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上帝把我的灵魂装错了躯体——性身份识别障碍(2)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现象】
变性人、人妖……我的性别听我的
说到变性人,我们先来介绍一位老爷子。这位老爷子是个书法家,前两年提交了变性申请。那么,在他提交变性申请的时候,他有多大岁数呢?80岁!
老爷子的意思是,自己虽是男儿身,但实际上是个女娇娥。只是因为身处社会,不得不考虑很多因素,尤其他还有妻子儿女。直到80岁的时候,他下定了决心,并且认为自己各个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了。这个时候,真正地可以说年龄不是问题、流言不足为惧啊,别的都不管了,他一心只想变成女人。
他认为过去的80年真正的自己一直被尘封着,自己真正的那个女性的灵魂必须时时警醒,不能轻易露面。他只能“装”出男性的样子,以配合他这男人的躯体。他认为,在人生最后的这段时间,他终于做好了准备,将真正的自己展示到众人面前来。他吃激素、隆胸、化妆、穿裙子,准备像所有女性一样生活。
我想也许这老爷子想的是,虽然没有作为女人出生,没有作为女人活着,但至少要以女人的身份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
很多人可能会完全不理解。为什么活到这么大岁数了,还得去折腾,非得要变性呢?不能就这么安安稳稳地过完这辈子吗?
我记得我对于变性的案例的最初印象源于小时候看到的一篇报道,说是一个女模变性成为男人,并且成为了一个男同性恋。当时我也很不理解,觉得这有什么区别吗?事实上,区别大了。
近年来,咱们流行这么一个词,叫作“追求自我”。也就是说,从心理上进行自我认同。自我认同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一点就是性别角色的认同。常人都会对自己的生理性别进行认同,而易性癖患者的认同则完全相反。比如,上面这老爷子,他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就是一个女人。而后面这位女模,她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男同性恋者。如果这种心理认同不能改变,那么他们就会将身体改变以适应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会采用变性的手段。
对于易性癖患者,他们每天面对自己的时候,想的是:“这不是我,我不该是这样的。”你是不是每天也一万遍地纠结:“这不是我,我的生活不该是这样的。”但是相信我,他们比你痛苦一万倍。
因此,我认为变性人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性别,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很大的牺牲。他们要面临社会、家人甚至是自我的拷问和质疑,尽管他们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他们坚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非常令人钦佩。试想,普通人中又有几个敢于抛下一切去追梦呢?
另外,在同性恋中,其实有很多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但是,其中很多都是双重角色异装症患者。比如,女同性恋中,扮演男性角色的一方往往喜欢身着男性或者中性服装,以暂时获得男性的身份。但是,她们大多数并不否认自己的女性身份,心理上也往往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等特点。
说到这些,大家可能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人妖”。人妖可谓是处在男女之间的典型一类。人妖是很有争议的一个群体,一方面,人们用这个词来骂人,讥讽一些男士不男不女;另一方面,人们也被网络上人妖们美艳的照片惊呆了。
那么,人妖是否属于我们说的这些情况呢?
以泰国人妖为例,各种人妖皇后层出不穷,大多数都比真正的女人还要美丽。但是,他们往往并不是在自愿的情况下成为人妖的,而是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培养人妖的机构。他们要服用雌性激素,学习各种才艺表演,再长大一些还要做一些身体改造的手术。
这种情况下,人妖们并不能被界定为患有易性癖等。但是,在这样扭曲的生活中,他们的心理已经因外在环境而发生了改变。有的干脆做变性手术,有的继续进行表演,各自选择不同的生活。
在外貌上,他们是女性;在实质上,他们是男性;在法律上,他们是男性。在人们的心里,对他们的定位各不相同,但是一般都认为他们非男非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里对自身的性别角色出现认同障碍也就不足为奇了。
【解答】
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心理原因
造成性身份识别障碍有心理原因也有生理原因。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心理原因。
人在出生的时候,就会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所以,父母才能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亢奋地大喊:“是男孩!”“是女孩!”不过我得说,兴奋的父母们,你们太天真了。你们以为你们看到的就是你的孩子的性别吗?大错特错!那只是你孩子的生理性别,而他们的心理性别,完全在于你们的引导!
通常,孩子在两岁左右开始有了性别意识,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判断自己或者别人的性别。也就是说,从不到两岁的时候开始,父母们就应该对孩子做出正确的性别引导了,否则孩子就有可能对于自己的性角色认知出现问题!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这是个小男孩的故事。他父母给他起了一个极其男性化而且富有深意的大名,我们就不透露这个名字了。不过,同时,他们也给他起了一个很女性化的乳名,叫“囡囡”。
为什么起这么个乳名呢?因为这家的奶奶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儿子,始终没能生个女儿。这四个儿子长大后呢,三个哥哥家里生的也都是儿子。这可把老太太急坏了,就想要个小女孩,希望能好好疼爱,结果呢,小儿子结婚后生的还是儿子。老太太虽然也喜欢这个孙子,不过还是觉得失望。正好呢,老太太的这个小儿媳,也就是这位新妈妈,也非常想要生一个女孩,希望能每天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完全无视了爸爸的意见,开始了给小男婴扎小辫、穿裙子、买洋娃娃的“不归路”。
不仅如此,她们还很喜欢逗弄小男孩:“你是男生还是女生啊?”“你看你穿裙子,你是小女生。”你可别觉得这是开玩笑,对于一片空白的孩子来说,他们会记住你告诉他们的一切。于是,小男孩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定了自己“是女生”的信念,对于自己男性化的外表、男性化的性征、男性化的名字以及男性化的一切都十分不满,对外坚称自己是女孩,给自己起了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名字,并且在成年后有强烈的想要变性的念头。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家长们给孩子营造了一个性别错乱的环境,让孩子从小就对自己的性别有了完全错误的认知;二是父亲在家中缺乏威严,没有能够让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将对母亲的依恋转换成对父亲的崇拜,从而获得男性性别的强化。
也就是说,在孩子出生后,父母们就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符合其生理性别的成长环境,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引导,为他们营造一个符合社会对于性别普遍认知的生活环境。父母们要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方面对孩子进行性别引导。
另外,父母也应该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母亲应该表现出温柔的一面,父亲则应该表现出自己有担当的一面,两人的关系应该是平等而和谐的。当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后,就会选择父母中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一个进行模仿和学习。因此,如果父母中与孩子同性别的那一方没能发挥好自己的榜样作用,那么就可能让孩子放弃,转而模仿另一方。这也可能造成孩子的性身份识别障碍。
那么,是不是孩子在过了三四岁这个阶段,性别认知就可以固定下来了呢?事实上,这个问题一直到青春期都应该注意。
如果孩子出现了性身份识别障碍,家长不要马上慌乱。首先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发现其异性化的方面,并反思自己过去有哪些对于孩子的性别塑造产生了不良影响的地方;对于孩子现有的状态应该表示理解,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愿意陪伴自己并且帮助自己渡过心理上的难关。
如果孩子对于自身的性别认知已经成熟,那么父母们应该尽量表示理解和支持,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并在适当的时机予以引导。
【生存法则】
4种效应助你避免性身份识别障碍
1.角色效应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各自拥有自身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引发的不同心理变化,便称为“角色效应”。人的角色往往是为了回应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期待而形成和发展的。
比如,一个女孩生长的家庭环境是非常喜欢男孩的,父母也总是把她当成男孩子来对待,那么,为了回应父母,她会逐渐倾向于扮演男孩的角色,以符合父母心中对她的角色期待。而在长大之后,她又要扮演女性的社会角色。在两种不同的角色之间摇摆,她就很有可能出现性身份识别障碍。
对于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确认自己的性别角色。从生理到心理去接受自己的性别。社会上对于男女两性有较为明显的角色分配,如一般认为女性应该温柔可爱、漂亮整洁、比较感性,而男性则应该勇敢果决、健壮有力、比较理性。个人不必完全按照社会上对于两性角色的普遍认知来改变自己,但是可以以此为参考依据,以便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产生认同。
2.罗森塔尔效应
前面我们介绍过皮格马利翁效应,这里我们要介绍的罗森塔尔效应与其有类似之处,但是并不完全相同。
有这么一个实验。心理学家们到一所小学中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并且将所挑选出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实际上呢?这份名单是随机拟定的,名单上的学生也都是很普通的学生。但是,由于这是一份“权威性”的测试结果,因此教师们对此深信不疑,并对名单上的学生怀有特殊的期待心理。在几个月之后,再次测验时,这些榜上有名的学生的成绩都有所提高,教师对他们也都给予了较高的综合评价。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他人对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会产生一定的性别期望,在这种期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自身为了迎合外在期望会改变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例如,一位外表男性化的女孩,虽然其他人知道她是女生,但是由于其外表酷似男生,于是也总是对她抱有男性的期望。例如,让她帮忙搬运货物或者修理电脑。那么,他人对她的这种男性化的期望,也使得该女生自己在做一些普遍是男性在做的事情的时候感到理所应当,并且在对自己性别的认知上会偏向男性。
身份识别障碍患者要克服外在的期望,坚信自己对性别的定位是唯一的、确定的,并不会被他人的意志改变,因此,自己不必迎合他人期望。
3.名片效应
名片效应指的是,如果在社交中表明自己和对方有相同的态度或者价值观,那么就相当于向对方递交了一张名片,表明了你和他站在同样的立场上,可以让你们迅速地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双方关系也可以迅速发展。
对于很多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来说,他们自身与本人的生理性别完全不符合的穿着打扮、性格态度、为人处世等就是他们的性别名片。比如,一个女生可能理着毛寸,束胸,穿着宽大的球衣活跃在球场上,为人爽朗,豪放不羁。同样,一个男生可能留着长发,穿着裙子,文静优雅,慢条斯理,细声细气。只要看到他们的穿着和表现,人们便马上认识到他们有性身份识别障碍,并对他们产生相应的期望。
所以,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如果想要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首先要从外貌上改变自己,收回自己错位的性别名片,进而对自己的生理性别进行认同。
4.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和前面所说的禁果效应类似,但是其更加强调的是恋爱关系中出现的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深深相爱,可是他们家族却是世仇。他们的爱情注定要遭到双方家族的极力反对。然而,在重重阻碍下,他们的爱情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更加坚固,并最终为了对方而死,成就了完美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的就是当爱情面对强大的外部阻力的时候,双方的感情反而会更加坚定。
对于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尤其是易性癖患者而言,世俗对于他们的爱情怀有偏见并缺乏包容,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激发双方继续走下去的决心。而在这种情况下,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会更加努力地扮演好自身的心理性别角色,以期和自己的伴侣更加长久地走下去。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理性别。在爱情受到家人或者社会的阻力的时候,两个人是否还能够坚贞不渝?是否能够相互包容爱护?是否能够完全接受这错位的性别?这都是在面临阻力的时候会遇到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的不协调之处。
【现象】
变性人、人妖……我的性别听我的
说到变性人,我们先来介绍一位老爷子。这位老爷子是个书法家,前两年提交了变性申请。那么,在他提交变性申请的时候,他有多大岁数呢?80岁!
老爷子的意思是,自己虽是男儿身,但实际上是个女娇娥。只是因为身处社会,不得不考虑很多因素,尤其他还有妻子儿女。直到80岁的时候,他下定了决心,并且认为自己各个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了。这个时候,真正地可以说年龄不是问题、流言不足为惧啊,别的都不管了,他一心只想变成女人。
他认为过去的80年真正的自己一直被尘封着,自己真正的那个女性的灵魂必须时时警醒,不能轻易露面。他只能“装”出男性的样子,以配合他这男人的躯体。他认为,在人生最后的这段时间,他终于做好了准备,将真正的自己展示到众人面前来。他吃激素、隆胸、化妆、穿裙子,准备像所有女性一样生活。
我想也许这老爷子想的是,虽然没有作为女人出生,没有作为女人活着,但至少要以女人的身份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
很多人可能会完全不理解。为什么活到这么大岁数了,还得去折腾,非得要变性呢?不能就这么安安稳稳地过完这辈子吗?
我记得我对于变性的案例的最初印象源于小时候看到的一篇报道,说是一个女模变性成为男人,并且成为了一个男同性恋。当时我也很不理解,觉得这有什么区别吗?事实上,区别大了。
近年来,咱们流行这么一个词,叫作“追求自我”。也就是说,从心理上进行自我认同。自我认同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一点就是性别角色的认同。常人都会对自己的生理性别进行认同,而易性癖患者的认同则完全相反。比如,上面这老爷子,他对自己的性别认同就是一个女人。而后面这位女模,她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男同性恋者。如果这种心理认同不能改变,那么他们就会将身体改变以适应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会采用变性的手段。
对于易性癖患者,他们每天面对自己的时候,想的是:“这不是我,我不该是这样的。”你是不是每天也一万遍地纠结:“这不是我,我的生活不该是这样的。”但是相信我,他们比你痛苦一万倍。
因此,我认为变性人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性别,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很大的牺牲。他们要面临社会、家人甚至是自我的拷问和质疑,尽管他们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他们坚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非常令人钦佩。试想,普通人中又有几个敢于抛下一切去追梦呢?
另外,在同性恋中,其实有很多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但是,其中很多都是双重角色异装症患者。比如,女同性恋中,扮演男性角色的一方往往喜欢身着男性或者中性服装,以暂时获得男性的身份。但是,她们大多数并不否认自己的女性身份,心理上也往往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等特点。
说到这些,大家可能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人妖”。人妖可谓是处在男女之间的典型一类。人妖是很有争议的一个群体,一方面,人们用这个词来骂人,讥讽一些男士不男不女;另一方面,人们也被网络上人妖们美艳的照片惊呆了。
那么,人妖是否属于我们说的这些情况呢?
以泰国人妖为例,各种人妖皇后层出不穷,大多数都比真正的女人还要美丽。但是,他们往往并不是在自愿的情况下成为人妖的,而是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培养人妖的机构。他们要服用雌性激素,学习各种才艺表演,再长大一些还要做一些身体改造的手术。
这种情况下,人妖们并不能被界定为患有易性癖等。但是,在这样扭曲的生活中,他们的心理已经因外在环境而发生了改变。有的干脆做变性手术,有的继续进行表演,各自选择不同的生活。
在外貌上,他们是女性;在实质上,他们是男性;在法律上,他们是男性。在人们的心里,对他们的定位各不相同,但是一般都认为他们非男非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里对自身的性别角色出现认同障碍也就不足为奇了。
【解答】
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心理原因
造成性身份识别障碍有心理原因也有生理原因。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心理原因。
人在出生的时候,就会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所以,父母才能在孩子一出生的时候就亢奋地大喊:“是男孩!”“是女孩!”不过我得说,兴奋的父母们,你们太天真了。你们以为你们看到的就是你的孩子的性别吗?大错特错!那只是你孩子的生理性别,而他们的心理性别,完全在于你们的引导!
通常,孩子在两岁左右开始有了性别意识,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判断自己或者别人的性别。也就是说,从不到两岁的时候开始,父母们就应该对孩子做出正确的性别引导了,否则孩子就有可能对于自己的性角色认知出现问题!
我们可以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这是个小男孩的故事。他父母给他起了一个极其男性化而且富有深意的大名,我们就不透露这个名字了。不过,同时,他们也给他起了一个很女性化的乳名,叫“囡囡”。
为什么起这么个乳名呢?因为这家的奶奶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儿子,始终没能生个女儿。这四个儿子长大后呢,三个哥哥家里生的也都是儿子。这可把老太太急坏了,就想要个小女孩,希望能好好疼爱,结果呢,小儿子结婚后生的还是儿子。老太太虽然也喜欢这个孙子,不过还是觉得失望。正好呢,老太太的这个小儿媳,也就是这位新妈妈,也非常想要生一个女孩,希望能每天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于是,两个人一拍即合,完全无视了爸爸的意见,开始了给小男婴扎小辫、穿裙子、买洋娃娃的“不归路”。
不仅如此,她们还很喜欢逗弄小男孩:“你是男生还是女生啊?”“你看你穿裙子,你是小女生。”你可别觉得这是开玩笑,对于一片空白的孩子来说,他们会记住你告诉他们的一切。于是,小男孩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定了自己“是女生”的信念,对于自己男性化的外表、男性化的性征、男性化的名字以及男性化的一切都十分不满,对外坚称自己是女孩,给自己起了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名字,并且在成年后有强烈的想要变性的念头。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能够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家长们给孩子营造了一个性别错乱的环境,让孩子从小就对自己的性别有了完全错误的认知;二是父亲在家中缺乏威严,没有能够让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将对母亲的依恋转换成对父亲的崇拜,从而获得男性性别的强化。
也就是说,在孩子出生后,父母们就应该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符合其生理性别的成长环境,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引导,为他们营造一个符合社会对于性别普遍认知的生活环境。父母们要通过语言、动作等多方面对孩子进行性别引导。
另外,父母也应该扮演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母亲应该表现出温柔的一面,父亲则应该表现出自己有担当的一面,两人的关系应该是平等而和谐的。当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后,就会选择父母中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一个进行模仿和学习。因此,如果父母中与孩子同性别的那一方没能发挥好自己的榜样作用,那么就可能让孩子放弃,转而模仿另一方。这也可能造成孩子的性身份识别障碍。
那么,是不是孩子在过了三四岁这个阶段,性别认知就可以固定下来了呢?事实上,这个问题一直到青春期都应该注意。
如果孩子出现了性身份识别障碍,家长不要马上慌乱。首先应该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及时发现其异性化的方面,并反思自己过去有哪些对于孩子的性别塑造产生了不良影响的地方;对于孩子现有的状态应该表示理解,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愿意陪伴自己并且帮助自己渡过心理上的难关。
如果孩子对于自身的性别认知已经成熟,那么父母们应该尽量表示理解和支持,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并在适当的时机予以引导。
【生存法则】
4种效应助你避免性身份识别障碍
1.角色效应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各自拥有自身的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引发的不同心理变化,便称为“角色效应”。人的角色往往是为了回应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期待而形成和发展的。
比如,一个女孩生长的家庭环境是非常喜欢男孩的,父母也总是把她当成男孩子来对待,那么,为了回应父母,她会逐渐倾向于扮演男孩的角色,以符合父母心中对她的角色期待。而在长大之后,她又要扮演女性的社会角色。在两种不同的角色之间摇摆,她就很有可能出现性身份识别障碍。
对于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确认自己的性别角色。从生理到心理去接受自己的性别。社会上对于男女两性有较为明显的角色分配,如一般认为女性应该温柔可爱、漂亮整洁、比较感性,而男性则应该勇敢果决、健壮有力、比较理性。个人不必完全按照社会上对于两性角色的普遍认知来改变自己,但是可以以此为参考依据,以便对自己的性别角色产生认同。
2.罗森塔尔效应
前面我们介绍过皮格马利翁效应,这里我们要介绍的罗森塔尔效应与其有类似之处,但是并不完全相同。
有这么一个实验。心理学家们到一所小学中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并且将所挑选出的“最有发展前景的”学生名单交给老师。实际上呢?这份名单是随机拟定的,名单上的学生也都是很普通的学生。但是,由于这是一份“权威性”的测试结果,因此教师们对此深信不疑,并对名单上的学生怀有特殊的期待心理。在几个月之后,再次测验时,这些榜上有名的学生的成绩都有所提高,教师对他们也都给予了较高的综合评价。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他人对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会产生一定的性别期望,在这种期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自身为了迎合外在期望会改变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例如,一位外表男性化的女孩,虽然其他人知道她是女生,但是由于其外表酷似男生,于是也总是对她抱有男性的期望。例如,让她帮忙搬运货物或者修理电脑。那么,他人对她的这种男性化的期望,也使得该女生自己在做一些普遍是男性在做的事情的时候感到理所应当,并且在对自己性别的认知上会偏向男性。
身份识别障碍患者要克服外在的期望,坚信自己对性别的定位是唯一的、确定的,并不会被他人的意志改变,因此,自己不必迎合他人期望。
3.名片效应
名片效应指的是,如果在社交中表明自己和对方有相同的态度或者价值观,那么就相当于向对方递交了一张名片,表明了你和他站在同样的立场上,可以让你们迅速地缩小彼此的心理距离,双方关系也可以迅速发展。
对于很多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来说,他们自身与本人的生理性别完全不符合的穿着打扮、性格态度、为人处世等就是他们的性别名片。比如,一个女生可能理着毛寸,束胸,穿着宽大的球衣活跃在球场上,为人爽朗,豪放不羁。同样,一个男生可能留着长发,穿着裙子,文静优雅,慢条斯理,细声细气。只要看到他们的穿着和表现,人们便马上认识到他们有性身份识别障碍,并对他们产生相应的期望。
所以,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如果想要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首先要从外貌上改变自己,收回自己错位的性别名片,进而对自己的生理性别进行认同。
4.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和前面所说的禁果效应类似,但是其更加强调的是恋爱关系中出现的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深深相爱,可是他们家族却是世仇。他们的爱情注定要遭到双方家族的极力反对。然而,在重重阻碍下,他们的爱情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更加坚固,并最终为了对方而死,成就了完美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的就是当爱情面对强大的外部阻力的时候,双方的感情反而会更加坚定。
对于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尤其是易性癖患者而言,世俗对于他们的爱情怀有偏见并缺乏包容,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激发双方继续走下去的决心。而在这种情况下,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会更加努力地扮演好自身的心理性别角色,以期和自己的伴侣更加长久地走下去。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反过来也可以帮助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理性别。在爱情受到家人或者社会的阻力的时候,两个人是否还能够坚贞不渝?是否能够相互包容爱护?是否能够完全接受这错位的性别?这都是在面临阻力的时候会遇到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的不协调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