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直驱险难量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一天是祭灶节,俗称小年。腊月二十三这日,要准备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供奉灶王。新年前的扫尘,贴春联,剪窗花也都在这天开始,代王府里上上下下忙碌一片。
马三宝笑眯眯地望着,自己牵过小黑准备回北平。王爷拿下了大同,代王府现在安全了,自己奉命送代王妃回家,出来好几天了,这可得回去过年了。燕王府肯定也是这样一片过年气氛了吧?王妃督率众人开始打扫了吧?
忽然一个家丁过来叫道:“马大人!王妃请你去花语厅。”马三宝怔了怔,把马交给家丁,快步来到了花语厅。
徐秀正在厅上,有些不安地走来走去,下面站着个肥头大耳的中年男子,小心翼翼地恭候着。
徐秀一见马三宝进厅,连忙就道:“三宝!你看看这个。”递给马三宝一根玉簪。
马三宝接过看了看,不由一愣。是一根和田玉的长簪,温腻柔润,凝若羊脂,簪头带着一抹秋梨黄籽皮。
徐秀道:“这是上次宜宁公主来大同,我送给她的。”
马三宝点点头:“不错,公主去京城时一直戴着。”后来在天禧寺里服丧头发上便改系了麻绳。马三宝想起她在塔里的怪模样,不由一阵心酸。
徐秀道:“这是当铺徐老板。有人当这簪子,徐老板记得这是王府之物,就送过来了。”徐秀素来喜欢珍奇首饰,大同是通衢大市,常有来往客商旅人典当,当铺老板得王妃吩咐,有了好东西先送进王府看,所以甚是相熟。而且这根簪子本来就是自这当铺得来,老板印象深刻。这些却不必和马和说了。
马三宝望向胖胖的徐老板:“什么人当的?什么时候?”
徐老板见马三宝一身戎装佩着腰刀,面上笑眯眯地却掩不住威严,不由有些害怕,怯怯地道:“是今儿早上来当的,小的晌午进了店才看到。看到就送来了。伙计只记得是个店小二。”
“店小二?” 马三宝心中琢磨。莲花会把这簪子给谁呢?还是谁偷了这簪子?不可能,皇宫里守卫森严,没那么简单。
“带我去看看吧!” 马三宝冲徐秀打了个招呼,和徐老板出了门。徐秀担心他不熟悉大同,唤田管家跟着马三宝一起去了。
当铺在繁华的南大街上,一个大大的“当”字幌子挑出在房檐上,店铺上的招牌却是“恒舒典”三个字。临门摆着个巨大的货架,玲琅满目。左手是个高高的楠木柜台,典当的人就在这把当品递进去估价。
徐老板唤出伙计,是个中等个儿瘦瘦的小伙子,见了马和也有些紧张得说话不利索:“就是今儿早上来的,当了三两银子。哪里的?不知道啊,横竖是个店小二。”
马三宝皱了皱眉头,问田管家:“这大同有几家客栈?”
田管家想了想:“大的有七八家,小的可就多了,总有几十上百家。”
马三宝又问伙计:“那店小二拿了银子,往哪个方向走的?”
伙计指了指东面:“沿着大街走的。”
徐老板赶紧笑道:“田管家,让这伙计陪您去找找吧?”
也只有这样了。马三宝田管家和伙计三人出了恒舒典,顺着大街一家家客栈问过去。走到第十五家,是个有些破旧的小客栈,只有一个单扇门脸,招牌上“联升客栈”,一个小二正在擦门贴春联。
伙计喜道:“是他!”一把抓住:“哈!可找到你了!”
店小二吓了一跳,认出是当铺的:“咋了?”
田管家温言道:“这只簪子是谁当的?带我们去看看,可能是个熟人。”
店小二答应着。这个却是个话痨子,絮絮叨叨:“是位老人家,本地口音,来了有半个月了,一直病着。前儿上街说是遇了小偷,银子都被偷了,您说这小偷可恨不可恨!没银子抓药,房饭钱也欠了不少,才去当了簪子。三两银子有些亏了,老人家那意思大概还想赎当。病得重不重?可不轻!请大夫看了,这就要过年了可怎么处?二位留神,地上这冰可滑溜,别摔着!”
一边领着马三宝田管家穿堂过院,来到靠后门的一个小间,门口堆着柴火,原来大概是间柴房。
店小二掀起门帘,一边大声说道:“王老伯,好点不?有人来看你呐!”
马三宝进了屋,狭窄逼仄,墙角摆了张单人榻并没有炕;没有桌子,就放了个方凳在榻前,凳子上有个药碗,还残着点儿药汁。屋里阴冷潮湿,一股药味儿。
一个瘦小伛偻的老人面对墙躺在榻上,盖着棉被。听到小二招呼,缓慢地转过身,勉强睁开眼,却又被门口透进的阳光照得一眯眼。
马三宝见了老者面容,大吃一惊:“王伴伴!”一步跨到榻前,握住王直的手。干枯的双手冰凉瘦削,一根根青筋暴在手面,大概是冷,整个人有些颤抖。
王直有些呆呆地,任马三宝握着手,半晌低低唤了声:“马,马大人!”一行浑浊的老泪,顺着苍老的面颊滑落。
****************
腊月二十八,燕王府里一派喜气洋洋。门户窗牖上都贴了大红的春联窗花,屋檐下回廊里挂上了各式宫灯,连院子里过冬的花草树木上也是披红挂绿,到处鲜艳亮丽。
徐英捧着一叠崭新的棉衣棉袍,走到了听松居。
前日马三宝深夜到家,居然带了京城的王伴伴回来。那是宫中的老人,徐英幼时常随中山王去皇宫里玩耍,和王直熟悉得很。想了想,便把他安排住在了听松居,也是个长久之意。
徐英进了门,听见燕王说话的声音,不由微笑。丈夫是个念旧重情之人,昨儿一整天就忙着安排医官诊视,沐浴更衣,命厨房做稀烂食物……
徐英掀帘进屋,果然朱棣朱权和道衍三人在。王直还是靠在炕上,但清爽干净,比昨日精神了很多。见徐英捧着新衣,急忙招呼:“太烦劳王妃了。”
徐英笑道:“伴伴就别和我外道了,我小时候在宫里可没少麻烦您。”
王直叹口气,回忆道:“王妃那时像个小子,老臣记得有次齐王都被你打哭了。”
朱棣精神一振:“有这事?老七这么没用?”
徐英不好意思地笑:“这都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了。那时小,打着玩儿的。”望着王直问:“七弟在京里还好吗?”
王直摇了摇头:“齐王刚回京城的时候进过宫,看着就有些郁悒的样子。后来被贬了就没来过,他那一个傲性的。。”
王直话没说完,几个人却都听懂了。一个被贬的藩王,又一直是在封地自由自大惯了的,在京城如何过得下去?
朱棣关心地问:“那十五弟和十九弟呢?”
王直想了想:“陛下对他二位挺好,各自赐了府邸。辽王匆匆进宫过一次,谷王和黄大人走得比较近,倒时常来。”
朱权忍不住:“这皇宫里,成了黄大人的地盘了!十九弟脚底抹油逃回应天府,倒还有脸见人?”
王直苦笑:“陛下听了黄大人的建议,把左军都督府交给了谷王,京城里就那么点儿军队了,不知道谷王能带得怎么样。”
朱权更加怒:“十五哥那么个能人小皇帝不用,倒用十九弟?真是发昏。我大明的天下,难道要改姓黄?”
道衍却似若有所思:“左军都督府还有多少军士?”
王直一愣,这才发现自己可把朝廷的底子都说出来了,一时犹豫不答。
朱棣摆了摆手,示意道衍不要多问。含笑对王直道:“京师的事情不用提了。伴伴不要担心,就在这儿安心住着。”
徐英也笑道:“是,伴伴别嫌弃,我夫妇给您养老送终!”
王直心中感动。这几个月自应天府一路颠沛到原平村头,老家一片破败,谁也不认识。出来了,却不知往哪里去。自己这一把年纪,几十年一直呆在皇宫里,外面的世界实在令人不安恐惧。此时望着朱棣和徐英二人诚恳的笑容,竟然想落泪。
朱棣看出王直的心酸,拍了拍他的手:“别多想,过去的就算了。”
朱权却道:“伴伴你到底犯了什么事啊?小皇帝真是够昏的,你这么个老人也容不下?”
王直拭了拭眼泪,缓缓说道:“陛下是个好人,就是,就是有时候太好了。我这事不能怨陛下,如果不是陛下拦着,太后要治我死罪呐。”回想那一日太后冰冷的目光,王直打了个寒颤。
朱棣听得皱眉,见王直后怕,又安慰地拍了拍他。
王直回想着:“什么人能进省躬殿,看到奏章呢?”
朱棣见他凝神,劝道:“伴伴这会儿别想了,先把身体养好了,好好过年。”
王直想不出来,很苦恼,半晌忽然一把抓住了朱棣的大手:“王爷!我不知道是谁,但是宫里有奸人,确定无疑!上次投毒害太祖和李才人,这次偷阅奏章造谣言,很可能是一个人。是冲着皇帝来的!太祖没害到,这次就要害陛下了!”
朱棣和徐英对望了一眼,心情沉重。宫里的奸人,燕王能怎么办呢?
徐英安慰王直:“陛下真龙天子百神护佑,没事的。伴伴歇息吧,别想了。”
朱权长长地叹了口气:“大侄子啊!叔叔们都想帮你,你怎么就不懂呢!你那黄大人再亲,还能亲过你亲叔叔?”说着站起了身:“听着让人气闷,我先走了。”跺了跺脚准备出门。
王直犹豫着叫道:“宁王爷!”
朱权回过身:“怎么?”
王直看看朱权,看看徐英,又看回朱棣:“应天府现在只有不到一万守军。”迟疑着说道:“王爷倘若疾驱京师,京师单弱,势必,势必……”说着一阵咳嗽。徐英连忙上前拍背。王直有些气喘,闭上眼不再说话。
在王直心中,朱允炆和朱棣朱权都是自己看着长大的,本是一家人;再吵再闹,也不至于有性命之忧。而这宫中奸人不惜下毒散布谣言,皇帝现在的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朱棣和朱权对望一眼,目光中满是震惊。从来也没想过可以不攻山东直奔京城!道衍微微笑着,一幅了然于胸的模样。
徐英做个手势,示意王直休息了,几个人蹑脚出了内室,徐英轻轻带上了门。
一到外堂,朱权便道:“这太冒险了!山东大军必定拦截,中间不知得打多少场。就算冲到江边,盛庸平安在后一堵,前后夹击,山东或辽东军再自后断我粮饷,非送命不可!”望了望朱棣道:“现在这样和小皇帝耗,山东拿不下,他们也打不过来,朝廷那几个小人早晚出昏招,静观其变,反而安全。”
徐英忍不住说道:“可是这样年年打仗,我大明一点儿底子全掏空了。而且伴伴担心宫里有奸人欲对陛下不利。”
朱权急道:“四嫂你说的有道理,我大明禁不起这么耗。可是我们这番心意谁明白呢?四哥都上了三次奏章了,说明是靖难,小皇帝却只相信那些什么黄大人齐大人,一心想把我哥俩活捉了。”停了停道:“不过他倒也不肯杀我们,大概还想当面理论。”
朱棣听着二人争论,心绪纷乱。
这内战打了快三年,朝廷一次次的万人队派过来,山东的粮食早不够用,辽东直隶的也紧张,现在竟是自荆州甚至蜀中运过来。再这样下去,太祖一生的积蓄都耗光了。皇帝年青心善认死理,只想和自己辩个清楚,可是大明真的不能再耗,即使败,做个了结吧!而王直说的这宫中奸人,到底如何?也早些解决得好。
朱棣心意已决,望向道衍,道衍微微点头意示嘉许。
朱棣清了清嗓子:“十七弟,你为什么当时不肯奉诏回京?那岂非更安全?”
朱权一听便知其意,不由苦笑:“四哥四嫂倒底心意相通呐。好吧,听你们的,拼了!临江一决!”
建文四年正月初四,山东的南军尚在过年,燕王誓师南下,继续奉天靖难。这一次,是直奔京师应天府。
这一天是祭灶节,俗称小年。腊月二十三这日,要准备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供奉灶王。新年前的扫尘,贴春联,剪窗花也都在这天开始,代王府里上上下下忙碌一片。
马三宝笑眯眯地望着,自己牵过小黑准备回北平。王爷拿下了大同,代王府现在安全了,自己奉命送代王妃回家,出来好几天了,这可得回去过年了。燕王府肯定也是这样一片过年气氛了吧?王妃督率众人开始打扫了吧?
忽然一个家丁过来叫道:“马大人!王妃请你去花语厅。”马三宝怔了怔,把马交给家丁,快步来到了花语厅。
徐秀正在厅上,有些不安地走来走去,下面站着个肥头大耳的中年男子,小心翼翼地恭候着。
徐秀一见马三宝进厅,连忙就道:“三宝!你看看这个。”递给马三宝一根玉簪。
马三宝接过看了看,不由一愣。是一根和田玉的长簪,温腻柔润,凝若羊脂,簪头带着一抹秋梨黄籽皮。
徐秀道:“这是上次宜宁公主来大同,我送给她的。”
马三宝点点头:“不错,公主去京城时一直戴着。”后来在天禧寺里服丧头发上便改系了麻绳。马三宝想起她在塔里的怪模样,不由一阵心酸。
徐秀道:“这是当铺徐老板。有人当这簪子,徐老板记得这是王府之物,就送过来了。”徐秀素来喜欢珍奇首饰,大同是通衢大市,常有来往客商旅人典当,当铺老板得王妃吩咐,有了好东西先送进王府看,所以甚是相熟。而且这根簪子本来就是自这当铺得来,老板印象深刻。这些却不必和马和说了。
马三宝望向胖胖的徐老板:“什么人当的?什么时候?”
徐老板见马三宝一身戎装佩着腰刀,面上笑眯眯地却掩不住威严,不由有些害怕,怯怯地道:“是今儿早上来当的,小的晌午进了店才看到。看到就送来了。伙计只记得是个店小二。”
“店小二?” 马三宝心中琢磨。莲花会把这簪子给谁呢?还是谁偷了这簪子?不可能,皇宫里守卫森严,没那么简单。
“带我去看看吧!” 马三宝冲徐秀打了个招呼,和徐老板出了门。徐秀担心他不熟悉大同,唤田管家跟着马三宝一起去了。
当铺在繁华的南大街上,一个大大的“当”字幌子挑出在房檐上,店铺上的招牌却是“恒舒典”三个字。临门摆着个巨大的货架,玲琅满目。左手是个高高的楠木柜台,典当的人就在这把当品递进去估价。
徐老板唤出伙计,是个中等个儿瘦瘦的小伙子,见了马和也有些紧张得说话不利索:“就是今儿早上来的,当了三两银子。哪里的?不知道啊,横竖是个店小二。”
马三宝皱了皱眉头,问田管家:“这大同有几家客栈?”
田管家想了想:“大的有七八家,小的可就多了,总有几十上百家。”
马三宝又问伙计:“那店小二拿了银子,往哪个方向走的?”
伙计指了指东面:“沿着大街走的。”
徐老板赶紧笑道:“田管家,让这伙计陪您去找找吧?”
也只有这样了。马三宝田管家和伙计三人出了恒舒典,顺着大街一家家客栈问过去。走到第十五家,是个有些破旧的小客栈,只有一个单扇门脸,招牌上“联升客栈”,一个小二正在擦门贴春联。
伙计喜道:“是他!”一把抓住:“哈!可找到你了!”
店小二吓了一跳,认出是当铺的:“咋了?”
田管家温言道:“这只簪子是谁当的?带我们去看看,可能是个熟人。”
店小二答应着。这个却是个话痨子,絮絮叨叨:“是位老人家,本地口音,来了有半个月了,一直病着。前儿上街说是遇了小偷,银子都被偷了,您说这小偷可恨不可恨!没银子抓药,房饭钱也欠了不少,才去当了簪子。三两银子有些亏了,老人家那意思大概还想赎当。病得重不重?可不轻!请大夫看了,这就要过年了可怎么处?二位留神,地上这冰可滑溜,别摔着!”
一边领着马三宝田管家穿堂过院,来到靠后门的一个小间,门口堆着柴火,原来大概是间柴房。
店小二掀起门帘,一边大声说道:“王老伯,好点不?有人来看你呐!”
马三宝进了屋,狭窄逼仄,墙角摆了张单人榻并没有炕;没有桌子,就放了个方凳在榻前,凳子上有个药碗,还残着点儿药汁。屋里阴冷潮湿,一股药味儿。
一个瘦小伛偻的老人面对墙躺在榻上,盖着棉被。听到小二招呼,缓慢地转过身,勉强睁开眼,却又被门口透进的阳光照得一眯眼。
马三宝见了老者面容,大吃一惊:“王伴伴!”一步跨到榻前,握住王直的手。干枯的双手冰凉瘦削,一根根青筋暴在手面,大概是冷,整个人有些颤抖。
王直有些呆呆地,任马三宝握着手,半晌低低唤了声:“马,马大人!”一行浑浊的老泪,顺着苍老的面颊滑落。
****************
腊月二十八,燕王府里一派喜气洋洋。门户窗牖上都贴了大红的春联窗花,屋檐下回廊里挂上了各式宫灯,连院子里过冬的花草树木上也是披红挂绿,到处鲜艳亮丽。
徐英捧着一叠崭新的棉衣棉袍,走到了听松居。
前日马三宝深夜到家,居然带了京城的王伴伴回来。那是宫中的老人,徐英幼时常随中山王去皇宫里玩耍,和王直熟悉得很。想了想,便把他安排住在了听松居,也是个长久之意。
徐英进了门,听见燕王说话的声音,不由微笑。丈夫是个念旧重情之人,昨儿一整天就忙着安排医官诊视,沐浴更衣,命厨房做稀烂食物……
徐英掀帘进屋,果然朱棣朱权和道衍三人在。王直还是靠在炕上,但清爽干净,比昨日精神了很多。见徐英捧着新衣,急忙招呼:“太烦劳王妃了。”
徐英笑道:“伴伴就别和我外道了,我小时候在宫里可没少麻烦您。”
王直叹口气,回忆道:“王妃那时像个小子,老臣记得有次齐王都被你打哭了。”
朱棣精神一振:“有这事?老七这么没用?”
徐英不好意思地笑:“这都陈谷子烂芝麻的事了。那时小,打着玩儿的。”望着王直问:“七弟在京里还好吗?”
王直摇了摇头:“齐王刚回京城的时候进过宫,看着就有些郁悒的样子。后来被贬了就没来过,他那一个傲性的。。”
王直话没说完,几个人却都听懂了。一个被贬的藩王,又一直是在封地自由自大惯了的,在京城如何过得下去?
朱棣关心地问:“那十五弟和十九弟呢?”
王直想了想:“陛下对他二位挺好,各自赐了府邸。辽王匆匆进宫过一次,谷王和黄大人走得比较近,倒时常来。”
朱权忍不住:“这皇宫里,成了黄大人的地盘了!十九弟脚底抹油逃回应天府,倒还有脸见人?”
王直苦笑:“陛下听了黄大人的建议,把左军都督府交给了谷王,京城里就那么点儿军队了,不知道谷王能带得怎么样。”
朱权更加怒:“十五哥那么个能人小皇帝不用,倒用十九弟?真是发昏。我大明的天下,难道要改姓黄?”
道衍却似若有所思:“左军都督府还有多少军士?”
王直一愣,这才发现自己可把朝廷的底子都说出来了,一时犹豫不答。
朱棣摆了摆手,示意道衍不要多问。含笑对王直道:“京师的事情不用提了。伴伴不要担心,就在这儿安心住着。”
徐英也笑道:“是,伴伴别嫌弃,我夫妇给您养老送终!”
王直心中感动。这几个月自应天府一路颠沛到原平村头,老家一片破败,谁也不认识。出来了,却不知往哪里去。自己这一把年纪,几十年一直呆在皇宫里,外面的世界实在令人不安恐惧。此时望着朱棣和徐英二人诚恳的笑容,竟然想落泪。
朱棣看出王直的心酸,拍了拍他的手:“别多想,过去的就算了。”
朱权却道:“伴伴你到底犯了什么事啊?小皇帝真是够昏的,你这么个老人也容不下?”
王直拭了拭眼泪,缓缓说道:“陛下是个好人,就是,就是有时候太好了。我这事不能怨陛下,如果不是陛下拦着,太后要治我死罪呐。”回想那一日太后冰冷的目光,王直打了个寒颤。
朱棣听得皱眉,见王直后怕,又安慰地拍了拍他。
王直回想着:“什么人能进省躬殿,看到奏章呢?”
朱棣见他凝神,劝道:“伴伴这会儿别想了,先把身体养好了,好好过年。”
王直想不出来,很苦恼,半晌忽然一把抓住了朱棣的大手:“王爷!我不知道是谁,但是宫里有奸人,确定无疑!上次投毒害太祖和李才人,这次偷阅奏章造谣言,很可能是一个人。是冲着皇帝来的!太祖没害到,这次就要害陛下了!”
朱棣和徐英对望了一眼,心情沉重。宫里的奸人,燕王能怎么办呢?
徐英安慰王直:“陛下真龙天子百神护佑,没事的。伴伴歇息吧,别想了。”
朱权长长地叹了口气:“大侄子啊!叔叔们都想帮你,你怎么就不懂呢!你那黄大人再亲,还能亲过你亲叔叔?”说着站起了身:“听着让人气闷,我先走了。”跺了跺脚准备出门。
王直犹豫着叫道:“宁王爷!”
朱权回过身:“怎么?”
王直看看朱权,看看徐英,又看回朱棣:“应天府现在只有不到一万守军。”迟疑着说道:“王爷倘若疾驱京师,京师单弱,势必,势必……”说着一阵咳嗽。徐英连忙上前拍背。王直有些气喘,闭上眼不再说话。
在王直心中,朱允炆和朱棣朱权都是自己看着长大的,本是一家人;再吵再闹,也不至于有性命之忧。而这宫中奸人不惜下毒散布谣言,皇帝现在的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朱棣和朱权对望一眼,目光中满是震惊。从来也没想过可以不攻山东直奔京城!道衍微微笑着,一幅了然于胸的模样。
徐英做个手势,示意王直休息了,几个人蹑脚出了内室,徐英轻轻带上了门。
一到外堂,朱权便道:“这太冒险了!山东大军必定拦截,中间不知得打多少场。就算冲到江边,盛庸平安在后一堵,前后夹击,山东或辽东军再自后断我粮饷,非送命不可!”望了望朱棣道:“现在这样和小皇帝耗,山东拿不下,他们也打不过来,朝廷那几个小人早晚出昏招,静观其变,反而安全。”
徐英忍不住说道:“可是这样年年打仗,我大明一点儿底子全掏空了。而且伴伴担心宫里有奸人欲对陛下不利。”
朱权急道:“四嫂你说的有道理,我大明禁不起这么耗。可是我们这番心意谁明白呢?四哥都上了三次奏章了,说明是靖难,小皇帝却只相信那些什么黄大人齐大人,一心想把我哥俩活捉了。”停了停道:“不过他倒也不肯杀我们,大概还想当面理论。”
朱棣听着二人争论,心绪纷乱。
这内战打了快三年,朝廷一次次的万人队派过来,山东的粮食早不够用,辽东直隶的也紧张,现在竟是自荆州甚至蜀中运过来。再这样下去,太祖一生的积蓄都耗光了。皇帝年青心善认死理,只想和自己辩个清楚,可是大明真的不能再耗,即使败,做个了结吧!而王直说的这宫中奸人,到底如何?也早些解决得好。
朱棣心意已决,望向道衍,道衍微微点头意示嘉许。
朱棣清了清嗓子:“十七弟,你为什么当时不肯奉诏回京?那岂非更安全?”
朱权一听便知其意,不由苦笑:“四哥四嫂倒底心意相通呐。好吧,听你们的,拼了!临江一决!”
建文四年正月初四,山东的南军尚在过年,燕王誓师南下,继续奉天靖难。这一次,是直奔京师应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