅体韵足,成为真正值得吟咏赏析的佳作。
“花间蕊、叶里花,意虽回转,辞却失回文对意……”
情新因意胜,意胜逐情新,把相同的字句通过位置的调换来产生意趣,这是她祖父上官仪所归纳“八对”之中的回文对。上官婉儿浅吟片刻,便提笔修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