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4章 母亲思虑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陈家并不在昌州城,而是在蜀地的王城益州城,坐马车从益州城到昌州城,最快也要两天的时间。
白二夫人陈氏只生有静姝一个女儿,自然就跟命根子似的,丢下病中的女儿回娘家参加侄子的婚礼是迫不得已,毕竟那是自己二哥的嫡长子的婚礼,她这个有诰命的官家夫人能参加婚礼对陈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但她到底心挂着女儿,婚礼后第三日就坐了马车,急急的赶了两天的马车回了昌州城的家中。
静姝还真是在阁楼上远远看见了母亲回来的马车。
那熟悉又陌生的青帷马车,还有前面赶车的瘦黑瘦黑的文叔,远远瞧着,再由远及近,静姝的心就扑通扑通跳起来,然后眼睛就逐渐模糊起来,那泪水竟是抹不尽似的,越抹越多。
她猛地站起身,也顾不上这许多,只胡乱抹了抹脸,就急急忙忙下了阁楼,也没唤碧萱等人服侍,只匆匆就奔去了前院,从角门出去,巴巴的就站在门口等着。
等陈氏的马车到了门口,看见女儿小小的身影穿着半旧不新灰扑扑的衣衫孤零零的站在门口,那心真是像被揉碎了又掰开了的又酸又痛。
陈氏赶紧下了马车先一把搂了女儿都来不及问话,只上下仔仔细细的好生查看了一番,确认了她真的好端端的,已经病愈,鲜嫩嫩的女儿,才问她如何这般自己在门口等着,也没人服侍,也没披件披风,被风吹着着凉了可如何是好。
陈氏有很多的话问,静姝却只是看着自己的母亲,连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强忍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水雾迷蒙又遮挡了视线,又忙急急抹去。
陈氏问她什么话,她哪里听得清楚,只胡乱的点头“嗯嗯”着应一下而已。
陈氏见她如此,只当她是因着生病便格外脆弱些,自己偏偏又没能守在她身边照顾所以心里觉得委屈,便怜惜的拿了帕子帮她细细抹了抹脸,担心总站在门口吹风又让女儿着了凉,也不再说什么便拉了她直接穿过了院子回了自己房中。
陈氏回到房中,见桌上还插着新鲜的莲枝,淡粉的荷苞还挂着盈盈的水滴,煞是新鲜怡人,她见女儿歪着头含笑欣喜的看着自己,便知是她的手笔,心中又是一番熨帖。
她的女儿,自小就是这般细微处替人着想,让人又怜又爱的性子。
不一会儿,丫鬟仆妇送了热水过来,陈氏亲自帮女儿净了面,自己再梳洗一番,又拉着女儿一起用了些清淡小粥,蔬果小菜,才又拉了女儿细细的问话。
静姝想着母亲坐了两日马车,定是十分劳累,虽心中很是不舍,仍是劝她歇息,道是改日才过来请安。
陈氏看女儿那恋恋不舍的样子,湿漉漉软糯的大眼睛,又是心酸又有点好笑,只按了她在自己身边坐着,又一一召了静姝屋里的管事嬷嬷朱嬷嬷,几个大丫鬟碧萱碧蔓等人,细细的问了这几日静姝的起居,大夫每日的诊断说辞开的药方等等,知女儿身体真是无大碍了,这才放下了心。
静姝一直坐在母亲身边看她问话,听她平缓有致的声音,心中只觉酸软一片,想到后来母亲回到京城后在白府难过的日子,静姝想着,今世自己不会嫁给凌修安,但也定会想法子让母亲好过些。
******
且说陈氏回到家中见静姝病情大好,便想起之前女儿病得高烧昏迷不醒之时,她曾去了昌州城郊外慈山寺从寺里的主持慧源大师那里求了镇魂符。
说来也是奇怪,当时大夫都说女儿定是无救了,就是醒来因着烧得太厉害怕也会神志尽失,谁知求了那镇魂符放在女儿的枕下后,女儿的烧便慢慢退了,病情也稳了下来,偶尔醒来,也不似痴傻的模样,大夫看了都说应是已无大碍,她这才稍定了心去了益州城参加侄子的婚礼。
今见女儿已然大好,便就想着改日趁白二老爷休沐之日,阖家去慈山寺还愿,亲自谢过慧源大师。
陈氏计划着这事,自然会跟女儿说起,静姝一听,心中倒是起了一个主意。
她便笑道:“母亲,女儿忘了跟您说,前几日温家姐姐曾经来访过,说起温公子去京中参加会试的事。温伯母觉着让温公子独自去京中赴考很是不放心,正准备也带着温姐姐一起举家搬去京中呢。所以她们也正打算中秋之前去慈山寺上一上香,求个平安符什么的。既然母亲有意去寺中,不如就约了她们一起好了。”
陈氏听了一愣,一是因为女儿说起温家自然随意的态度,二是因为女儿话中的消息,那就是温家竟然要举家一起陪着温习元去京中赴考。
京中物价昂贵,一家人都跟着去京中过上一年半载,也是笔不小的费用,且温家对京中人生地不熟,寡母带着幼女去陪儿子参加春闱,弄得不好,就不是照顾而是拖累了。
她心中疑惑,事关女儿未来的夫家,自然是十分之慎重的。说来初时不觉,现以未来亲家的身份相处日久,陈氏对这门婚事的顾虑也越来越深。
三年前温习元在乡试中一举夺得蜀地秋闱的第三名,因着前两名都是年纪颇大,他这个少年举子便格外的显眼。
白二老爷出身前朝有名的书香世家白家,本身二甲进士出身,学问又好,自到了昌州城便常被请去州学中讲学,早便认得在州学中读书的温习元。
白二老爷一直就很喜欢温学元,觉得他才学品性俱优,又勤奋肯下苦功。及至温习元中了乡试第三,便由州学温习元的老师做媒,和温家交换了信物,定了亲事。
而陈氏之前对温家人可以说是半点不熟悉,及至议亲的时候,陈氏才认识的温家人。不过那时候初初相识,温夫人勤朴知礼又能干,独自培养儿子成才,是周边称道的厚德之人,而温姑娘小小年纪,也礼貌懂事,进退有度。所以那时陈氏也觉着这是门好亲事。
只是时间愈长,和温家人接触愈久,陈氏作为亲家再看女儿未来的夫君,婆婆和小姑,这其中的隐忧便也慢慢浮现了出来。
另外还有一件曾让陈氏困惑不解的便是温家姑娘温玉菡的亲事。
温玉菡今年十六,明年就要十七,在蜀地这么大的姑娘不说定亲,就是成亲都是应该的了,可是温夫人却迟迟不给温姑娘定亲。
若说没有合适的人家,可自温习元中得乡试第三,跟温姑娘求亲的也不知凡几,有温习元的同窗年纪轻轻就有举人功名的,有小官宦之家的子弟,也有大大小小的富商或本地的世家,就是陈氏的娘家陈家也曾给自家子弟求娶过温玉菡。
这些人家看中的都是温习元的潜力,或者看中的是温夫人教养孩子的能力,里面大部分人家论家世可并没有辱没了温玉菡,可是温夫人硬是一个也不满意,一个也没应。
现如今还要带着女儿去京里,这京里温家可不识得什么人家,温家对温玉菡亲事是个什么心思打算,就算不能猜着十成,陈氏现在也能猜出个七八分来了。
这样的心气,可温家又没什么底蕴,这让陈氏对温家人越发的难以安心。
且说静姝说完话后,一直在暗暗观察母亲的反应,此时见母亲神色疑虑,眼中浮过些阴影,心中便是一喜。
前世她是到京中才被考中了二甲进士的温习元莫名其妙的退亲,虽然是低调退亲,但暗地里还是流出什么“本就是口头婚约,白家原就没有诚意,白二夫人仗着商家女财大气粗,一直对其母妹怠慢轻视”之类的流言,让自己,让母亲都沦为笑柄,让母亲在京中白府更是受气。
那些托词静姝自然一个字也不信,母亲因着自己对温夫人一直客气有礼,暗中也是对温家多方资助!
今世她打探温家之事,可不是为了要哄着温家,保住这婚事,避免自己被温家退婚的,而是为了能在蜀地就早早把亲事给退了,免得将来让母亲受辱!就是让自己名声差点也决不让母亲受辱!
只是她知道父亲十分欣赏温习元,好端端的,必不会轻易同意退亲,如果能得到母亲支持,她做什么也就会容易许多。现在离温家上京不过月余,她的时间并不多了。
见母亲沉吟不语,静姝又接着道:“母亲,温姐姐还跟我打听京中物价和宅子之事,我想着这事我不好乱语,以免出错,她还让我跟母亲打听来着,我看,不若正好在寺中见了,也好详细的问问她们的打算。”
听到这话,陈氏的面色更是不好了。
陈氏出身商家,对庶务最是敏感,陈家豪富,陈氏嫁妆丰厚,私房产业更是不少,对钱财本不甚在意,但几年下来,温家母女行事却也让她越来越看不上眼。
她知道温习元侍母至孝,这本是好的品性,现在却只担心他会愚孝将来女儿嫁去过受苦。
但亲事已定,陈氏现如今也只能想着可有什么法子让女儿将来顺心些。
她掩了自己的情绪,伸手抚了抚女儿的脑袋,温和道:“说的也是,那回头我便派人邀请她们,看时间上能不能凑到一块。”
静姝“嗯”了声,把脑袋靠到母亲身上,有一搭没一搭的扯着,状似无心,陈氏起先还当只是小女儿之语,谁知却是越听越心惊。
却正是静姝挑拣着些从温玉菡以及朱嬷嬷碧萱碧蔓等人口中套出来的些温家日常之事,以及温玉菡和静姝过往相处之事,虽一件件听来不见得有什么,串在一起,却不能不让陈氏更加忧虑重重。
静姝最后道:“母亲,听温姐姐说,温公子最是孝顺温伯母,疼爱温姐姐,如此我想着,那日他必会亲自送温伯母和温姐姐到寺中。虽说是定了婚约,但是女儿却当真没怎么见过她,都是听父亲和温姐姐口中之言,不若女儿届时试一试他,可好?”
陈家并不在昌州城,而是在蜀地的王城益州城,坐马车从益州城到昌州城,最快也要两天的时间。
白二夫人陈氏只生有静姝一个女儿,自然就跟命根子似的,丢下病中的女儿回娘家参加侄子的婚礼是迫不得已,毕竟那是自己二哥的嫡长子的婚礼,她这个有诰命的官家夫人能参加婚礼对陈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但她到底心挂着女儿,婚礼后第三日就坐了马车,急急的赶了两天的马车回了昌州城的家中。
静姝还真是在阁楼上远远看见了母亲回来的马车。
那熟悉又陌生的青帷马车,还有前面赶车的瘦黑瘦黑的文叔,远远瞧着,再由远及近,静姝的心就扑通扑通跳起来,然后眼睛就逐渐模糊起来,那泪水竟是抹不尽似的,越抹越多。
她猛地站起身,也顾不上这许多,只胡乱抹了抹脸,就急急忙忙下了阁楼,也没唤碧萱等人服侍,只匆匆就奔去了前院,从角门出去,巴巴的就站在门口等着。
等陈氏的马车到了门口,看见女儿小小的身影穿着半旧不新灰扑扑的衣衫孤零零的站在门口,那心真是像被揉碎了又掰开了的又酸又痛。
陈氏赶紧下了马车先一把搂了女儿都来不及问话,只上下仔仔细细的好生查看了一番,确认了她真的好端端的,已经病愈,鲜嫩嫩的女儿,才问她如何这般自己在门口等着,也没人服侍,也没披件披风,被风吹着着凉了可如何是好。
陈氏有很多的话问,静姝却只是看着自己的母亲,连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强忍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水雾迷蒙又遮挡了视线,又忙急急抹去。
陈氏问她什么话,她哪里听得清楚,只胡乱的点头“嗯嗯”着应一下而已。
陈氏见她如此,只当她是因着生病便格外脆弱些,自己偏偏又没能守在她身边照顾所以心里觉得委屈,便怜惜的拿了帕子帮她细细抹了抹脸,担心总站在门口吹风又让女儿着了凉,也不再说什么便拉了她直接穿过了院子回了自己房中。
陈氏回到房中,见桌上还插着新鲜的莲枝,淡粉的荷苞还挂着盈盈的水滴,煞是新鲜怡人,她见女儿歪着头含笑欣喜的看着自己,便知是她的手笔,心中又是一番熨帖。
她的女儿,自小就是这般细微处替人着想,让人又怜又爱的性子。
不一会儿,丫鬟仆妇送了热水过来,陈氏亲自帮女儿净了面,自己再梳洗一番,又拉着女儿一起用了些清淡小粥,蔬果小菜,才又拉了女儿细细的问话。
静姝想着母亲坐了两日马车,定是十分劳累,虽心中很是不舍,仍是劝她歇息,道是改日才过来请安。
陈氏看女儿那恋恋不舍的样子,湿漉漉软糯的大眼睛,又是心酸又有点好笑,只按了她在自己身边坐着,又一一召了静姝屋里的管事嬷嬷朱嬷嬷,几个大丫鬟碧萱碧蔓等人,细细的问了这几日静姝的起居,大夫每日的诊断说辞开的药方等等,知女儿身体真是无大碍了,这才放下了心。
静姝一直坐在母亲身边看她问话,听她平缓有致的声音,心中只觉酸软一片,想到后来母亲回到京城后在白府难过的日子,静姝想着,今世自己不会嫁给凌修安,但也定会想法子让母亲好过些。
******
且说陈氏回到家中见静姝病情大好,便想起之前女儿病得高烧昏迷不醒之时,她曾去了昌州城郊外慈山寺从寺里的主持慧源大师那里求了镇魂符。
说来也是奇怪,当时大夫都说女儿定是无救了,就是醒来因着烧得太厉害怕也会神志尽失,谁知求了那镇魂符放在女儿的枕下后,女儿的烧便慢慢退了,病情也稳了下来,偶尔醒来,也不似痴傻的模样,大夫看了都说应是已无大碍,她这才稍定了心去了益州城参加侄子的婚礼。
今见女儿已然大好,便就想着改日趁白二老爷休沐之日,阖家去慈山寺还愿,亲自谢过慧源大师。
陈氏计划着这事,自然会跟女儿说起,静姝一听,心中倒是起了一个主意。
她便笑道:“母亲,女儿忘了跟您说,前几日温家姐姐曾经来访过,说起温公子去京中参加会试的事。温伯母觉着让温公子独自去京中赴考很是不放心,正准备也带着温姐姐一起举家搬去京中呢。所以她们也正打算中秋之前去慈山寺上一上香,求个平安符什么的。既然母亲有意去寺中,不如就约了她们一起好了。”
陈氏听了一愣,一是因为女儿说起温家自然随意的态度,二是因为女儿话中的消息,那就是温家竟然要举家一起陪着温习元去京中赴考。
京中物价昂贵,一家人都跟着去京中过上一年半载,也是笔不小的费用,且温家对京中人生地不熟,寡母带着幼女去陪儿子参加春闱,弄得不好,就不是照顾而是拖累了。
她心中疑惑,事关女儿未来的夫家,自然是十分之慎重的。说来初时不觉,现以未来亲家的身份相处日久,陈氏对这门婚事的顾虑也越来越深。
三年前温习元在乡试中一举夺得蜀地秋闱的第三名,因着前两名都是年纪颇大,他这个少年举子便格外的显眼。
白二老爷出身前朝有名的书香世家白家,本身二甲进士出身,学问又好,自到了昌州城便常被请去州学中讲学,早便认得在州学中读书的温习元。
白二老爷一直就很喜欢温学元,觉得他才学品性俱优,又勤奋肯下苦功。及至温习元中了乡试第三,便由州学温习元的老师做媒,和温家交换了信物,定了亲事。
而陈氏之前对温家人可以说是半点不熟悉,及至议亲的时候,陈氏才认识的温家人。不过那时候初初相识,温夫人勤朴知礼又能干,独自培养儿子成才,是周边称道的厚德之人,而温姑娘小小年纪,也礼貌懂事,进退有度。所以那时陈氏也觉着这是门好亲事。
只是时间愈长,和温家人接触愈久,陈氏作为亲家再看女儿未来的夫君,婆婆和小姑,这其中的隐忧便也慢慢浮现了出来。
另外还有一件曾让陈氏困惑不解的便是温家姑娘温玉菡的亲事。
温玉菡今年十六,明年就要十七,在蜀地这么大的姑娘不说定亲,就是成亲都是应该的了,可是温夫人却迟迟不给温姑娘定亲。
若说没有合适的人家,可自温习元中得乡试第三,跟温姑娘求亲的也不知凡几,有温习元的同窗年纪轻轻就有举人功名的,有小官宦之家的子弟,也有大大小小的富商或本地的世家,就是陈氏的娘家陈家也曾给自家子弟求娶过温玉菡。
这些人家看中的都是温习元的潜力,或者看中的是温夫人教养孩子的能力,里面大部分人家论家世可并没有辱没了温玉菡,可是温夫人硬是一个也不满意,一个也没应。
现如今还要带着女儿去京里,这京里温家可不识得什么人家,温家对温玉菡亲事是个什么心思打算,就算不能猜着十成,陈氏现在也能猜出个七八分来了。
这样的心气,可温家又没什么底蕴,这让陈氏对温家人越发的难以安心。
且说静姝说完话后,一直在暗暗观察母亲的反应,此时见母亲神色疑虑,眼中浮过些阴影,心中便是一喜。
前世她是到京中才被考中了二甲进士的温习元莫名其妙的退亲,虽然是低调退亲,但暗地里还是流出什么“本就是口头婚约,白家原就没有诚意,白二夫人仗着商家女财大气粗,一直对其母妹怠慢轻视”之类的流言,让自己,让母亲都沦为笑柄,让母亲在京中白府更是受气。
那些托词静姝自然一个字也不信,母亲因着自己对温夫人一直客气有礼,暗中也是对温家多方资助!
今世她打探温家之事,可不是为了要哄着温家,保住这婚事,避免自己被温家退婚的,而是为了能在蜀地就早早把亲事给退了,免得将来让母亲受辱!就是让自己名声差点也决不让母亲受辱!
只是她知道父亲十分欣赏温习元,好端端的,必不会轻易同意退亲,如果能得到母亲支持,她做什么也就会容易许多。现在离温家上京不过月余,她的时间并不多了。
见母亲沉吟不语,静姝又接着道:“母亲,温姐姐还跟我打听京中物价和宅子之事,我想着这事我不好乱语,以免出错,她还让我跟母亲打听来着,我看,不若正好在寺中见了,也好详细的问问她们的打算。”
听到这话,陈氏的面色更是不好了。
陈氏出身商家,对庶务最是敏感,陈家豪富,陈氏嫁妆丰厚,私房产业更是不少,对钱财本不甚在意,但几年下来,温家母女行事却也让她越来越看不上眼。
她知道温习元侍母至孝,这本是好的品性,现在却只担心他会愚孝将来女儿嫁去过受苦。
但亲事已定,陈氏现如今也只能想着可有什么法子让女儿将来顺心些。
她掩了自己的情绪,伸手抚了抚女儿的脑袋,温和道:“说的也是,那回头我便派人邀请她们,看时间上能不能凑到一块。”
静姝“嗯”了声,把脑袋靠到母亲身上,有一搭没一搭的扯着,状似无心,陈氏起先还当只是小女儿之语,谁知却是越听越心惊。
却正是静姝挑拣着些从温玉菡以及朱嬷嬷碧萱碧蔓等人口中套出来的些温家日常之事,以及温玉菡和静姝过往相处之事,虽一件件听来不见得有什么,串在一起,却不能不让陈氏更加忧虑重重。
静姝最后道:“母亲,听温姐姐说,温公子最是孝顺温伯母,疼爱温姐姐,如此我想着,那日他必会亲自送温伯母和温姐姐到寺中。虽说是定了婚约,但是女儿却当真没怎么见过她,都是听父亲和温姐姐口中之言,不若女儿届时试一试他,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