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小说网 > 唐残 > 第530章 古来治理初无别(中

第530章 古来治理初无别(中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一秒记住【就爱小说网 www.92to.c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邓州,南阳城附近的丁平庄。

    已经是太平军精锐序列——投火队一员的王审知,看着面前高耸的院墙和坞壁上的木质箭楼,却有一种似曾相识

    的感触。因为在他相距数百里外的河南光州老家,同样也见过这么一处类似的坞堡所在。

    而就是这么一座坞壁,却是成为了当年乡里人苦苦求之不得,不惜投献妻女乃至自身,也想要削尖脑门营钻进去

    的所在。因为他们这些生活的河南平原上的人们,过得实在是太苦了。

    大河与淮水之间流经的沿岸,所带来的富饶田土和充沛的灌溉水源,并没有能够给他们这些底层人等带来多少福

    泽和丰饶;却成了他们苦难深重的直接或是间接根源。正所谓是河南三大苦:“东都、水泛,淮西贼”。

    因为河南之地的富饶和丰产,这里成为了东都就近罗索和穷括的重灾区,更兼是各种公卿贵胄及其家眷扎堆的所

    在地,世代繁衍生息下来下来形成了偌大基数,在地方上仗势强取豪夺的肆意兼并之事,更是世代深以为患。

    因此,时有《王法曹歌》唱到:

    “前得尹佛子,后得王癞獭。

    判事驴咬瓜,唤人牛嚼沫。

    见钱满面喜,无镪从头喝。

    常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

    再者是乾元以来的战乱频发而水利日渐失修颓坏,造成黄淮之水的年年大小泛滥不断;动辄破州过县而淹毙无数

    ,大片乡野村庄尽成鱼鳖泽国。

    更兼以河南境内尊奉朝廷的节帅,与河朔诸多长期时叛时附的藩镇之间,时断时续的连绵战火更是动不动就决堤

    淹水以为攻战手段;最终承受苦果的还是地方百姓。

    因此,曾有《永淳中童谣》唱到:“新禾不入箱,新麦不入场。迨及八九月,狗吠空垣墙。”描写的就是这种灾

    后惨绝人寰的情形。

    而这前两者的因素加在一起,却又催生了一个更令人咬牙切齿的存在“淮西贼”。严格意义上说不仅是指中晚唐

    割据一时的淮西军阀集团,也包括绵连于申、光、蔡各州之间的这片土地上,所世代盛产的盗贼和乱军团伙。

    相对于大部分属于鱼米之乡的淮南之地,或是群山遮蔽的河洛平原。淮西之地因为水患频繁和遍布卤泽的土地,

    贫瘠田土的产出有限却朝廷盘剥倚重;

    再加上,在水患后往往为了争夺新出现的地界,而好以乡里争斗的彪悍民风;此间乡土的青壮年想要在成年苟活

    下去,往往要么成群结队去投军卖命,要么去啸聚与**之间以为盗贼。

    而在这两者之间,通常又可以通过朝廷的招安授官和官军溃乱为贼,来进行一体两面式的相互转换,于是苦难深

    重而饱受荼毒的,自然就是临近地方上的河南百姓了。

    曾有歌子唱到:“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因为在大平原上几乎没有什么险阻,普通的乡邑、村落是无法抵挡这些贼寇和乱军肆的虐;也只有那些家大业大

    得以建造起坞堡、土垒的豪族、大姓,才有相应支持下去的能耐。

    因此,哪怕是进入坞堡之后,只有做牛做马受人压迫和驱策的份,但是相比在外间朝不保夕随时可能破家出亡的

    日常,或是被裹挟从贼不知何时就填了壑的结局,还是更有一些吸引力的。

    曾几何时,王氏兄弟们的憧憬和梦想,也不过是在蹲守在类似的坞壁外,看着不断运送进去的粮食和布匹,期待

    着能够找到有口饭吃,有所庇护的一席之地而已;

    当然了,他们所期望的不是那种被役使如牛马,却待遇连猪狗都不如的佃客;而是具有一定人身自主权和地位的

    部曲、门客、庄丁之类的主家附庸;这样不但可以吃个囫囵饱,还可以拿着棍棒和鞭子在乡亲面前耍耍威风。

    然而一场赤地千里的大旱,以及随之而来遍地蜂起的草贼之乱,让他们这么一点指望和期许都已然成为了泡影。

    要知道当年的兵火和灾荒之下,作为太原王氏不知道出五服多少代的远宗,光州境内的固始王氏可是连本家大宗

    ,都被饿死和逃亡的七七八八。而他们这些旁支小姓死剩种,也是就此踏上了从贼/投军的老路。

    随后在那位同样是草贼出身,却被招安成官军的李罕之、李刺史手下一干就是好几年;直到遇上了太平贼战败被

    俘之后,他们兄弟才知道原来生为人子,竟还有另一种的全新活法和人生。

    然而,既然可以有所尊严和体面的活着,那谁又愿意去继续遵循那些官军之中,看似习以为常的凌剥百姓以为衣

    食用度的惯例,或是做那些为虎作伥的糟心事呢,

    只是当初想过更好日子的决心依旧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变得更加强烈而已。而且相比已经获得提携作了旗头的

    堂弟王彦复,或又是正在重新捡起早年读过的文字,努力学习各种操条训令向着一名军吏谋求的兄长王审潮。

    乃至是一心想要到跳荡队里去拿生死博前程的弟弟王审珪;王审知却是在丹徒之战后被太平军火器的力量所震慑

    和打动,就此决意自请投报到投火队中做了一名(候补)辅卒。

    虽然是候补性质的辅助序列,但是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可是一点儿都不轻松。每天要拿着几种不同分量和形制的模

    拟重物,往复投掷锻炼了无数次,以掌握和熟悉相应的手感和分量;

    待到手掌磨出相应的老茧,也有足够的熟敛和身体条件反射之后,才会进入到下一一个选拔和淘汰阶段,开始训

    练相应的准头和距离。而在这时,他才得正式以获得一名投火辅卒的身份和凭牌。

    他们这些被挑选出来的投手,先是从五步之外的大木框子开始,然后变成十步外的中木框子,十五步外的小木框

    子,最后才是二十步为基准的藤筐子。

    然而,据说其中最出色的老手,甚至可以在二三十步内把东西直接丢中具体的人靶头上,因此也有资格凌驾于诸

    多掷弹手、掷弹兵之上,而领取额外津贴被给称之为“老掷弹兵”。

    然后,才是轮到相应投掷距离的加强训练。所用的器械也从木头和石质的模型,开始变成了填塞铁渣和沙子的真

    实弹体,而接触到了模拟战场环境的骚扰式训练。

    其实作为投火队的一员,投掷远近的优先度尚且还在准头之前。毕竟,作为一种相当危险的成片杀伤火器,失手

    丢的近了还是有相当概率误伤到自己人的。

    每天几乎把人练的手臂都仿佛肿胀起来,而需要在事后挺着疲惫至极的甚至,相互用药油顺着经络搓揉着才能消

    退下去。当然了,也有人忍不住私下懈怠和偷懒的结果,就是就此消失在投火队的序列之中;

    因为他们的膀子有很大概率就此废掉了,不得不强行退出了现役的序列。而当练完一个阶段之后,许多人会发现

    自己的臂膀真变得粗壮起来了。以至于他在兄弟间的藉此私下聚会中,很是扬眉吐气式的掰赢了几次腕子。

    到了这个阶段尚且没有被汰选下去,他们就是一名可拿比普通正卒略高基本薪饷的投掷手;可以紧跟在那些掷弹兵,老掷弹兵的身后,而随即准备接替和补充他们位置。而不用再轻装背着装弹的筐子亦步亦趋其中。

    因此,作为模拟实战的骚扰训练,也比原来适应性的强度更上了一层楼。

    需要他们在相对整齐的列队行进之间,同时接受没有尖头的箭矢散射和刻意迎面扬起的沙尘,土块投掷,木棍敲击;甚至是小队骑兵虚张声势的骚扰;而依旧可以把自己手中的弹体相对稳定的投出去,而不是失手掉在地上。

    只有以将近八成的成功投掷率,熬过了这个阶段之后,才可以被称得上是一名标准投火队的掷弹兵了。作为每营都尉所亲自掌握的骨干序列,他们要不但能够站在前排顶箭冒矢的投弹击敌,也要能够近身之后操起家伙冲阵杀敌。

    至于更进一步的老掷弹兵,那是一种日常状态下无法企及的特殊荣誉和身份;只有在战场中多次临危不乱的杰出表现之后,才有可能得以冠名。

    因此,这一次也是王审知在太平军投火队序列中的初阵;以队和火为单位加强到山南地方的武装工作队中去,以便在相对低强度的镇反工作和地方冲突当中,完成基本的实战试炼。

    相应的表现和成果,也将决定他们此后被挑选前往的军序所在;比如拥有“常从”称号的第一军或是被称为“叱飞”的第二军,都是让人希翼的首选对象。然后,才是水军为主的第五军。。。

    只是,这山南东道境内的具体情形;又与遍布高山大峡与江河交汇的荆南,丘陵水泽绵延的湖南、江西,或是山地起伏唯以大江富聚的两岭,乃至是地肥水丰富饶多产,却民风、军伍相对孱弱的江东两浙、宣歙,有所不同。

    更多带上北地彪悍、凶竣、保守的色彩。更兼比起开化较晚而相对地寡民疏的南方各地,这里人类开发和聚集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传说中的夏禹时代。

    而到了祖龙统一六合之后,这里就是天下最大的冶铁中心了;在两汉交替之际,南阳郡更是成为汉光武崛起的帝乡所在。南阳著名的水利工程楚堰,与关中郑国渠、成都都江堰齐名,并称全国三大古老农业灌区。

    诗仙李白在游历过程所做的《南都行》中赞到:“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邀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因此,在这里世代生聚下来的世家大族,累世门第的天然基数和影响力,也远不是南方那些州县可以相提并论的。虽然,历经中唐以来的动荡患难,已经消亡和败落了不少,但是剩下来的也无不是保守顽固派中的硬骨头。

    他们也比东南、两岭沿海或是沿江那些商旅成风的州县更加保守。虽然对于更替无常定数的藩帅和地方官府的支持力度有限,但是一旦太平军触及到他们世代把持乡里的根本利益,反弹和抵抗起来也是格外的激烈。

    所以,在这里所进行相应镇反和清理工作,随着越往北推移,越是靠近传统南阳盆地的腹心所在;遭遇的阻挠和反抗力度,也是随着敌我伤亡比率与之俱增的;

    以至于常常要零敲碎打的出动投火队,甚至是样子队的编制来加强到相应的序列中去,才能敲开相应死拒坚守的固垒/坞堡。这处丁平庄就是其中之一,庄子的主人可上溯道乾元定难第一功臣郭子仪。

    出自其第七支郭曙一脉,曾任司农少卿,后在朱泚之乱中立有战功,擢升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封祁国公。因为监临五朝的(郭瑷与升平公主之女)郭太后失势,而迁居到南阳之后的聚居地,也被历代修缮的特别坚固。

    不但有模仿北方城塞的箭楼和城壕,也有足以掩人奔走其上的土石坞墙和预留的垛口、水槽,来对付四方蜂起的寇盗、流民。只可惜他们遇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太平军。

    王审知正在努力回味着,之前地方敌情通报中各种具体事项和注意细节;同时观看着负责压制墙头的射生队,游刃有余的将那些从高墙上冒头,挺身出来的庄丁,给一一的射杀的毫无反手之力。

    突然一声震响在坞壁仅有的两个入口之一炸开。随着在滚滚烧灼的烟火中轰倒的坞壁大门;王审知却是心中愈发认真和惊醒起来;这些被打破围子的顽抗据点一般只有两个结果。

    要么是就是士气大沮而开始争相逃亡或是丧失斗志就此跪地求饶,要么是在绝望中困兽犹斗式的最后死拚上一把。而这也是他们这些投火队员,开始发挥专长的主场所在了。