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考试辟谣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弘文馆内,数十名皇族子弟正低头疾书,几名弘文馆教授紧张地注视着沙漏,时间已经快到了,但大部份皇族子弟都还没有写完。
天子赵祯则坐在一旁耐心地喝茶,他以一个时辰为限,要求皇族子弟每人写一篇关于军队变革的对策,字数三千字。
这道题的难度很大,首先是时间紧迫,一个时辰写三千字,要疾书如飞,不能有丝毫停滞,必须一气呵成,其次题目要求也高,赵祯事先没有透露题目,甚至没有告诉弘文馆他今天要来。
所以皇子们必须肚中有货,平时就要经常思考国家大事,有清晰的见解和理念,才能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完成这次考试。
赵祯的目光时不时瞥向赵仲针,这两天宫里有个传闻,那天赵仲针是故意表现给自己看,这个传闻赵祯最初并没有在意,但说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说得有理有据,让赵祯有点动摇了,难道皇孙赵仲针真的是故意表现给自己看吗?
正是这种疑虑才有了今天这场突击考试,赵祯不考骑射武艺、不考诗词五经、不考论语孟子,只考最能看出一个人才华的对策。
赵祯实在看重这个令他惊叹的皇孙,他需要亲眼看一看这个皇孙的真实才华,而不想被宫中一些闲言碎语所左右。
“还有一炷香时间,大家抓紧了!”为首大学士孙敏提醒众皇子一声,随即点燃了一炷香。
这时,赵仲针已经停笔了,开始从头检查一遍自己的答卷,看样子他答得不错,看了半天都没有发现错字。
赵祯注视着他的举动,心中开始有了一种期待。
还有半炷香,赵仲针第一个起身,来到赵祯面前躬身行一礼,将卷子放在桌上,再行一礼,退了下去,没有惊扰别人的考试。
赵祯有点迫不及待地拾起他的卷子细看,题目是《论大宋军制积弊之我见》。
好一笔漂亮的小楷,赵祯暗暗夸赞,这书法确实可以去考进士了。
他又继续往下看,第一句话便点题:‘夫宋军制之弊非始于宋而患于宋。’
很有意思,赵祯看懂了赵仲针这句话的意思,宋朝兵制继承后周,那么兵制的弊端应该也是从后周开始,但后周的军队并没有显示出多少弊端,相反,反而横扫天下,灭南唐、灭汉,灭后蜀,横扫天下,所以赵仲针说,患于宋,也就是到了宋朝才开始出现弊端。
然后写了五个积弊,弊端一:冗兵严重,财力不堪重负;弊端二: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军制混乱;弊端三:禁军疏于训练,战斗力薄弱;弊端四:军队贪污盛行,虚报、克扣军俸严重;弊端五:忧患意识不足,战马不继,军器老旧。
赵祯轻轻一叹,说得很透彻。
这时,大学士孙敏高喊一声,“时间到,停笔!”
有天子在场,没有人敢违规,纷纷放下笔,三十几名皇族子弟纷纷上前交卷,施礼退下,大多数人都满脸沮丧,实在考得太糟糕。
赵祯浏览一下,除了赵仲针外,居然没有一个人做完,而且绝大部分考生都只做完一半,而且写得不知所云,令赵祯暗暗摇头。
他从中抽出了琅琊王赵文恽的卷子,对几名教授笑道:“这两份卷子我来看,其余卷子烦请几位批阅一下。”
几名教授分了卷子,认真批阅起来。
赵祯先看了看赵文恽的卷子,他对赵文恽很熟悉,他一直觉得赵文恽的字写得不错,但还没有和同龄人对比过。
他把赵文恽和赵仲针的一字放在一起,就明显感觉不一样了,赵文恽的字很秀气,笔画圆润,略显轻柔,就仿佛江南水乡般的柔美。
而赵仲针字里行间之间却显得雄奇大气,十分硬朗果断,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的感觉,很有一种北方雄伟大山般的气势。
赵祯暗暗叹了口气,看字如看人,赵仲针给他那种英武果断的感觉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真真实实的性格。
尽管他感情上更喜欢赵文恽,但将来的大宋皇帝需要汉武帝那样雄才大略的君主,而不是小女人一样容易被人控制的君王,在这一点上,赵文恽明显差得太远。
赵祯又看了看赵文恽的对策,只写了一半不到,列出了几个问题,冗兵沉重,财力开支太大,都是自己给他讲过的内容,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浮于表面,内容不深刻,更没有解决之道,令赵祯十分失望。
赵祯便将赵文恽的卷子放在一边,又仔细看赵仲针的试卷。
赵仲针写宋辽之战,说宋军胜则战果不显,败则一溃千里,虽胜多负少,但最终财力物资以及兵员损耗却远远大于辽国,原因是宋军追击力量太弱,辽军败则全身而退,宋军追之不及,战果稀薄,但究其根源,还是失去幽州的战略恶果,导致平原作战,辽军铁骑随时可席卷南下,宋军无艰可守。
赵仲针又写到了宋夏之战,指西夏是被辽国扶植,目的是为断大宋河西之望,辽夏呈犄角之势,俨如吴蜀联盟对魏,西夏军事危机,辽军必陈兵南下,若幽州危急,西夏必出兵陕西路,使大宋东西两端难顾。
看到这里,赵祯赞叹不已,赵仲针很有大局观,看得深透,不过他也有点奇怪,赵宗实可没有这么高的水准,赵仲针又是从哪里知晓?
想到这,他对自己身后的宦官吩咐两句,宦官快步下去了。
赵祯进了内堂坐下,不多时,赵仲针匆匆赶来,跪下行礼,“孙儿拜见皇祖父!”
赵祯摆摆手,笑眯眯道:“起身说话!”
“孙儿遵命!”
赵仲针站起身,垂手站在一旁。
赵祯又指指文章笑问道:“这篇对策写得很好,朕想听你说说,先具体谈一谈你的军制变法。”
“回禀皇祖父,孙儿认为军制改革不能急躁,需徐徐图之,百年积弊,怎可能一朝改变,应该先从比较容易的地方着手,首先是削减冗兵,先乡兵、再厢军,最后是禁军,乡兵虽然各地数量不多,但各地加起来却有二十几万之众,地方的财力一大半都是用来养乡兵,其实是没有必要,只要禁军驻防在各战略紧要之处,一旦地方叛乱,或者乱民造反,禁军便可随时扑灭,所以孙儿的第一个方案就是废乡兵。”
“说得好,继续说下去。”
“孙儿第二步就是削减厢军,应该明确制度,四十岁以上便可退伍回家,各地厢军总数量不得超过二十万,对他们的损失可以用免予劳役来补偿,孙儿认为,厢军至少可以削减一半。
第三步就是清空俸,空俸主要出现在禁军,这个不是侵害谁的利益,而是实实在在的犯罪,完全可以用光明正大的手段进行严厉清查,至少可以再减少三成的军队,这样下来,总军队将削减一半,就像一个臃肿的胖子甩掉身上的肥肉,变成一个精壮的大汉。”
“然后呢?”
“然后就是缩减军队层次,简化军制,孙儿认为,越精简就越有效,这能有效扭转军队指挥混乱的问题。”
赵祯负手走了几步又问道:“那你文中提到的克扣底层士兵军俸的问题又怎么解决?”
“孙儿听一个长辈说过,可以利用钱铺的功能,钱铺给每个士兵建一个户头,军俸就直接支付到士兵的户头上,由他的妻儿父母来领取,这样,钱就不用层层经过各级将领之手,也就无从克扣,这叫人俸分离法。”
“这个办法不错!”
赵祯眼睛一亮,由衷赞道:“是谁想出来的好办法?”
“启禀皇祖父,是范宁提出来的。”
赵祯一怔,“你和范宁很熟?”
赵仲针点点头,“他是孙儿最崇拜之人,孙儿文章观点和见解基本上都是和他探讨得来,孙儿一直视他为师。”
赵祯这才恍然,果然不是赵宗实的见解,而是范宁传授,看来这个皇孙受范宁的影响很深。
他又笑问道:“朕感觉你这篇文章意犹未尽,如果再给半个时辰,你想写什么?”
赵仲针低下头小声道:“孙儿想写灭辽之策。”
“又是范宁教你的?”
“是!”
赵祯很欣赏这个皇孙的诚实,坦然承认是学习得来,而没有硬说是自己思考得来,他才多大岁数,阅历不足,看问题的高度就不够,学习别人的见解才是进步之道。
赵祯饶有兴致,便点点头笑道:“你说说看,朕想听一听你的灭辽之策!”
弘文馆内,数十名皇族子弟正低头疾书,几名弘文馆教授紧张地注视着沙漏,时间已经快到了,但大部份皇族子弟都还没有写完。
天子赵祯则坐在一旁耐心地喝茶,他以一个时辰为限,要求皇族子弟每人写一篇关于军队变革的对策,字数三千字。
这道题的难度很大,首先是时间紧迫,一个时辰写三千字,要疾书如飞,不能有丝毫停滞,必须一气呵成,其次题目要求也高,赵祯事先没有透露题目,甚至没有告诉弘文馆他今天要来。
所以皇子们必须肚中有货,平时就要经常思考国家大事,有清晰的见解和理念,才能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完成这次考试。
赵祯的目光时不时瞥向赵仲针,这两天宫里有个传闻,那天赵仲针是故意表现给自己看,这个传闻赵祯最初并没有在意,但说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说得有理有据,让赵祯有点动摇了,难道皇孙赵仲针真的是故意表现给自己看吗?
正是这种疑虑才有了今天这场突击考试,赵祯不考骑射武艺、不考诗词五经、不考论语孟子,只考最能看出一个人才华的对策。
赵祯实在看重这个令他惊叹的皇孙,他需要亲眼看一看这个皇孙的真实才华,而不想被宫中一些闲言碎语所左右。
“还有一炷香时间,大家抓紧了!”为首大学士孙敏提醒众皇子一声,随即点燃了一炷香。
这时,赵仲针已经停笔了,开始从头检查一遍自己的答卷,看样子他答得不错,看了半天都没有发现错字。
赵祯注视着他的举动,心中开始有了一种期待。
还有半炷香,赵仲针第一个起身,来到赵祯面前躬身行一礼,将卷子放在桌上,再行一礼,退了下去,没有惊扰别人的考试。
赵祯有点迫不及待地拾起他的卷子细看,题目是《论大宋军制积弊之我见》。
好一笔漂亮的小楷,赵祯暗暗夸赞,这书法确实可以去考进士了。
他又继续往下看,第一句话便点题:‘夫宋军制之弊非始于宋而患于宋。’
很有意思,赵祯看懂了赵仲针这句话的意思,宋朝兵制继承后周,那么兵制的弊端应该也是从后周开始,但后周的军队并没有显示出多少弊端,相反,反而横扫天下,灭南唐、灭汉,灭后蜀,横扫天下,所以赵仲针说,患于宋,也就是到了宋朝才开始出现弊端。
然后写了五个积弊,弊端一:冗兵严重,财力不堪重负;弊端二: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军制混乱;弊端三:禁军疏于训练,战斗力薄弱;弊端四:军队贪污盛行,虚报、克扣军俸严重;弊端五:忧患意识不足,战马不继,军器老旧。
赵祯轻轻一叹,说得很透彻。
这时,大学士孙敏高喊一声,“时间到,停笔!”
有天子在场,没有人敢违规,纷纷放下笔,三十几名皇族子弟纷纷上前交卷,施礼退下,大多数人都满脸沮丧,实在考得太糟糕。
赵祯浏览一下,除了赵仲针外,居然没有一个人做完,而且绝大部分考生都只做完一半,而且写得不知所云,令赵祯暗暗摇头。
他从中抽出了琅琊王赵文恽的卷子,对几名教授笑道:“这两份卷子我来看,其余卷子烦请几位批阅一下。”
几名教授分了卷子,认真批阅起来。
赵祯先看了看赵文恽的卷子,他对赵文恽很熟悉,他一直觉得赵文恽的字写得不错,但还没有和同龄人对比过。
他把赵文恽和赵仲针的一字放在一起,就明显感觉不一样了,赵文恽的字很秀气,笔画圆润,略显轻柔,就仿佛江南水乡般的柔美。
而赵仲针字里行间之间却显得雄奇大气,十分硬朗果断,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的感觉,很有一种北方雄伟大山般的气势。
赵祯暗暗叹了口气,看字如看人,赵仲针给他那种英武果断的感觉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真真实实的性格。
尽管他感情上更喜欢赵文恽,但将来的大宋皇帝需要汉武帝那样雄才大略的君主,而不是小女人一样容易被人控制的君王,在这一点上,赵文恽明显差得太远。
赵祯又看了看赵文恽的对策,只写了一半不到,列出了几个问题,冗兵沉重,财力开支太大,都是自己给他讲过的内容,基本上没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浮于表面,内容不深刻,更没有解决之道,令赵祯十分失望。
赵祯便将赵文恽的卷子放在一边,又仔细看赵仲针的试卷。
赵仲针写宋辽之战,说宋军胜则战果不显,败则一溃千里,虽胜多负少,但最终财力物资以及兵员损耗却远远大于辽国,原因是宋军追击力量太弱,辽军败则全身而退,宋军追之不及,战果稀薄,但究其根源,还是失去幽州的战略恶果,导致平原作战,辽军铁骑随时可席卷南下,宋军无艰可守。
赵仲针又写到了宋夏之战,指西夏是被辽国扶植,目的是为断大宋河西之望,辽夏呈犄角之势,俨如吴蜀联盟对魏,西夏军事危机,辽军必陈兵南下,若幽州危急,西夏必出兵陕西路,使大宋东西两端难顾。
看到这里,赵祯赞叹不已,赵仲针很有大局观,看得深透,不过他也有点奇怪,赵宗实可没有这么高的水准,赵仲针又是从哪里知晓?
想到这,他对自己身后的宦官吩咐两句,宦官快步下去了。
赵祯进了内堂坐下,不多时,赵仲针匆匆赶来,跪下行礼,“孙儿拜见皇祖父!”
赵祯摆摆手,笑眯眯道:“起身说话!”
“孙儿遵命!”
赵仲针站起身,垂手站在一旁。
赵祯又指指文章笑问道:“这篇对策写得很好,朕想听你说说,先具体谈一谈你的军制变法。”
“回禀皇祖父,孙儿认为军制改革不能急躁,需徐徐图之,百年积弊,怎可能一朝改变,应该先从比较容易的地方着手,首先是削减冗兵,先乡兵、再厢军,最后是禁军,乡兵虽然各地数量不多,但各地加起来却有二十几万之众,地方的财力一大半都是用来养乡兵,其实是没有必要,只要禁军驻防在各战略紧要之处,一旦地方叛乱,或者乱民造反,禁军便可随时扑灭,所以孙儿的第一个方案就是废乡兵。”
“说得好,继续说下去。”
“孙儿第二步就是削减厢军,应该明确制度,四十岁以上便可退伍回家,各地厢军总数量不得超过二十万,对他们的损失可以用免予劳役来补偿,孙儿认为,厢军至少可以削减一半。
第三步就是清空俸,空俸主要出现在禁军,这个不是侵害谁的利益,而是实实在在的犯罪,完全可以用光明正大的手段进行严厉清查,至少可以再减少三成的军队,这样下来,总军队将削减一半,就像一个臃肿的胖子甩掉身上的肥肉,变成一个精壮的大汉。”
“然后呢?”
“然后就是缩减军队层次,简化军制,孙儿认为,越精简就越有效,这能有效扭转军队指挥混乱的问题。”
赵祯负手走了几步又问道:“那你文中提到的克扣底层士兵军俸的问题又怎么解决?”
“孙儿听一个长辈说过,可以利用钱铺的功能,钱铺给每个士兵建一个户头,军俸就直接支付到士兵的户头上,由他的妻儿父母来领取,这样,钱就不用层层经过各级将领之手,也就无从克扣,这叫人俸分离法。”
“这个办法不错!”
赵祯眼睛一亮,由衷赞道:“是谁想出来的好办法?”
“启禀皇祖父,是范宁提出来的。”
赵祯一怔,“你和范宁很熟?”
赵仲针点点头,“他是孙儿最崇拜之人,孙儿文章观点和见解基本上都是和他探讨得来,孙儿一直视他为师。”
赵祯这才恍然,果然不是赵宗实的见解,而是范宁传授,看来这个皇孙受范宁的影响很深。
他又笑问道:“朕感觉你这篇文章意犹未尽,如果再给半个时辰,你想写什么?”
赵仲针低下头小声道:“孙儿想写灭辽之策。”
“又是范宁教你的?”
“是!”
赵祯很欣赏这个皇孙的诚实,坦然承认是学习得来,而没有硬说是自己思考得来,他才多大岁数,阅历不足,看问题的高度就不够,学习别人的见解才是进步之道。
赵祯饶有兴致,便点点头笑道:“你说说看,朕想听一听你的灭辽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