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陈驸马舌战群儒(一更)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十章陈驸马舌战群儒(一更)
站在金字塔最顶端的人,永远是收入最高的一部分人。在陈应原本的工坊中,六个一等匠师每个每年年俸六百贯,十三名二等匠师年俸四百贯,外加三等匠师四十七人,年俸禄二百贯。
他们六十六个人,就可以拿到一万八千两百贯。
一等匠士每年年俸禄一百贯,二等匠士年俸禄八十贯,而三等匠士年俸则五十贯。一等匠工年俸三十贯,二等匠工年俸二十贯。三等匠工,年俸仅十贯。
然而四千三百余名将工,一年俸禄差不多是四万三千贯出头,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小。李渊在这个时候,才感觉陈应的这些钢铁产业有些烫手。
读书人苦读数年,又在宫中或者州县做几年掾吏,才有机会被任命为县令长,前前后后需要十多年时间。然而正七品县令,一年所有的俸禄、俸料、职工、差役钱和各种福利,全部加在一起,如果不贪污受贿,他们能拿到的俸禄,折合三十五贯左右,约合后世人民币十五万左右。
这个收入水平,在唐朝绝对不能算低了。可是一个堂堂正七品县令长的俸禄,仅仅与一等匠工持平。一个目不识丁的粗汉,在工坊勤勤恳恳工作年满三年,只要不犯大错,就可以升成一等匠工,然而从九品的将士郎,要想升为正七品的朝请郎,哪怕每三年一磨戡,每次考评都是上优,每一次可以官升一级,可是从九品,升为正七品朝请郎,则需要三十三年。
也有就是说,很多官员的仕途,将止步于正七品这个关卡。
一个匠工居然也能拿到这么多钱,而且在官员俸禄都不能按期全额发放的情况下,他们却能按月拿到工钱,这不能不让读书人义愤。如果将这些产业,纳入朝廷体制中,恐怕到时候,宫中和各府的官员,肯定会对此极为不满,怨言很多。
陈应以私人的身份,发放给匠工再多薪俸,都不会有人说什么,可是,作为朝廷,却是有制度可寻的,什么级别享受什么样的车驾、可以拿到多少钱,多少米粮,这是自秦汉以来,形成的规矩。
陈应可以,朝廷可以吗?工部尚书武士彟能承受这样的舆论压力吗?
听着陈应娓娓道来,武士彟半天没吭声。他虽然不是世族,但他却知道世族的厉害,知道舆论有多少厉害。
杨广真的昏庸吗?在后世肯定有定论,这丫就是一个昏君。可是武士彟出生在这个时代,他了解的更多。如果有人会问,武士彟肯定心中不一的说:“杨广是昏君!”
但是他心里肯定会加上两个字:“才怪”。
然而,杨广因为提同了科举制度,利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把天下世族门阀全部得罪了,于是乎一夜之间,舆论方向转变,杨广也是百世圣君,马上转变为昏君。
对于杨广尚且如此,可是武士彟真敢这么做吗?一旦他做了此事,整个舆论很快就会转向,他会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
武士彟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却不能不考虑后果。世族门阀利用舆论与阴谋,双管齐下,已经击垮了大隋,如果再来一次,不用突厥或萧铣打,大唐朝廷自己就完了。
良久,武士彟望着陈应苦笑道:“陈驸马,我这个工部尚书可是坐在积薪之上啊。”
陈应笑道:“非应国公,谁可堪当此大任?应国公之辛苦,陛下是知道的,陛下也不会亏待应国公的。”
李渊苦笑着摆摆手,伸手指向陈应道:“你有什么好的办法,一起说来听听。”
陈应笑了笑,说道:“说难其实也不难,可以效仿入粟拜爵的故事,用封爵代替收入。人所欲者,不过富贵二字。臣能让他们富,却不能让他们贵,让他们显贵,这是朝廷才有的特权,前朝宇文恺,其实是可以看作一个大匠师,为官之道,他还差得太远,然而他依旧可以封公,位列六部之工部尚书,对于无须应酬往来的工匠来说,十贯钱足以衣食无忧,再多二三百贯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不如爵位来得吸引人。”
“官爵乃国之铭器,岂可轻授!”李渊听后摇摇头道:“此法不妥!”
陈应点点头道:“大唐以武立国,设军功十二转,得益于此,大唐将士这才舍身忘死,前赴后继,报效朝廷,效忠陛下。陛下,何不同样设立一套文官勋爵?用来赏赐文臣?比如,一个县令,其治下人口增加一成,税赋增加一成,教化有功,可以对标军功一转,可以迁一级文勋官?”
陈应也是灵机一动,产生的这个想法。人需要两条腿走路,可是大唐武功赫赫,四夷臣服,正是得益于唐朝军功十二转,只要获得军功,都可以升官发财,所以这是寒门与庶族的唯一晋身途径。
同理,因为大唐对于武功的过份重视,结果大唐对于内治这一块做得却不是很好。文臣武将,都希望为朝廷开疆裂土。因为拿到军功,他们可以升官,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最大的好处。可是文官升迁的办法,那个考评太过复杂。唐朝把文散官分成二十九级,按照三年一评的原则,理论上说,从九品,想升到从一品,这需要七十二年,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
如果像武勋官一样,每一仗可以作为一评。当然,文治无法像吏考一样,但是可以采取一年一考评的原则,而且采取的标准,将会一目了然。
一个县,有多少新增耕地,产出多少粮食,有多少新增人口,这就好比后世的GDP。不光可以考核县令长,也可以考核御史,你弹劾了多少人,治下有多少贪腐没有举报,这就是政绩。
比如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这是唐朝二十个部级部门,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没有考评的?
陈应这么一说,李渊顿时醒悟过来。这个方法,其实并不是陈应首创,而是商鞅商君所创立的秦国二十等爵制度,秦国的二十等军爵,这可不是只有打仗才可以得到爵位,而是农民种田,只要你产出的粮食比别人多,或者工匠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医生发明什么新的药物,可以减少多少伤亡,这都是功劳。
秦爵二十等就是一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套。
李渊能真为开国之君,肯定有独到之处。当发现陈应的提议,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后,李渊把原本的专门小范围的商谈,立即转变为小朝议,尚书左仆射裴寂、中书侍中陈叔达、光禄大夫、同中书门下、民部尚书萧瑀,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黄门侍郎杨恭仁、殿中监、吏部侍郎封德彝,以及太子李建成全部邀请到了甘泉宫。
李建成来得最早,他还莫名奇妙,不过看到陈应在此,李建成就走到陈应跟前问道:“陈应,今年父皇有何要事要商议?”
陈应就将今天李渊叫来过来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向李建成娓娓道来。
李建成听后,略作思索,就埋怨道:“既然你有如此重大的提议,为何不去东宫与本宫商议一番?”
陈应无奈的叹了口气道:“太子殿下,臣这是赶巧了,无心之失,谁曾想到事情会闹得这么大。”
李建成苦笑道:“你要做好准备,这一番改制,恐怕要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陈应这就感觉疑惑了,历史上大唐就是打下来庞大的领土,一直打到了里海,这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扩展最强大的时候,然而因为怛罗斯之战,一下子丢掉了三千五百里的领土,仅仅安西四镇就前后四次重建。
这个原因,除了人口,还有就是大唐对于文治的不够重视。
说穿了,就是因为大唐在国策上,太过重武,而对文官没有足够的利益。
但是,一旦把利益都倾斜给文官,他们就会像宋朝一样,文官不思进取。
陈应的想法就是中和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各方。
然后,可以既激励武将,也激励文臣。这本是一道治世良方,怎么到会有无数人反对?
可是,当一个时辰后,所有邀请大臣奉命抵达甘泉宫,见礼之后。一个头发花白,胡子颤抖的老夫子朝着陈应开炮了:“陈驸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在这里。大放厥词,谈的可是全是利啊,是何等肺腑?”
“握草,老子躺着也中枪!”陈应看着那个老夫子有点眼生,不解的道:“足下是谁啊?”
那老夫子淡淡的道:“老夫孔颖达!”
第二十章陈驸马舌战群儒(一更)
站在金字塔最顶端的人,永远是收入最高的一部分人。在陈应原本的工坊中,六个一等匠师每个每年年俸六百贯,十三名二等匠师年俸四百贯,外加三等匠师四十七人,年俸禄二百贯。
他们六十六个人,就可以拿到一万八千两百贯。
一等匠士每年年俸禄一百贯,二等匠士年俸禄八十贯,而三等匠士年俸则五十贯。一等匠工年俸三十贯,二等匠工年俸二十贯。三等匠工,年俸仅十贯。
然而四千三百余名将工,一年俸禄差不多是四万三千贯出头,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小。李渊在这个时候,才感觉陈应的这些钢铁产业有些烫手。
读书人苦读数年,又在宫中或者州县做几年掾吏,才有机会被任命为县令长,前前后后需要十多年时间。然而正七品县令,一年所有的俸禄、俸料、职工、差役钱和各种福利,全部加在一起,如果不贪污受贿,他们能拿到的俸禄,折合三十五贯左右,约合后世人民币十五万左右。
这个收入水平,在唐朝绝对不能算低了。可是一个堂堂正七品县令长的俸禄,仅仅与一等匠工持平。一个目不识丁的粗汉,在工坊勤勤恳恳工作年满三年,只要不犯大错,就可以升成一等匠工,然而从九品的将士郎,要想升为正七品的朝请郎,哪怕每三年一磨戡,每次考评都是上优,每一次可以官升一级,可是从九品,升为正七品朝请郎,则需要三十三年。
也有就是说,很多官员的仕途,将止步于正七品这个关卡。
一个匠工居然也能拿到这么多钱,而且在官员俸禄都不能按期全额发放的情况下,他们却能按月拿到工钱,这不能不让读书人义愤。如果将这些产业,纳入朝廷体制中,恐怕到时候,宫中和各府的官员,肯定会对此极为不满,怨言很多。
陈应以私人的身份,发放给匠工再多薪俸,都不会有人说什么,可是,作为朝廷,却是有制度可寻的,什么级别享受什么样的车驾、可以拿到多少钱,多少米粮,这是自秦汉以来,形成的规矩。
陈应可以,朝廷可以吗?工部尚书武士彟能承受这样的舆论压力吗?
听着陈应娓娓道来,武士彟半天没吭声。他虽然不是世族,但他却知道世族的厉害,知道舆论有多少厉害。
杨广真的昏庸吗?在后世肯定有定论,这丫就是一个昏君。可是武士彟出生在这个时代,他了解的更多。如果有人会问,武士彟肯定心中不一的说:“杨广是昏君!”
但是他心里肯定会加上两个字:“才怪”。
然而,杨广因为提同了科举制度,利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把天下世族门阀全部得罪了,于是乎一夜之间,舆论方向转变,杨广也是百世圣君,马上转变为昏君。
对于杨广尚且如此,可是武士彟真敢这么做吗?一旦他做了此事,整个舆论很快就会转向,他会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
武士彟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却不能不考虑后果。世族门阀利用舆论与阴谋,双管齐下,已经击垮了大隋,如果再来一次,不用突厥或萧铣打,大唐朝廷自己就完了。
良久,武士彟望着陈应苦笑道:“陈驸马,我这个工部尚书可是坐在积薪之上啊。”
陈应笑道:“非应国公,谁可堪当此大任?应国公之辛苦,陛下是知道的,陛下也不会亏待应国公的。”
李渊苦笑着摆摆手,伸手指向陈应道:“你有什么好的办法,一起说来听听。”
陈应笑了笑,说道:“说难其实也不难,可以效仿入粟拜爵的故事,用封爵代替收入。人所欲者,不过富贵二字。臣能让他们富,却不能让他们贵,让他们显贵,这是朝廷才有的特权,前朝宇文恺,其实是可以看作一个大匠师,为官之道,他还差得太远,然而他依旧可以封公,位列六部之工部尚书,对于无须应酬往来的工匠来说,十贯钱足以衣食无忧,再多二三百贯也没有太大的意义,不如爵位来得吸引人。”
“官爵乃国之铭器,岂可轻授!”李渊听后摇摇头道:“此法不妥!”
陈应点点头道:“大唐以武立国,设军功十二转,得益于此,大唐将士这才舍身忘死,前赴后继,报效朝廷,效忠陛下。陛下,何不同样设立一套文官勋爵?用来赏赐文臣?比如,一个县令,其治下人口增加一成,税赋增加一成,教化有功,可以对标军功一转,可以迁一级文勋官?”
陈应也是灵机一动,产生的这个想法。人需要两条腿走路,可是大唐武功赫赫,四夷臣服,正是得益于唐朝军功十二转,只要获得军功,都可以升官发财,所以这是寒门与庶族的唯一晋身途径。
同理,因为大唐对于武功的过份重视,结果大唐对于内治这一块做得却不是很好。文臣武将,都希望为朝廷开疆裂土。因为拿到军功,他们可以升官,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最大的好处。可是文官升迁的办法,那个考评太过复杂。唐朝把文散官分成二十九级,按照三年一评的原则,理论上说,从九品,想升到从一品,这需要七十二年,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
如果像武勋官一样,每一仗可以作为一评。当然,文治无法像吏考一样,但是可以采取一年一考评的原则,而且采取的标准,将会一目了然。
一个县,有多少新增耕地,产出多少粮食,有多少新增人口,这就好比后世的GDP。不光可以考核县令长,也可以考核御史,你弹劾了多少人,治下有多少贪腐没有举报,这就是政绩。
比如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这是唐朝二十个部级部门,其中有多少是因为没有考评的?
陈应这么一说,李渊顿时醒悟过来。这个方法,其实并不是陈应首创,而是商鞅商君所创立的秦国二十等爵制度,秦国的二十等军爵,这可不是只有打仗才可以得到爵位,而是农民种田,只要你产出的粮食比别人多,或者工匠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医生发明什么新的药物,可以减少多少伤亡,这都是功劳。
秦爵二十等就是一个大箩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套。
李渊能真为开国之君,肯定有独到之处。当发现陈应的提议,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后,李渊把原本的专门小范围的商谈,立即转变为小朝议,尚书左仆射裴寂、中书侍中陈叔达、光禄大夫、同中书门下、民部尚书萧瑀,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黄门侍郎杨恭仁、殿中监、吏部侍郎封德彝,以及太子李建成全部邀请到了甘泉宫。
李建成来得最早,他还莫名奇妙,不过看到陈应在此,李建成就走到陈应跟前问道:“陈应,今年父皇有何要事要商议?”
陈应就将今天李渊叫来过来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向李建成娓娓道来。
李建成听后,略作思索,就埋怨道:“既然你有如此重大的提议,为何不去东宫与本宫商议一番?”
陈应无奈的叹了口气道:“太子殿下,臣这是赶巧了,无心之失,谁曾想到事情会闹得这么大。”
李建成苦笑道:“你要做好准备,这一番改制,恐怕要遭到很多人的反对。”
陈应这就感觉疑惑了,历史上大唐就是打下来庞大的领土,一直打到了里海,这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扩展最强大的时候,然而因为怛罗斯之战,一下子丢掉了三千五百里的领土,仅仅安西四镇就前后四次重建。
这个原因,除了人口,还有就是大唐对于文治的不够重视。
说穿了,就是因为大唐在国策上,太过重武,而对文官没有足够的利益。
但是,一旦把利益都倾斜给文官,他们就会像宋朝一样,文官不思进取。
陈应的想法就是中和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各方。
然后,可以既激励武将,也激励文臣。这本是一道治世良方,怎么到会有无数人反对?
可是,当一个时辰后,所有邀请大臣奉命抵达甘泉宫,见礼之后。一个头发花白,胡子颤抖的老夫子朝着陈应开炮了:“陈驸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你在这里。大放厥词,谈的可是全是利啊,是何等肺腑?”
“握草,老子躺着也中枪!”陈应看着那个老夫子有点眼生,不解的道:“足下是谁啊?”
那老夫子淡淡的道:“老夫孔颖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