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文字改革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北海省与黑龙省似乎商量好了,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向政务院上疏。☆→,
当地土著民族众多,语言不通,交流起来困难,但每个民族的人口又很少,如果让府县的公职人员学习土著语言,需要大量的人手,这显然不太现实。
为了加强对土著的管理,两省都发出询问,政务院能否考虑在当地创办汉语学校,让土著们学习汉语。
如果土著学会了汉语,不但能加强土著与官府之间、不同土著之间的交往、通婚,又可以加快他们的汉化。
这是一件大事,涉及到归化两省的土著问题。
如果政务院决定全面归化,则需要建造大量的学校,还要有大量的汉语教员,此外,经济上的投入也不能太少。
黄立极不能作主,只好上报朱由检。
朱由检看了两省的上疏,决定在朝会上讨论。
政务院总理黄立极根据朱由检的授意,当朝宣读了两位省长的上疏。
“众爱卿,对于两省的要求,大家议一议,有什么好的想法,不妨当众说出来。”朱由检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他想先听听大臣们的想法。
“回陛下,两位省长的要求,老臣认为可以实行,关外之人,不事教化,不通圣人之言,也就难以听从官府的管教,官府管理起来必然困难,且圣人之言,当传之四方,方能令四夷臣服。”一向喜欢发言的孔贞运,对于传授汉语、弘扬圣人之言的事,最为推崇。
“孔大人,在关外开办学校,需要花费多少银子,不知道孔大人计算过没有?”毕自严看到花钱,他就心疼,刚刚朱由检让他拨出巨款,用于设计、建造新式战舰,他正恼火着呢!毕自严不敢冲朱由检发火,但孔贞运又要他拿出大量的银子,他当然不乐意了。
“毕大人,需要银子,那学校就不开设了?北五省开设学校,不是一样要花银子?难道黑龙省、北海省就不是大明的土地?”孔贞运将战火引到朱由检头上,北五省的义务教育,可是朱由检一手促成的,是他推行改革的重中之重。
毕自严果然吃瘪,“孔大人,北五省都是汉人,这与黑龙省、北海省能够比较吗?”
“臣认同孔大人的看法,”李春烨虽然不完全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但他已经是朱由检的铁杆粉丝,“黑龙省、北海省土著众多,语言不一,要想学好他们的语言再进行交流,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而且也需要大量的人手,这些人员也需要支付大量的俸禄,要想一劳永逸解决问题,还是要在当地推广汉话。”
孔贞运大喜,今天总算有志同道合的战友了,“李大人说得甚是,推广汉语,还能加快当地的汉化。”
李春烨向朱由检拱拱手:“陛下,老臣认为,要加快两地的汉化,莫如开设两类学校,一类是全日班,让孩子自小学习汉话,接受圣人之言的熏陶,以后对他们的影响,就会根深蒂固;此外,还要开设成人班,让成人每天或者每月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学习汉话,尽早学会与汉人之间的交流。”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众人纷纷附议,他们实在找不出反对的意见,既然黑龙省、北海省已经是大明的国土,所有的百姓自然应该学会汉话,接受地方官员的全面管理,如果让他们自行发展,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很可能又是一个乌思藏、朵甘。
至于开设学校需要银子,那是毕自严的事,反正又不会克扣他们的俸禄。
面对洪水般的同意浪潮,毕自严孤掌难鸣,他本来还要反对,最终还是暗暗咽下要说的话。
“既然众卿都同意,那此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孔爱卿负责具体的操作。”
由孔贞运操作,自然学的都是圣人之言,他绝对不会想到,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朱由检也认为,现在没有必要对土著进行科学教育,连本民族的文字都没有,还处于游牧甚至渔猎时期,他们通过学习汉语,能直接融入大明的农耕社会就不错了,谈什么科学?
汉人的圣贤之书,对于外民族的同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蒙古,还是满清,一旦进入关内,无不以掌握汉人的圣贤之书为荣,而且这些人一旦喜欢上圣贤之书,就会逐渐失去原来的野性,变得和汉人一样文弱。
对于关外诸民族的同化,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期,他们现在还没有文字,无法知道本民族的过去。
朱由检记得一句话,但忘记了它的出处:同化一个民族,最好的方式就是割裂它的历史。现在关外的这些民族,根本没有历史,往往一个部落就是一个民族,如果他们接触到圣人之言与圣贤之书,被汉民族同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朱由检还有其它的打算,便问起孔贞运:“孔爱卿,要让完全不懂汉话的孩子,学到基本上能与汉人对话的地步,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回陛下,此事臣没有研习过,因为平时学习汉字的,都是会说汉话的孩子,他们要想学到能自由读写的地步,大约需要五六年。”孔贞运根据经验,孩子要学习汉字到能自由书写的水平,起码得学完《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一定的识字量,加上一定的文法技巧,方可用笔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
“五六年?这还是会汉话的孩子?那不会汉话的孩子学习汉语,起码要七八年,而那些一边劳作一年学习汉语的成年人,恐怕一辈子都学不好了。”朱由检不怕夸张一下,越夸张效果越好,“众卿,可有缩短时间的好办法?”
“回陛下,臣有一法,可以缩短学习的时间,一个完全不通汉话的孩子,学到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思,大约需要两年时间。”教育部的官员夏日瑚出列参奏。
“夏爱卿有何方法?说出来大家听听。”朱由检微笑着,深深地打量着夏日瑚,以目光鼓励他说下去。
“回陛下,臣的方法很简单,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就是汉人的孩子学习汉字,也会节约许多时间。”
“夏大人,别磨蹭了,你赶紧说吧。”大臣们纷纷催促夏日瑚。
“第一,教习白话文,白话文更贴近百姓的生活,便于日常交流,如果边学边用,学起来会快许多,大约掌握两千个常用的汉字,就能进行日常对话,掌握三千个汉字,就能自由写些文章。”
孔贞运几次想张口,都被朱由检止住,示意让夏日瑚把话说完。
“第二,简化汉字,汉字笔画太多,认读、书写起来比较麻烦,如果作为一门艺术品,倒是不错,但作为交流的工具,就显得复杂了,假如能减少汉字的笔画,则认读、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
“第三,给汉字注音,平时学习汉字,都是依据典籍,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一本书一本书地学,孩子需要记住书中每一个汉字的读音,学起来特别费劲,臣在整理典籍的时候,偶然发现,如果能有一种方法给汉字注出读音,那么只要掌握注音的方法,不识的字可以查找它的读音,孩子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注音?如何注音?用什么注音?”大臣们纷纷议论,谁也不知道注音是怎么回事,但他们听说能缩短学习的时间,还是比较赞同,将来自己的儿子孙子重孙子学习起来要省事得多。
“陛下,老臣反对,如果改成白话文,那么圣贤之书,后人还怎么认识?”孔贞运还瞪了夏日瑚一眼,责怪他这么大的事情,没有事先和自己商量。
他是教育部长,对于汉字的改革,自然有发言权,给汉字注音,他隐隐觉得能缩短学习的时间,还可以接受,但学习白话文,简化汉字,那以后的学生,谁还记得老祖宗留下的圣贤书?别人可以不关心,但孔子是他的嫡系先祖,他不能不为祖宗争一争。
“孔大人,圣贤书自然不能废,学校在教习白话文的同时,也会教习古代的汉语,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汉语的优美与圣贤书的传教作用。对于圣贤之书和诸史典籍,可以用简化的汉字重新誊写一遍,供孩子们学习。”夏日瑚自己也不太明白,他只是将朱由检的话,原封不动地说出来。
“所有的典籍都要重新誊写,得花多少时间?花费的银子也不会少吧?”孔贞运还是不依,但语气稍稍和缓了些。
“能缩短孩子学习的时间,花点银子也是值得的。”朱由检对夏日瑚的表现,基本满意,昨晚教他的一席话,今天就能在朝堂使用。
但朱由检认为,汉字改革,阻力重重,自己要是不帮他一把,仅凭夏日瑚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推行不下去,帮助夏日瑚就是帮助自己。
既然要改革文字,那就彻底地改革下去,学习白话、汉字简化、拼音注音、引进标点,一样也不能少。
目前看来,最大的阻力来自孔贞运------孔子的嫡系后人,必须让他退缩,朱由检从袖中掏出一张纸条,“昨天朕接到一份奏章,其中一句话,朕不解其意,孔爱卿能否为朕解读一番?”
北海省与黑龙省似乎商量好了,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向政务院上疏。☆→,
当地土著民族众多,语言不通,交流起来困难,但每个民族的人口又很少,如果让府县的公职人员学习土著语言,需要大量的人手,这显然不太现实。
为了加强对土著的管理,两省都发出询问,政务院能否考虑在当地创办汉语学校,让土著们学习汉语。
如果土著学会了汉语,不但能加强土著与官府之间、不同土著之间的交往、通婚,又可以加快他们的汉化。
这是一件大事,涉及到归化两省的土著问题。
如果政务院决定全面归化,则需要建造大量的学校,还要有大量的汉语教员,此外,经济上的投入也不能太少。
黄立极不能作主,只好上报朱由检。
朱由检看了两省的上疏,决定在朝会上讨论。
政务院总理黄立极根据朱由检的授意,当朝宣读了两位省长的上疏。
“众爱卿,对于两省的要求,大家议一议,有什么好的想法,不妨当众说出来。”朱由检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他想先听听大臣们的想法。
“回陛下,两位省长的要求,老臣认为可以实行,关外之人,不事教化,不通圣人之言,也就难以听从官府的管教,官府管理起来必然困难,且圣人之言,当传之四方,方能令四夷臣服。”一向喜欢发言的孔贞运,对于传授汉语、弘扬圣人之言的事,最为推崇。
“孔大人,在关外开办学校,需要花费多少银子,不知道孔大人计算过没有?”毕自严看到花钱,他就心疼,刚刚朱由检让他拨出巨款,用于设计、建造新式战舰,他正恼火着呢!毕自严不敢冲朱由检发火,但孔贞运又要他拿出大量的银子,他当然不乐意了。
“毕大人,需要银子,那学校就不开设了?北五省开设学校,不是一样要花银子?难道黑龙省、北海省就不是大明的土地?”孔贞运将战火引到朱由检头上,北五省的义务教育,可是朱由检一手促成的,是他推行改革的重中之重。
毕自严果然吃瘪,“孔大人,北五省都是汉人,这与黑龙省、北海省能够比较吗?”
“臣认同孔大人的看法,”李春烨虽然不完全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但他已经是朱由检的铁杆粉丝,“黑龙省、北海省土著众多,语言不一,要想学好他们的语言再进行交流,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而且也需要大量的人手,这些人员也需要支付大量的俸禄,要想一劳永逸解决问题,还是要在当地推广汉话。”
孔贞运大喜,今天总算有志同道合的战友了,“李大人说得甚是,推广汉语,还能加快当地的汉化。”
李春烨向朱由检拱拱手:“陛下,老臣认为,要加快两地的汉化,莫如开设两类学校,一类是全日班,让孩子自小学习汉话,接受圣人之言的熏陶,以后对他们的影响,就会根深蒂固;此外,还要开设成人班,让成人每天或者每月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学习汉话,尽早学会与汉人之间的交流。”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众人纷纷附议,他们实在找不出反对的意见,既然黑龙省、北海省已经是大明的国土,所有的百姓自然应该学会汉话,接受地方官员的全面管理,如果让他们自行发展,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很可能又是一个乌思藏、朵甘。
至于开设学校需要银子,那是毕自严的事,反正又不会克扣他们的俸禄。
面对洪水般的同意浪潮,毕自严孤掌难鸣,他本来还要反对,最终还是暗暗咽下要说的话。
“既然众卿都同意,那此事就这么定下来了,孔爱卿负责具体的操作。”
由孔贞运操作,自然学的都是圣人之言,他绝对不会想到,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
朱由检也认为,现在没有必要对土著进行科学教育,连本民族的文字都没有,还处于游牧甚至渔猎时期,他们通过学习汉语,能直接融入大明的农耕社会就不错了,谈什么科学?
汉人的圣贤之书,对于外民族的同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蒙古,还是满清,一旦进入关内,无不以掌握汉人的圣贤之书为荣,而且这些人一旦喜欢上圣贤之书,就会逐渐失去原来的野性,变得和汉人一样文弱。
对于关外诸民族的同化,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期,他们现在还没有文字,无法知道本民族的过去。
朱由检记得一句话,但忘记了它的出处:同化一个民族,最好的方式就是割裂它的历史。现在关外的这些民族,根本没有历史,往往一个部落就是一个民族,如果他们接触到圣人之言与圣贤之书,被汉民族同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朱由检还有其它的打算,便问起孔贞运:“孔爱卿,要让完全不懂汉话的孩子,学到基本上能与汉人对话的地步,大约需要多长时间?”
“回陛下,此事臣没有研习过,因为平时学习汉字的,都是会说汉话的孩子,他们要想学到能自由读写的地步,大约需要五六年。”孔贞运根据经验,孩子要学习汉字到能自由书写的水平,起码得学完《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一定的识字量,加上一定的文法技巧,方可用笔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
“五六年?这还是会汉话的孩子?那不会汉话的孩子学习汉语,起码要七八年,而那些一边劳作一年学习汉语的成年人,恐怕一辈子都学不好了。”朱由检不怕夸张一下,越夸张效果越好,“众卿,可有缩短时间的好办法?”
“回陛下,臣有一法,可以缩短学习的时间,一个完全不通汉话的孩子,学到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思,大约需要两年时间。”教育部的官员夏日瑚出列参奏。
“夏爱卿有何方法?说出来大家听听。”朱由检微笑着,深深地打量着夏日瑚,以目光鼓励他说下去。
“回陛下,臣的方法很简单,如果采用这种方法,就是汉人的孩子学习汉字,也会节约许多时间。”
“夏大人,别磨蹭了,你赶紧说吧。”大臣们纷纷催促夏日瑚。
“第一,教习白话文,白话文更贴近百姓的生活,便于日常交流,如果边学边用,学起来会快许多,大约掌握两千个常用的汉字,就能进行日常对话,掌握三千个汉字,就能自由写些文章。”
孔贞运几次想张口,都被朱由检止住,示意让夏日瑚把话说完。
“第二,简化汉字,汉字笔画太多,认读、书写起来比较麻烦,如果作为一门艺术品,倒是不错,但作为交流的工具,就显得复杂了,假如能减少汉字的笔画,则认读、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
“第三,给汉字注音,平时学习汉字,都是依据典籍,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一本书一本书地学,孩子需要记住书中每一个汉字的读音,学起来特别费劲,臣在整理典籍的时候,偶然发现,如果能有一种方法给汉字注出读音,那么只要掌握注音的方法,不识的字可以查找它的读音,孩子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注音?如何注音?用什么注音?”大臣们纷纷议论,谁也不知道注音是怎么回事,但他们听说能缩短学习的时间,还是比较赞同,将来自己的儿子孙子重孙子学习起来要省事得多。
“陛下,老臣反对,如果改成白话文,那么圣贤之书,后人还怎么认识?”孔贞运还瞪了夏日瑚一眼,责怪他这么大的事情,没有事先和自己商量。
他是教育部长,对于汉字的改革,自然有发言权,给汉字注音,他隐隐觉得能缩短学习的时间,还可以接受,但学习白话文,简化汉字,那以后的学生,谁还记得老祖宗留下的圣贤书?别人可以不关心,但孔子是他的嫡系先祖,他不能不为祖宗争一争。
“孔大人,圣贤书自然不能废,学校在教习白话文的同时,也会教习古代的汉语,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汉语的优美与圣贤书的传教作用。对于圣贤之书和诸史典籍,可以用简化的汉字重新誊写一遍,供孩子们学习。”夏日瑚自己也不太明白,他只是将朱由检的话,原封不动地说出来。
“所有的典籍都要重新誊写,得花多少时间?花费的银子也不会少吧?”孔贞运还是不依,但语气稍稍和缓了些。
“能缩短孩子学习的时间,花点银子也是值得的。”朱由检对夏日瑚的表现,基本满意,昨晚教他的一席话,今天就能在朝堂使用。
但朱由检认为,汉字改革,阻力重重,自己要是不帮他一把,仅凭夏日瑚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推行不下去,帮助夏日瑚就是帮助自己。
既然要改革文字,那就彻底地改革下去,学习白话、汉字简化、拼音注音、引进标点,一样也不能少。
目前看来,最大的阻力来自孔贞运------孔子的嫡系后人,必须让他退缩,朱由检从袖中掏出一张纸条,“昨天朕接到一份奏章,其中一句话,朕不解其意,孔爱卿能否为朕解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